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专论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的九个问题,共九章,故曰《五代九章》。 第一章“帝王点评”点评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的13位帝王。 第二章“用兵之道”从黥面、义儿军、精兵、赏钱、斩首等方面来讨论。 第三章“忠岂忘心”以事实和统计数字揭示:在乱世中从一而终是少见的。五代73%的文武大臣侍奉过两朝以上。第四章“列国时代”反思“五代十国”的称谓。从人口、地域到国家存续的时间,五代都并不比十国高出一个层级。且“辽”理所当然应该算做一个朝代。 第五章“乱世君子”讲述十位高风亮节的君子。第六章“冯君可道”讨论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冯道。第七章“天命知否”当时算命虽然流行,但对人们的决策并不发生决定性影响即中国社会对天命的主流认识是明智的。 第八章“雅乐胡歌”中国古代音乐的高峰是唐代,此得益于西域音乐的进入。五代多位君主是胡人,但是碍于正统观念不敢弘扬胡人音乐。中国音乐从此衰落。 第九章“阉人宦官”专门讨论阉割与宦官。 目录 前言 一、 缘起:戏词—话剧—学术 二、 非典型:社会学—历史学—通才 三、 本书简介:九块积木——三只风筝 四、 大段引用:古文—今人 五、 训诂:故事—历史 六、 连续谱:虚构—非虚构 七、 史:粉饰—作伪 八、 鸣谢 一章帝王点评 一、朱温,后梁太祖 二、朱友贞,后梁末帝 三、李克用,后唐武皇 四、李存勖,后唐庄宗 五、李嗣源,后唐明宗 六、李从厚,后唐闵帝 七、李从珂,后唐末帝 八、石敬瑭,后晋高祖 九、石重贵,后晋出帝 十、耶律阿保机,辽太祖;耶律德光,辽太宗 十一、刘知远,后汉高祖 十二、刘承祐,后汉隐帝 十三、郭威,后周太祖 十四、柴荣,后周世宗 第二章用兵之道 一、黥面 二、义儿军 三、博弈魏博 四、安全打法 五、精兵 六、赏钱 七、兵制的演化 八、斩首 第三章忠岂忘心 一、五代臣僚的生死去从 二、五代帝王的招降纳叛 三、孔子与孟子 四、荀卿与韩非 五、贾谊,董仲舒,司马迁 六、东晋、初唐的忠臣观 七、宋代君臣合铸忠臣观 八、明末清初的悖论与反思 九、小结 第四章列国时代 一、五代时期的正伪之争 二、宋人五代观的变化 三、正朔,皇权,纪年法 四、重审五代之“代” 五、小结 第五章乱世君子 一、孙鹤 二、赵凤 三、韩延徽 四、张承业 五、郭崇韬 六、李愚 七、桑维翰 八、和凝 九、杨凝式 十、王朴 十一、思考古今治乱中的人格 第六章冯君可道 一、出身乡儒 二、文牍,词臣,掌书记 三、官运与作为 四、雕版九经 五、敢谏之臣 六、善待同僚 七、宰相与枢密使 八、权变之际 九、评价之评价 第七章天命知否 一、帝诞天兆 二、误信算命 三、不信算命 四、纯正的修行人 五、五代天命观评价 六、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天命观 七、小结 第八章雅乐胡歌 一、咏歌不绝,乐岂坏哉 二、乐,诗,礼 三、孔子的礼乐观 四、柏拉图与席勒 五、独尊儒术时代的音乐观 六、唐代:宫廷与胡乐 七、唐代:诗人与歌舞 八、五代音乐之存亡 第九章阉人宦官 一、阉割的起源:家畜与人 二、宦官的起源:美索不达米亚与中国 三、秦代:赵高与宫刑 四、汉唐:宦官干政 五、五代:乱世中的异类尝试 六、明朝:宦官规模 七、透视帝制的视角 参考书目 书评(媒体评论) 朱学勤 随社会学家读乱世陈迹,能读出“新意”,有 些“新意”或与作者无关。朝廷“失政”,百官“ 失守”,社会民生如何维持?“政务官”与“事务 官”两分,有可能在此萌蘖。有冯道者,官拜“宰 相”,以“政务官”之名,行“事务官”之职守, 事“五朝十帝”,落千古骂名。冯道不出如苍生何 ?古人无意识,历史有暗河。破除皇家“正统论” ,暗河就在我们眼前流过。 吴思 本书主体近似五代史述评。作者带我们进入那 段让人眼花缭乱的走马灯时代,评政治,评用兵, 评道德,评时代命名和历史写作,评梁唐晋汉周的 人物……,写法夹叙夹议,路数非驴非马,观点独 树一帜,屡翻历史大案,却又高见迭出,视野开阔 。 李公明 当也夫以强烈的个人兴趣、深刻的问题意识转 向历史写作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双在“专业”之 外的另类的“异业”之眼,在平实的叙事中读到的 是作者敏感的疑惑、思考、判断以及犀利的思想锋 芒。没有任何的藩篱约束,有的是专、杂、通共存 的天马行空和出自个体生命体验的历史感与历史想 象。这样的历史阅读文本在今天尤为难得。 刘苏里 按照穆斯林学者伊本·赫勒敦具有颠覆性的说 法,历史是对现存事物来由的探究。“五代”是“ 小史种”,却是中原古典时代最后绝唱的序曲。郑 著既追根溯源我们“今之何来”,更呈现了“我们 原本可以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