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过程视角下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章东明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引领。近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设立跨国研发中心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在发达国家跟进或开发全球领先技术,然后通过逆向技术流动以提升母公司乃至母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本书基于知识转移理论剖析逆向技术流动过程,分析过程中各因素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规律,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不仅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研发行为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解读,同时对未来企业实现高质量“走出去”有一定的实践参考,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
章东明,1989年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开放大学讲师,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负责人,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访问学者。讲授组织行为学、企业信息管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等课程。研究领域为跨国研发和国家创新系统、教育信息化等。曾在《南开管理评论》、《科技管理研究》、《国际贸易》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主持国家、北京市成人教育协会重点项目2项。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和问题提出
1.2.1 “逆向技术流动”的概念界定
1.2.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跨国研发理论
2.1.2 知识转移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的内涵
2.2.2 与中国相关的逆向技术流动研究
2.2.3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衡量研究
2.2.4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2.2.5 研究述评
3 过程视角下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
3.1 流动情境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1.1 语言差异的影响
3.1.2 组织文化差异的影响
3.2 技术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2.1 技术可表达性的影响
3.2.2 技术可观察性的影响
3.2.3 技术团队依赖性的影响
3.3 流动渠道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3.1 正式渠道的影响
3.3.2 非正式渠道的影响
3.4 动力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4.1 技术发送动力的影响
3.4.2 技术接收动力的影响
3.5 二阶段四因素研究框架
4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4.1 逆向技术流动过程分析
4.1.1 初阶段和终阶段的联结
4.1.2 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反馈
4.2 仿真研究设计
4.2.1 方法选择
4.2.2 模型构建
4.3 基于仿真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4.3.1 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4.3.2 敏感性分析结果
4.3.3 结论
5 中国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中国企业跨国研发投资的现状分析
5.1.1 跨国研发中心的母公司主要来源于山东、北京、广东和浙江
5.1.2 投资行业呈不断拓宽趋势,但相对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5.1.3 中国跨国研发中心的国别分布呈多元化趋势,但相对偏好于美国
5.1.4 跨国研发中心以绿地投资模式为主,国际技术联盟模式偏少
5.1.5 私营企业是跨国研发的主体,但相比国营企业全球化程度较低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提出假设
5.2.2 模型构建
5.2.3 变量测量
5.2.4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5.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6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6.1 模型估计与检验
6.1.1 模型参数估计
6.1.2 测量模型检验
6.1.3 结构模型检验
6.2 结果分析
6.2.1 四因素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
6.2.2 二阶段的关系分析
6.2.3 结论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一 中文问卷
附录二 英文问卷
附录三 中国跨国研发中心名录
附录四 仿真模型(系统流图)中各变量的数学表达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发
达国家就出现了跨国研发中
心,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
体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
的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将跨
国研发中心设立在发达国家
,通过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
国获取跨国公司自身或母国
没有的新知识,从而找到未
来竞争力的来源
(Kuemmerle,1999;
Pearce,1999)。跨国研发
中心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获取
世界领先技术、增强全球竞
争力的重要担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
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加
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
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
国家创新的主力军,中国企
业纷纷“走出去”,在美国、
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发达
国家设立了跨国研发中心,
以期从投资所在的东道国获
取或开发新技术,然后分享
给母公司,即通过实现逆向
技术流动来提升企业和国家
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跨国研发中心依次实现了技
术沿东道国到跨国研发中心
的流动以及技术沿跨国研发
中心到母公司的流动,本书
将之分别看作逆向技术流动
初阶段(以下简称“初阶段”
)和逆向技术流动终阶段(
以下简称“终阶段”)。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
响因素是学术界和企业关注
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本
书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提出
从过程视角进行逆向技术流
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一
方面是对现有研究视角的突
破,另一方面为实现逆向技
术流动的两个阶段(初阶段
和终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思
路。本书对于跨国研发中心
更好地管理逆向技术流动过
程、优化跨国公司的资源配
置,从而提高逆向技术流动
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共设七章,遵循“提
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
来安排。第1章解释了研究
背景,并提出研究问题。第
2章对该领域已有的相关研
究进行文献综述,找到解决
问题的切入点,分解研究问
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依次运用了文献分析(第3
章)、仿真研究(第4章)
和问卷调研(第5章和第6章
)来进行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7章给出了研究结论和政
策建议。
梳理文献发现,逆向技
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研究视角相对集中在参
与主体如技术发出方和技术
接收方组织的相关特点以及
二者之间的关系上。而基于
知识转移理论,知识转移是
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中知
识转移情境、所转移的知识
、知识转移渠道和知识转移
双方动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
影响受到学者关注。据此有
理由认为,逆向技术流动本
质上也是技术流动的过程,
且该过程包含初阶段和终阶
段。那么,流动情境、技术
、流动渠道和动力是否对两
个阶段均产生影响?影响规
律是怎样的?两个阶段受到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有何异同
?对此,本书构建了逆向技
术流动二阶段四因素(2P-
4F)的研究框架。
为了探究这些因素的具
体影响,本书首先进行了影
响因素的仿真研究。基于
2P-4F研究框架,深入分析
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使用系
统动力学方法在Vensim PLE
软件上构建逆向技术流动
2P-4F的系统模型,然后对
四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
究表明,初阶段相对终阶段
对四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
而四因素对于逆向技术流动
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流
动渠道、技术、动力和流动
情境。从具体影响来看,动
力和流动渠道(主要指正式
流动渠道)均呈正向影响,
前者的短期驱动更强,后者
的长期影响更平稳有力;技
术的可观察性(或可表达性
)和团队依赖性分别呈正向
、负向影响,且团队依赖性
在长期相对更具决定作用;
流动情境的负向影响在短期
并不明显,长期呈较弱的负
向影响。
为了检验和丰富仿真研
究结论,本书基于对中国样
本的调研数据,在Smart
PLS软件上构建PLS-SEM路
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
研究结果检验了技术、流动
渠道和动力对逆向技术流动
绩效的影响关系,表明这三
个因素的影响也符合中国跨
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的
一般实践。流动情境对初阶
段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流
动情境对终阶段绩效的负向
影响并不显著。
本书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流动情境对逆向
技术流动绩效的负向影响并
不绝对,总体来看相对其他
三因素起不到关键作用。第
二,技术的显性程度越高,
即可观察性和可表达性越高
,团队依赖性越低,就越容
易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第三
,流动渠道尤其是正式流动
渠道相对其他三因素对逆向
技术流动绩效的长期影响最
为关键,使用频率越高,越
有利于逆向技术流动。第四
,动力的正向影响在短期内
相对其他三因素更有助于逆
向技术流动的快速实现。第
五,逆向技术流动初阶段是
整个过程的关键,且初阶段
对影响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

根据上述结论,初阶段
对逆向技术流动起决定性作
用,且对影响因素的变动有
较高的敏感性,故针对初阶
段即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国
的技术获取,从流动情境、
技术、流动渠道和动力四方
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战略上藐视流动
情境(文化和语言)差异,
在战术上多途径克服由此引
起的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