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晚清民国时期,不少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纷纷来到上海,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报刊专栏文章等,记录他们在这里的经历和对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观感。本书即据这些记录选编辑译而成,其中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的风貌、在上海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上海官员的面相和思想、市民生活百态、中外交往情形、在沪外侨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等等都有生动详实的记录,是一部了解近代上海的珍贵文献。 作者简介 吕澍: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曾任职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9年赴法兰克福大学留学,现为自由撰稿人。著有《叱咤风云的外国战将》、《上海的德国文化地图》等,译有《另眼相看:晚清德语文献中的上海》、《德语文献中晚清的北京》等。 目录 1912:“匮乏是严厉的老师” 1913:“上海的革命结束了” 1914:“真正的新闻媒体在义和团之后才产生” 1924:“上海如今属于世界上百万级的大城市” 1925:“文化中心变成了政治中心” 1926:“东方芝加哥” 1926:“思想和生活的重塑是一项没有止境的艰难事业” 1931:“中国人本身占有举足轻重的力量” 1932:“宴会的主人就是战争的发动者” 1936、1937:“在上海,假作真时真亦假” 1936、 1941—1946:“被战胜者的痛” 1939:“呼吸依旧” 1939:《黄报》选摘:汪精卫、一对日本夫妇 1940—1941:“欧洲的声音” 1942:“这就是上海的剪影!” 1943:“上海的一切都变了” 序言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 国门大开,大量西方人来 到中国,用异域眼光审视 这个古老的国度。这其中 ,有不少德国的外交官、 学者、记者、作家、医生 、商人,甚至家庭妇女。 形形色色的德国人纷至沓 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 字和影像记录。 上海是德国人进入中 国的第一站,他们对上海 的观感,尽管感性,但却 真实、生动,为充分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提供了第 一手的文献。因此本书编 者从大量德语书籍和报纸 中选译了十六篇描绘民国 时期的上海比较有代表性 的文字,将其与中文文献 相参证,有助于拓宽研究 视野,加深对近代上海的 理解。 当然,在20世纪上半 叶的世界格局中,德国是 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受 时代和时局所限,本书作 者的观察和观点难免有其 自身立场,或失偏颇,尚 祈读者明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