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一位音乐学学者近十年来的音乐评论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通过读乐对于“古今之变·中西之辨”这一命题的思考。这些评论有对欧洲音乐经典的意义的诠释(可以视作某种“三度创作”),有对20世纪国人接受西方音乐文化及观念的历程的叙事与理解,也有对于当代学院派音乐作品的观察与感悟。 本书希望以一种当代中国的本位意识,来审视“作品式音乐”这一外来文化系统在华化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教训、记念与启示。 目录 自序 上编 1.胡琵琶与乐以载道 2.终结与滥觞 3.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4.古乐不古知识考古 5.大历史与小宇宙之间的东方与西方:俄罗斯音乐的文化渊源 6.繁华留胜迹风骚最旖旎 7.花落咏时节林深见隐微 8.江声浩荡自天外 9.从现代到未来:贝多芬与我们 附:聆听西方,先要体认东方 下编 1.困惑与重生 2.元气淋漓处悲欣交感间 3.临下有赫载锡之光 4.华魂西才援古人今 5.清江碧透曾无色舞鹤洁白自忘机 6.长风乘巨浪旧梦谱新篇 7.蝶变与物化 8.妙曲当春夜深心托大干 9.沉思有限翰藻无极 10.行吟的土地乐音的意匠 11.纪念金湘老师 附:“小组曲里的大孩子们” 序言 昔人有云:元气阴阳之 坏,人由之生也。惟人之先 ,必有大音焉。夫大音希声 ,先王之乐象之,肃且平也 。近代以郑为雅,盖枢于古 今之巨变。人心唯危,厚己 薄它,既驱策天地以自奉, 万物又岂得其情哉。 元始幽渺,玄风畅达, 乌迹垂文,郁乎民心,大圣 刻符,时贤立教,诗书兴也 。绝地天通,偏爽不忒,上 下相往,炳焕于韦编,文学 肇兴,以润丕构,文人命世 ,以助经纬。八音之属,虽 与同源,六代之舞,虽与同 宗,弦歌三千,尼父永之, 然礼崩乐坏,物极不反,师 饭之徒,与屈、宋、扬、马 ,遂为二涂。 史云:汉兴,乐家有制 氏,但记其铿锵,而不晓其 义;必待后之君子发明,虽 渊博者如苟、郑,犹不能尽 得其杳旨,所咏之诗,或有 义无词,音乐取节,阙而不 备,而里巷条陌之讴,如池 塘春草,已竞于庙堂,魏文 周武等君,皆好之而不能罢 、乐之而不知疲。盖中古以 降,文是一体,乐分雅、俗 。士大夫放言遣词,以文自 娱,且欲达其本心;而文人 失意,乃以乐自娱,混迹倡 优,白璧入涅。士之能文, 犹鱼目之附珠也。 运尽时迁,典坟多故, 太西之学,复入斯土,其烈 有甚于曩之象教。吾人先遗 其体而求其用,恒不相及, 殆得其体,方悟与我为云泥 ,不足恃也。其学术中,复 有音乐一门,初奇其海客瀛 洲之奥,遂穷其变,有度曲 如作文之道,乃取法前则, 宣乎斯文,欲以音声之态, 成经国之章,且有微言大义 寓焉。复观彼近代之乐论, 同符仲伟彦和,亦天文之人 镜也。 余尝闻文中子之说,云 :李伯药见子而论诗。子不 答。伯药退谓薛收曰:“吾 上陈应、刘,下述沈、谢, 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 有端序,音若埙篪。而夫子 不应我,其未达欤?”薛收 日:“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 :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 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 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 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 。今子营营驰骋乎末流.是 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则有由 矣。”盖为文者,意在辞先 ,其法于古者,非托其形, 要近其心。又读《怀麓堂集 》,茶陵有“古乐府”多篇, 其序云“托诸韵语.各为篇 什,长短丰约,惟其所止, 徐疾高下,随所会而为之” ,此辅政之余,挥洒寓感, 与前后七子剽模营造之什有 别。若以之视作曲之法,其 造境亦与之略同耳。古云: 禽兽知声,士庶知音,惟君 子能知乐,况经始宿构,志 存润色,欲观古今之须臾而 收四海于刹那者耶?若乐与 文相类,当有鸣道宗圣者。 有干谒自媒者,亦有诡说异 端、画地为牢者,则世道人 心,亦系于此,世之望此辈 者,或有甚于文士也。 又乐之为文,既覆盖三 才万有,必以情采相称,镕 裁为优。太西衡文之法,与 中土殆分异同,其制乐之旨 ,亦自成其雅,与我颉颃两 艘。若释教西来,唯识述之 ,最胜诸法,然数世之后, 寂而无闻,视禅学之流布区 宇,何啻千里。余观近代治 小说史者.每以西人之法绳 中国之说部,以为摹写状形 ,虽得妙谛,结构章法,则 未入堂奥。盖彼之视文学, 犹若窥画,方寸之间,必得 机锋;至吾人,则若观景, 大块烟霞,止取所需也。慕 景之人,泥沙在前而不伤其 兴,然其心每游艺于苍茫沟 壑间。余读旧小说,虽凝尘 满席,居之湛如,不期而生 冯虚御风之感;而读西人之 作,反觉画地为牢,略似时 文制艺之属矣。小说如此, 音乐亦然。但以吾之文心, 制吾之音声,则六义纲常, 可为之体,风雅逸兴,可为 之用。惟以古为心,即蓄变 俗之志也。又岂若今之事乐 者,向泣一隅,辱食自矜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