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摩登印记(老上海)/老城趣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老城趣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书中集合诸多名家关于老上海的经典文章,主要描写了老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作者的人生感悟。全书行文流畅,可读性很高,其中不乏陈伯熙、鲁迅、夏丏尊等大家的文章,既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又具有较好的通俗性,展现了中国二三十年代城市的风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要著作。 目录 上海轶事大观·地理 上海之沿革 上海之区域 上海城垣之建筑及拆毁 拆城 上海境内之市镇 上海与沪渎之考证 上海之田亩总数 黄浦考(一) 黄浦考(二) 上海户口增加率 租界之区别 租界之由来 英法租界先后考 租界之解释与范围之广袤 法工部局 北河南路之所有权 跑马厅之所有权 法租界土地权之异点 法捕房之地形 上海地名之误解 地名之困人 渔阳里之妄分南北 半号门牌 半号门牌续考 同名之街道二十则 同名之地 里巷同名录 道路之变更 街巷今昔之异名 以厅为名之地名 南京路命名之意 正丰街名称之由来 新北门辟门之由来 徐家汇命名之由来 石路得名之由来 福开森路名称之由来 乔家浜之命名 白渡桥之命名 东西唐家弄命名之由来 打狗桥之别解 带钩桥即打狗桥之易音 泥城桥与摆渡桥 陆家石桥 虬江考 陈箍桶桥考 陈箍桶桥续考 奚行镇考 三茅阁桥考 晏公庙异同考 矮子坟正误 偷鸡桥正误 满庭坊考 紫金坊 杨家坟山 福州路之交通 宝善街之市屋 霞飞路之特异 三角地之巧对 九亩地兴废谈 西炮台 闸北之繁盛 南市之第一码头 南市西区调查录 租界中中国官厅辖治之地 上海的鸟瞰 如此上海 世界知名的路 汽车和家庭区域 乌龟池畔 “生之欣悦”之街 上海风景线 上海名迹志略 上海胜景故迹 上海人的肺——公园 旧有的四大公园 国人自营的公园 私园一页沧桑史 浦东——大上海未来的住宅区 闸北幸免破坏 上海的花与鸟 桃花 菊花 兰花 梅花 牡丹 一片花香 花谱 一个统计 鸟的种类 奇怪的鸟 斗鸟 鸟市 上海八景诗 上海八景诗 八景集句 海天旭日 黄浦秋涛 龙华晚钟 吴淞烟雨 石梁夜月 野渡蒹葭 凤楼远眺 江皋霁雪 附录十景 上海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 震旦博物院 上海市立博物馆 上海之旅馆 上海之电影 电影之在上海 上海的电影观众 上海之舶来影片 上海之国产影片 上海之有声电影 上海之电影院 上海舟车史话 沙船 轮船 战前航业 招商局 市轮渡 轿子 马车 人力车 汽车 公众交通工具 电车 公共汽车 吴淞铁路 沪宁沪杭铁路 小火车 淞园修禊记 老上海的乐园——城隍庙 方浜路上的一对高旗杆 金山神主霍光 阎王殿和星宿殿 祀陈化成 内园风光 豫园陈迹 萃秀堂大假山 点春堂景物 玲珑石硕果仅存 环龙桥和九曲桥 茶楼和书场 玩意儿太多了 小世界沧桑 大市场五光十色 商人都来凑热闹 半日龙华 归来 游崇明吃白棉虾 上海人的过年忙 东南食味 夫子庙里的锅贴 迎宾楼的脆鳝 三大元的嫩豆腐 石家饭店的鲃肺汤 观前的小吃 五芳斋的糯米粽 奎元馆的虾蟹面 精华集于上海 上海人的消夏生活(节选) 海滨消夏 公园纳凉 游泳、淴冷水浴 汽车兜风 露天电影和跳舞 冷饮与冰 迎上海的秋天 没有红叶的点缀 雨,使你感觉到秋意 秋天应及时行乐 秋之色香味 江浙漫游记·上海(节选) 出京散记(节选) 到上海又入大观园 对于幻想曲的观感 雨中探友歧路徘徊 在神秘之街上巡礼 红尘十里无意流连 上海北站之两小时(节选) 从上海到哈尔滨 沪杭公路驰车记 归国杂感 上海文艺之一瞥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儿童 “京派”与“海派” “京派”和“海派” 上海所感 推 “吃白相饭” “揩油” 上海的戏剧 上海气 知堂回想录·从上海到北京 一瞥中的上海 上海的茶楼 上海大厦十二天 杨树浦的声音 弄堂 沪上酒食肆之比较 泰戈尔在我家 上海之公园问题(节选) 上海中国旅行社的由来(节选) 黄包车礼赞 一种默契 幽默的叫卖声 活招牌 拆白党 烧路头 导语 《老城趣闻》系列丛书精心收集、归类了名家笔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辅以旧时的老照片,在阅读散文中充分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本书从文化名城的历史、地理、饮食、风俗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彩解读。不仅让读者品味老城故事,欣赏名家美文,更是给读者展示了历史名城文化丰富的一面,是一套了解中华文化名城历史渊源和人文风情的经典图书。 《摩登印记(老上海)》为该丛书之一。打开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老上海风尚志,追溯人文奇趣,感受海派风情,领略老上海的摩登与传统。 精彩页 上海轶事大观·地理 陈伯熙 上海之沿革 上海居南吴尽境,古为《禹贡》扬州之属,春秋属吴,后属越,名不甚著。后入于楚,战国时相传为楚春申君封邑。秦置疁县,领于会稽郡,汉改娄县,后汉以来属吴郡。梁改为信宜县,继又析置昆山县。唐时隶华亭县,其东北华亭海即今县治也,宋末于其地设市舶提举及榷货场,百货辐辏,称为雄镇。元时渐繁盛,始立县,而上海之名渐见于史册。郏宣水利书谓,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上海县之名自此始,明迄今未改。 上海之区域 江苏全省田亩凡六千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七百七十七顷,上海为六十县之一,额田据《赋役全书》所载者,道光时计六千八百四十九顷七十二亩,同治时计四千八百五十二顷五十九亩,但光、宣以来芦荡涨滩之升科者为数不鲜,当不止此数也。 上海区域明代广于今兹三倍,自清初一分于青浦,再分于南汇,三分于川沙,所存仅为保十二、图二百十四而已。四境所至,东西广六十六里,南北袤八十四里。分县以后,东至川沙界三十里,西至青浦界三十六里,南至南汇界七十二里,北至宝山界十二里,盖视元代始立县时已不逮三分之一矣。 上海城垣之建筑及拆毁 上海城垣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从邑人顾从礼之请也,时以数躏于倭寇,乃建此议。自后屡有增葺。清咸丰时因战事轰毁数处,事平邑人郁松年捐资重修,费约二十万缗。清末举办自治,以城垣暌隔,交通不便,商业不振,议决拆城以振市面。现今中华路、民国路之电车绕行者,即昔城墙之旧址也。 拆城 同治年间上海市面目渐繁盛,已有创议拆城之说者,然团结不坚,能力薄弱,延至光绪三十一年始纠合邑绅三十余人公请拆城,禀于上海道(时称苏松太道,署设上海,故名)。上海道不敢决,奏诸清廷,复谓宜查其有无弊害,重行呈奏。方禀上海道时,反对者亦纷起,其理由有五:(一)可以防御盗贼,不染租界奢靡习惯;(二)城内道路不治,拆之则丑态毕露,不拆犹可藏拙;(三)外人日觊觎吾之土地,不拆城则可以交通不便而止,且拆城后南市诸兴盛马路亦将不保;(四)法、华接壤之处,厘局林立,倘为法并,势将免厘,则大受损失事;(五)拆城后如被法并,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失,民气益衰,实所不愿。除以上不便拆之五条外,另有不必拆城一说,谓宜仿南京办法,将城门放大或添辟数门,并筑马路通城中,而城内则多设警察,清洁街道,市面亦可兴隆,不必拆城也。 反对拆城者持以上理由,于是引起重大之辩论,雷君继兴等所办之地方自治会特开辩论拆城大会,分拆城、不拆城、中立三党,互为辩论。主张拆城者,其最大主旨谓城中一切事业向不讲求,拆城后鉴于外人办理租界之整顿,则必相形见绌,奋起力图,大可为自治激发之助、商业兴盛之机,其利有四:(一)城基改筑马路,则可环转流通,照应使利(如救火等事);(二)拆城后,城内填浜筑路,易于清理,市面兴盛甚易;(三)填河应用大阴沟,可将城砖代用,有余更可修理沿河破岸;(四)地可增价,则收捐以办善后,事能持久。 辩论拆城问题各不相下,上海道乃立调停之策,添辟城门三,即为拱宸(小北门)、尚文(小西门)、福佑(小东门),然款不易筹,工即不能举。及宣统元年,款妥方开工。二年事竣,又改建小东门、小南门、老北门三门,使可通车马,又辟沿城马路数条,用费凡五六万金。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