![]()
内容推荐 如何解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章品类及历史现象,是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关节之一。鲁迅杂文既简单又繁复,内蕴多重二元悖论,成为我们无穷接近却难以进入的城堡;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似乎都是在不断试错。这恰好构成了鲁迅杂文的真正魅力,它也许会带来原初意义上的理论创新的可能,带来理解20世纪中国甚至是当下中国的新的出发点。本书正是着眼于此种可能,钩稽鲁迅杂文内在的修辞逻辑、文章形式、生成语境及作家的主体位置,以鲁迅杂文中固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为核心,开拓研究的新视点,追求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知”,再一次在不断试错的意义上接近甚或进入鲁迅杂文,创新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理论资源和话语资源。 作者简介 李国华,男,1980年生,江西省于都县人,目前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及《黄金和诗意——茅盾长篇小说研究四题》。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杂文生产的三重语境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与文体生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与杂文形式 第三节 上海研究与杂文写作 第二章 思维形态与杂文形式 第一节 凝视的政治 第二节 电影的教训 第三节 元话语碎片 第三章 主体意识的三重形态 第一节 “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 第二节 生产者 第三节 过客 第四章 审美的三种形式 第一节 败落的诗史 第二节 灵魂的讽喻 第三节 隐秘的抒情诗 结语 附录 近二十年鲁迅杂文研究之得失 征引文献 后记 序言 陈平原 不同学科的国际化,步 调很不一致。自然科学全世 界评价标准接近,学者们都 在追求诺贝尔物理学奖、化 学奖;社会科学次一等,但 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 究方法等,也都比较容易接 轨。最麻烦的是人文学,各 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 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 系,很难截然割舍。人文学 里面的文学专业,因对各自 所使用的“语言”有很深的依 赖性,应该是最难“接轨”的 了。文学研究者的“不接轨” “有隔周”,不一定就是我们 的问题。非要向美国大学看 齐,用人家的语言及评价标 准来规范自家行为,即便经 过一番励精图治,收获若干 掌声,也得扪心自问:我们 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 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这么说,显得理直气壮 ;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 若过分强调“一方水土”的制 约,是否会形成某种自我保 护机制,减少突围的欲望与 动力?想当然地以为本国学 者研究本国文学最为“本色 当行”,那是不妥的。我们 的任务,不是关起门来称老 大,而是努力在全球化大潮 中站稳自家脚跟,追求国际 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合一。这 么做学问,方才有可能实现 鲁迅当年“要出而参与世界 的事业”(《而已集·当陶元 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的期 许。 既然打出“北大”的旗帜 ,出学术精品,那应该是起 码的要求。放眼世界,“本 国文学研究”做得好的话, 是可以出原理、出思想、出 精神的。比如你我不做外国 文学研究,但照样读巴赫金 、德里达、萨义德、哈贝马 斯的书。而目前我们最好的 人文学著作,在国际上也只 是作为“中国研究”成果来征 引,极少被当作理论、方法 或研究模式。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的迅速崛起,总 有一天,我们不仅能为国际 学界提供“案例”,还能提供 “原理”。能不能做到是一回 事,敢不敢想、或者说心里 是否存有这么个大目标,决 定了“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 书”的视野、标杆与境界。 2017年7月22日于京西圆 明园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