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精) |
分类 | |
作者 | 斯炎伟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学会议是共和国文坛的特有制度,是引导中国当代文学生成与流变的隐形之手。本书融合思想与史料、理论与实证、历史与当下、整体与个案,对中国当代文学会议作一种全局性和系统化的专门研究。既建构一个囊括身份、性质、功能、组件、历史、运作等多个元素的文学会议知识体系,也发掘部分重要文学会议的特殊性及其学术内涵,着力开拓当代文学会议的学术空间。 作者简介 斯炎伟,男,1971年生于浙江安吉,祖籍浙江绍兴。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西湖明珠工程”特殊支持人才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编著等4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上发表或转载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机制中的当代文学会议 第一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当代文学会议的一个逻辑基点 第二节 当代文学会议的国家共同体塑造与党政群联动机制 第二章 当代文学会议体制化的历史脉络与发展演进 第一节 文学会议领导权的确立与巩固 第二节 文学会议组织机制的诞生与演变 第三章 当代文学会议的形态与构成要素 第一节 当代文学会议的几种形态 第二节 当代文学会议的若干构成要素 第四章 当代文学会议与共和国文学生产 第一节 当代文学会议与共和国文学的规划和践行 第二节 当代文学会议与共和国文学秩序建构 下编 第五章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会议的顶层设计与当代文学的体制化建构 第一节 顶层设计下会议的组织模式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体制化:会议的组织建构与思想动员 第六章 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一体化”语境下文学自纠的力度与限度 第一节 纠正“左”的偏向与浮夸之风:“八字方针”下“大连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第二节 重提“阶级斗争”与“大连会议”命运的转折 第七章 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历史转折之际文艺激活的国家姿态与行动策略 第一节 作为政治调整与社会转型的国家需要:会议的酝酿与筹备 第二节 重振文艺战线与历史问题处理:“继往开来”中的期许与骚动 第八章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体制模式与“好得很”或“糟得很”的“自由” 第一节 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到“两个不提”:大会“创作自由”思想的生成、内涵及其反响 第二节 体制的“缝隙”:大会人事安排的力量冲突与选举的民主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和炎伟是同行,既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同时也 偏向于文学史研究。这样, 使我有机会了解他研究的动 态和进展。 这部《中国当代文学会 议研究》,有一部分,是从 他的博士论文发展而来,更 多内容,则是他近年来研究 成果的结晶。当代文学史就 目前而言,“十七年”文学相 对比较扎实,而在“十七年” 文学方面,作家作品的评价 容易引起误解与争论,在文 学体制方面,比如会议、报 刊媒体,则敏感点较少,由 于有几种大报大刊的资料做 基础,史料工作相对容易一 些,也容易有斩获。 炎伟这部著作的突出特 色,是他突破“十七年”文学 会议阶段,把研究视野向20 世纪80年代延伸,这一延伸 ,能够反衬出在单独研究“ 十七年”文学的时候容易被 忽略的盲区。因为,20世纪 八九十年代文学的文学体制 ,假如从作家本身的运作来 说,可能与“十七年”有了天 壤之别,然而,如果从作家 创作活动的全部情况来说, 它又不能不受制于作家协会 ,也就是“十七年”文学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替身,来 进行,来展现,包括最后的 定位。仅从鲁迅文学奖、茅 盾文学奖这些小侧面,我们 就能窥见一斑。例如,第七 章关于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 研究,里面写道,像第一次 文代会一样,有些代表是没 有作品而从事文艺管理工作 的人,面对“僧多粥少”的正 式名额,有些地方文联就旁 生奇招,将地方行政官员选 为正式代表,而让那些著名 的文艺家去争取成为大会的 特邀代表,像上海著名越剧 艺术家袁雪芬就有意被落选 ,让人大跌眼镜。这种情况 ,就连一向稳重谨言的茅盾 也有微词,称之为“文官大 会”。从第八章对中国作家 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 叙述和分析来看,“十七年” 尽管处在退却状态,但有时 候,它也会在经过化装后, 再步人新时期文学的殿堂之 中。因为,组织形式、会议 安排、内部定稿仍然在20世 纪八九十年代文学会议中存 在,并非人所不知的秘密。 这就强调了“会议研究” 的重要性。表面上,新时期 文学,也就是20世纪八九十 年代文学给人截然不同的印 象,这只从文学思潮、流派 、口号和观念表述等点线上 有所反映,而实际上,“会 议”照样还在那里,影响着 甚至决定着文学的基本走向 。这种走向,也会渗透到作 家创作中来,比如,为什么 大家都那么在意“茅盾文学 奖”?还有长篇小说的“大年 ”和“小年”之说,大家不都 甘于被“组织”吗?也就是说 ,纯粹从文学史的长视野里 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好 像是“会议”和“创作”两张皮 ,是两列火车在各自运行, 相互不干扰,然而事实上, 前者仍然还是“制度性”的东 西。制度性的东西,就是历 史。没有哪一个阶段文学的 发展,不是在历史的总体规 划当中的。所以我说,将“ 当代文学会议研究”从“十七 年”一直拉到20世纪八九十 年代,是这部著作明显不同 于其他著作的鲜明特色。因 为它大大扩充了文学史的内 涵,富有启发意义。 我没做过文学制度,尤 其是文学会议研究,它的体 例怎么确定,材料和分析怎 么分配,是按照事实发展的 前后顺序一一交代,还是将 分析与材料穿插进行,以点 带面,或以面带点,应该难 度不小。在第五章论述全国 第一次文代会的部分,炎伟 做得比较巧妙。他先叙述文 代会的发起与指示过程,事 无巨细,一一说来,让读者 首先进人特定的历史情境。 然后,再腾出身来,再叙述 会议的“史前史”,包括周扬 1945年的活动,也包括 1948年中共提出召开新政 协会的动议,这样就把第一 次文代会包裹在里面,意在 说明,小的文学会议,不过 是大的政治会议的组成零件 。既然大的会议,早已成为 国家组织的一种特有形式, 那么1949年之后出现第一 、第二、第三和第四次文代 会,也就是事所必然的。在 一个“组织性”的社会形态中 ,大逻辑必然决定了小逻辑 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前后穿 插,前后对照的叙述形式, 是《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 》的另一特色。因为,它不 是在某一个点上叙述历史, 而是强调历史的纵向性,以 前史带后史,以后史照耀前 史。这种纵深感,一直贯穿 于这部著作的始终,几乎每 章每节都有体现,给我留下 很深的印象。 然而我想,目前的会议 研究宏观性比较受强调,微 观部分,尤其是其中“人的 活动”是否也应该引起注意 呢?当代文学会议,实际是 由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的, 文学会议的历史活动,某种 程度上更应该被体现为一种 “人的活动”。以后如果有可 能,我希望看到一部关于“ 人的活动”的“文学会议史研 究”。当然,那样搜集材料 的难度和范围就大大增加了 ,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查阅 现有报刊,还有走访当事人 家属、故旧,去找日记、书 信、笔记本之类。一定程度 上可以说,“人的活动”表面 是在会场上,是公开的,然 而有时候,它就是会场之外 ,是不公开的。甚至隐藏于 某个房间、某个小谈话范围 ,等等。这是我读一些法国 年鉴派史学著作的时候留下 的印象,他们称之为“微观 史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炎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