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打破单纯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研究路径,力图通过纵向线索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的关系。
全书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这三种研究方法,首先对中世纪与现代的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简略回顾;然后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论述19世纪德国、20世纪美国和21世纪之交中国的学术职业和博士生教育等;最后,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的关系作出理论概括。
本书将对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关系的历史梳理、国际比较和调查分析结合为一体。作者首先对中世纪与现代的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简略回顾;然后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论述19世纪德国、20世纪美国和21世纪之交中国的学术职业和博士生教育,总结各自的特征,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又以中国的博士生调查为基础,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论证这种关系;最后,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的关系作出理论概括,并提出了我国学术职业和博士生教育的发展策略。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分析周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供我国从事高等教育决策、管理和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进展
一、学术职业研究
二、博士生教育研究
第三节 本书写作的有关构想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线索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学术职业与博士生的培养
一、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二、学术职业的中世纪形态
三、中世纪大学的博士生培养
第二节 现代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
一、现代大学的形成
二、学术职业的现代转型
三、现代大学的博士生教育
第三节 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关系的初步分析
一、博士生教育是学术职业维持自身延续的机制
二、博士生教育是学术职业实现自我提升的途径
三、学术职业是博士生教育提高质量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三章 德国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
第一节 德国学术职业影响力
一、从业者的影响力
二、工作方式的影响力
三、工作产出的影响力
第二节 德国博士生教育学术性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学术性
二、入学标准上坚持学术性
三、培养过程中强化学术性
第三节 德国学术职业影响力与博士生教育学术性
一、博士生教育提升学术人员的影响力
二、独特工作方式培养出高水平博士生
三、博士生教育提高学术职业产出的影响力
第四章 美国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
第一节 美国学术职业竞争力
一、竞争力
二、学术职业的竞争力
三、美国学术职业的竞争力
第二节 美国博士生教育多样性
一、招生过程中的灵活性
二、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
三、学生群体构成的多元化
第三节 美国学术职业竞争力与博士生教育多样性
一、博士生教育为学术职业提供丰富资源
二、学术职业培养高科研水平的博士生
三、博士生教育为学术职业输送优秀人才
第五章 中国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
第一节 中国学术职业的后发力
一、从业者规模迅速扩张
二、从业者质量快速提升
三、从业者的产出加速增长
第二节 中国博士生教育国家性
一、培养目标的统一性
二、发展规模的调控性
三、质量保障的主导性
第三节 中国学术职业后发力与博士生教育的国家性
一、博士生教育促进学术职业规模扩张
二、博士生教育加速学术职业质量提升
三、博士生教育加快学术职业产出增长
第六章 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基于中国调查的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数据处理与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调查设计
二、数据处理与信度、效度检验
第二节 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博士生职业选择与学术职业现状及发展间的关系
二、博士生职业准备与学术职业从业者之间的关系
三、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策略探讨
第一节 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
一、互动是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循环是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三、发展是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
第二节 我国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关系正向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博士生教育的学术性,建立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机制
二、加强博士生教育的多样性,促使学术职业向多元方向发展
三、强化博士生教育的国家性,保持我国学术职业的后发力
四、加强以博导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