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不但没有式微,反而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本书尝试探究新媒体诗歌现象及其背后的现代性经验,分析新媒体诗歌的商业逻辑和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建构新媒体诗歌的及物性写作、先锋实验和跨媒介写作与当下中国文学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找新媒体诗歌的现代性建设和审美现代性反叛之间的平衡点。 本书采用文化批评方法,分析新媒体诗歌的具体的现象和作品,从“新媒体诗歌及其现代性话语的学理逻辑”、“诗学精神与诗歌媒介的现代性悖论”、“空间书写与现代性表征”以及“现代性症候与生态伦理书写”等核心论域对新媒体诗歌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徐杰,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现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项目等。先后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3篇被《新华文摘》转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新媒体诗歌及其现代性话语的学理逻辑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话语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实践 第二节 本土现代性经验:新媒体文学的异质性 第三节 现代性批评的基点:对新媒体诗歌本质的追问 第四节 现代性构建:新媒体诗歌批评的理论目标 第二章 诗学精神与技术逻辑:诗歌媒介的现代性悖论 第一节 媒介话语与文学事实的表层错位和深层对位 第二节 塞壬的歌声:商业逻辑与自由狂欢 第三节 技术理性及商业逻辑的人文批判 第三章 空间书写与现代性表征 第一节 前现代性:乡村空间的乌托邦书写 第二节 现代性焦虑:城市空间的生态原罪与欲望书写 第三节 现代性的纠缠:神性空间的去空间化与悖论性 第四章 现代性症候与生态伦理书写 第一节 自然作为复魅的救赎:去人类中心化的诗意书写 第二节 现代性断裂:视角自然化与生命伦理悖论 第三节 祛魅后的返魅:重拾神性的生态书写 第五章 女性书写与现代性意识 第一节 女性形象:“自我”与“他者”眼中的女性 第二节 女性意识:主体性的文学审视 第三节 女性经验:黑夜与镜子 第四节 形而上学之维:弥散信仰的语言体验 第六章 多元现代性与共同体书写 第一节 媒介记忆与媒介共同体想象 第二节 多边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第三节 文化创伤与命运共同体书写 结语 新媒体诗歌的现代性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只要我们能够平心静气 地走进网络诗歌,就会看到 网络诗歌的蓬勃和新鲜,就 会惊讶它的汪洋之势和年轻 的生命力。尽管,那里还是 ,而且很可能长时期都会是 一个泥沙俱下的现场,但是 汪洋之中的确不乏优秀的网 络诗人和诗歌,这是我们不 能熟视无睹的。如果中国诗 歌放弃或缺乏对网络诗歌的 把握和研究,那么,摆在我 们面前的诗歌现场不仅仅可 疑,我甚至认为根本不真实 。 ——梁平 如果说网络小说已然成 为网络文学商业性的成功典 范的话,网络诗歌则是在多 样性、实验性和批判性上独 树一帜。我们看到中国网络 诗歌经历了审美范式的转换 ,从挑衅十足的先锋性和道 德伦理的叛逆性到追求经典 诗歌的社会功能性重置。 ——贺麦晓 无处不在的网络媒介与 持续升级的手机、VR、AR 和AI等硬载体,它们的完美 结合彻底改变了21世纪人类 的感知比率、思维模式、人 际交往、消费关系和工作方 式等。当代人将手机置于掌 中戳戳点点,好似古代君王 批阅奏章,俨然指点江山之 态。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处在 世界的中心,可以知晓全天 下的资讯,可以点评生活中 的种种事件,可以获取脑海 中能想到或不能想到的任何 物质商品。我们透过新媒体 以君临天下的姿态面对、处 理和改变世界。可以说这是 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媒介时 代”,中国与世界同处于这 个时代。网络为中国的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与媒 介动力,催生了新经济发展 、“新业态”、“新基建”和“ 新治理”等。同时,网络本 身的“去中心化”让所有的人 又处在“非中心”的身份姿态 中。“网络技术”话语意味着 去身份化的个体自由、人与 人的平等、价值形态的多元 和权力的分散等。技术逻辑 也让我们陷入思维的碎片、 精神的漂浮和价值观的混乱 之中。媒介技术的一路狂奔 让人类窥视到可能的“后人 类”未来,灵魂和精神被远 远地抛在后面。新媒体文艺 逐渐成为承载网络新媒介时 代人类精神的新美学形态。 在希利斯·米勒宣称“文学 终结论”20余年后的今天, 文学在中国不但没有被终结 ,反而以网络文学的形式绝 地逢生并成长为中国甚至世 界的文学奇观,与美国好莱 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 视剧构成“四大文化现象”。 根据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 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 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截至 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 模达到10。32亿人,网络 文学的用户达到5。02亿人 。正如古典绘画艺术遭遇摄 影技术之后,却意外地发展 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 样,文学在传统媒介中式微 ,却在数字媒体之中以一种 意想不到的形式保持着文学 的狂欢。2015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 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为 新媒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 种发展方向、思想指引和话 语支持。在这样的文化和时 代大背景之下,新媒体文学 的创作和批评是当下和未来 中国文学实践的重要方向。 不过,新媒体文学批评 并非铁板一块,在文类风格 、审美范畴和价值取向等方 面存在明显的话语分裂趋势 。我们以新媒体文学的重心 “网络文学”为例。当谈及“ 网络文学批评”时,大家熟 知的理论家是欧阳友权、陈 定家、单小曦、黄鸣奋、邵 燕君、马季、黎杨全、周志 雄等。说起“网络诗歌批评” (或者说“新媒体诗歌批评” ),我们谈及的又是另一批 理论家,如陈仲义、张德明 、张立群、李少君、罗振亚 、吴思敬、霍俊明、罗小凤 、蒋登科等。两批学者之间 对网络文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少有交集:前者关注网络文 学商业性(马季),网络文 学评价体系建构(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资 源的吸收和海外传播(陈定 家),新媒介文艺的价值观 、价值标准和价值系统(单 小曦),网络文学的经典化 (邵燕君)等;后者更多关 注“网络诗歌十年”现象研究 (陈仲义),新媒体诗歌与 公众世界的新关系(罗小凤 ),网络诗歌的审美日常化 和消费性(张德明)、网络 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张立 群)、网络诗歌作为新世纪 诗歌的新质(李少君)等。 从文学话语角度来说,“网 络文学批评”与“网络诗歌批 评”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而在文学批评实践中 却呈现暂时的平行状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从 当下默认的概念指称来说, “网络文学批评”等于“网络 小说批评”。诗歌和小说作 为不同的文学门类,在中国 文学史中往往意味着“雅”与 “俗”,“庄重”与“渺小”,性 情、胸襟的抒发与物质、生 活世界的还原。随着梁启超 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的发表和鲁迅的小说写作实 践,小说在中国的地位日渐 提升,力量日渐壮大。中国 文学文体的历史版图逐渐改 变。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 小说的锋芒绝对地掩盖了网 络诗歌,以至于当我们谈及 网络文学时被默认为在谈论 网络小说。 …… 本书的理论探讨所涉及 的诗歌作品主要是《中国诗 歌》杂志的“网络诗选”系列 ,微信诗歌“年鉴”与“诗选” ,诗人小鱼儿等主编的《中 国网络诗歌年鉴》,“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