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柳亚子)(精)/江苏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扬兵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者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背景上,全面再现了柳亚子丰富多彩、极富传奇的一生,充分展现其南社盟主、爱国志士、激情诗人、睿智学者的四重角色,深入揭示其社会活动历程和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科学评价其政治影响、文学地位和学术贡献,从而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文化名人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目录
第一章 分湖骄子
一 分湖风采
二 大胜柳氏
三 私塾生涯
四 幼年性情
五 迁居黎里
六 背榜秀才
第二章 从维新到革命
一 思想界中初革命
二 确定革命宗旨
三 韬光养晦
四 醉心革命
第三章 革命与婚姻
一 双料革命党
二 文明婚礼
三 文字鼓吹
四 革命的文学
第四章 南社初创
一 漫长酝酿
二 虎丘雅集
三 张园“革命”
第五章 捍卫共和
一 经历辛亥
二 反对议和
三 为烈士昭雪复仇
四 南社全盛时代
五 捧角之争
六 出社风波
第六章 南社纷争
一 反袁风云
二 南社盟主
三 论诗启衅
四 南社内讧
第七章 沉潜与再起
一 收集吴江文献
二 诗酒狂游
三 创办《新黎里》
四 成立新南社
第八章 革命洪流
一 吴江办党
二 江苏党务
三 拂袖南都
四 杜门黎里
五 四处避祸
第九章 上海十年
一 虚衔元老
第二 悼亡、救亡与营救
三 苏曼殊研究
四 上海市通志馆
五 南社的纪念与回顾
第十章 全面抗战八年
一 全面抗战之初
二 孤岛活埋庵
三 香岛羿楼
四 桂林岁月
五 南明史研究
六 重庆交游
第十一章 争取和平与民主
一 渝州唱和
二 重庆风云
三 答客难
四 争取光明
五 筹建民革
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
一 奔向光明
二 欣喜与牢骚
三 艰难调适
第十三章 步入新中国
一 颂歌与诤言
二 政党活动的囧境
三 南明史志遗愿
四 最后岁月
结语
一 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 政治参与的特色和政治影响
三 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地位
四 学术研究的特点与学术贡献
五 主盟南社的贡献和缺憾
参考文献
一 文献类(期刊、报纸、文集、资料汇编)
二 著作
三 论文
后记
序言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
历久弥新,文化经典与历
史文献层出不穷,典藏丰
富;文化巨匠代有人出、
彪炳史册,在中华民族乃
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科学把握江苏文化的内
涵与特征,在新时代彰显
江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
献,江苏省委、省政府决
定组织实施“江苏文脉整
理与研究工程”,以梳理
江苏文脉资源,总结江苏
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再
现江苏历史上的文化高地
,为当代江苏构筑新的文
化高地把准脉动、探明趋
势、勾画蓝图。
组织编纂大型江苏历
史文献总集《江苏文库》
,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
究工程”的重要工作。《
文库》以“编纂整理古今
文献,梳理再现名人名作
,探究追溯文化脉络,打
造江苏文化名片”为宗旨
,分六编集中呈现:
(一)书目编。完整
著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的
著述及其历史记录,全面
反映江苏图书馆的图书典
藏情况。
(二)文献编。收录
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
著作,集中呈现自历史开
端至一九一一年的江苏文
化文本,呈现江苏文化的
整体景观。
(三)精华编。选取
历代江苏籍学人著述中对
中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在文化学术史上具有经典
性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整理
,并从中选取十余种,组
织海外汉学家翻译成各国
文字,作为江苏对外文化
交流的标志性文化成果。
(四)方志编。从江
苏现存各级各类旧志中选
择价值较高、保存较好的
志书,以充分发挥地方志
资治、存史、教化等作用
,保存江苏的地方文献与
历史文化记忆。
(五)史料编。收录
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文献
,反映江苏各地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宗教艺术、社会生活、风
土民情等。
(六)研究编。组织
、编纂当代学者研究、撰
写的江苏文化研究著作。
文献、史料、方志三
编属于基础文献,以影印
方式出版,旨在提供原始
文献,以满足学术研究需
要;书目、精华、研究三
编,以排印方式出版,既
能满足学术研究的基本需
求,又能满足全民阅读的
基本需求。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
工程”工作委员会
导语
本书呈现了江苏文化名人——柳亚子的不平凡的一生。
本书在充分汲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考订诸多细节,澄清和纠正了不少纷纭难定的分歧和错谬之处,同时还具体考察和深入分析一些前人有意回避或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并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因而在学术上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后记
真没有料到,本书写
作竟花费八年之久,大大
超过本人博士论文的写作
时间。八年中,写作辛苦
有不足为外人道者,然旁
涉领域甚广,研究兴味盎
然之乐亦多,思之不禁感
慨丛集,难以言表。
2013年,笔者从本院
文学所原所长姜建研究员
处承接《江苏历代名人传
·柳亚子》的撰写任务。
这个项目当时属本院重点
项目,要求兼顾可读性和
学术性,只用少量必要的
注释。在写作过程中,笔
者把学术性放在第一位,
在文字表述上则尽量追求
可读性。2016年8月30日
,笔者提交正式书稿。然
而,同年9月,这个项目
纳入“江苏文脉整理与研
究工程”中的“江苏历代文
化名人传”板块,强调学
术性,并要求严格按照学
术规范进行注释。根据新
要求,本人补充阅读大量
第一手报刊资料,进一步
深入研究,重新撰写书稿
。力图在充分汲取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
认真考订诸多细节,澄清
和纠正不少纷纭难定的分
歧和错谬之处,另一方面
具体考察和深入分析前人
有意回避或未注意到的重
要问题,并对一些重大问
题提出独到见解。几经努
力,终于在2020年5月6
日将书稿呈交江苏文脉研
究院。
承蒙本院文学所邓瑗
博士、南京财经大学温潘
亚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
胡全章教授、江苏文脉研
究院院长樊和平教授先后
审读把关,并就规范标点
和注释、完善结构、注意
传记体例、强化结尾等方
面提出了宝贵意见。据此
,本人严格按照规范处理
标点和注释,并删掉大量
考证性和辩驳性文字,在
书末添写结语部分。本所
孙宅巍研究员、杨颖奇研
究员等老领导也为结语部
分的写作提出很好建议。
在本书的文字排版和图片
搜集上得到本所张慧卿研
究员、李楠博士、袁慧博
士以及南京图书馆史星宇
馆员、苏州吴江柳亚子纪
念馆张杰馆员的帮助。收
到二校稿后,本人进行认
真校对。武汉大学国学院
谢贵安教授对南明史研究
相关内容提出宝贵修改意
见。本所陈诗兰博士、夏
林博士和南京图书馆夏彪
研究馆员在文字校对和注
释查核上给予大力支持。
夫人焦文芳女士为了使我
安心写作,包揽了全部家
务,还承担本书参考文献
排序校对工作。在我写作
遇到困难时,她还静静聆
听我的絮叨以帮我理清思
路,间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江苏人民出版社韩鑫编
审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中肯
建议,责任编辑周晓阳博
士为本书的编校做了大量
细致工作。在此,谨向所
有关心和帮助过本书写作
的同志们一并表示衷心感
谢!
叶扬兵 2020年6月21
精彩页
第一章 分湖骄子
一 分湖风采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在太湖东南角,分布着许多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湖荡。其中最大的湖荡叫分湖,亦名汾湖。
分湖自古就是一个界湖。春秋时期,其北边属于吴国,其南边属于越国。相传分湖曾是吴、越两国的重要战场,伍子胥曾在此领兵袭击越军,分湖边至今还有子胥滩等古迹。秦汉以后,分湖南北两边往往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分湖北边,汉时属吴县,五代吴越时始置吴江县,元朝一度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复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将吴江县西部析为震泽县。1912年,震泽、吴江复合为吴江县。1992年,吴江撤县建市(县级市),2012年又并人苏州市,改称吴江区。分湖南边,秦时置由拳县,三国孙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县。五代十国吴越时期,设置秀州。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
分湖早就存在,但何时方有分湖之名,似已不可考。清朝郭频伽在《灵芬馆诗话》中有一个注解,“谓分湖之名,始见于《吴越春秋》”。但是,柳亚子与老友沈眉若遍查数个版本的《吴越春秋》,却都没有分湖字样。柳亚子云,据沈刚中《分湖志》记载,春秋时期,北属于吴,南属于越,所以有分湖之名。但笔者查遍沈刚中的《分湖志》,却一无所获。就笔者目前所见史料来说,分湖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张尧同的《分湖》诗。诗云:“我本沧浪叟,闲来系钓艘。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其后,元朝杨维桢的《游分湖记》亦云:“东西袤十八里,南北如之,湖分一半,半属嘉禾,半属姑苏,故名分湖云。”明初,陶振在《分湖赋》指出,湖“两界中分”,“故南其半为嘉禾之境,北其半为松陵之墟”,这大概就是分湖得名缘由。由上可见,作为两地分界湖,方有分湖之名。自宋到明初,仅有分湖之名。
从明朝弘治年间开始,一些著作改称汾湖,间或同时保留分湖旧称。如明弘治年问莫旦纂《吴江志》(1488)卷二“山川”条记载:“汾湖在二十九都芦墟村,上承嘉兴之水,北流人三白荡。旧名分湖,以其半属吴江半属嘉兴故也,后人加以水旁云。”明嘉靖徐师曾等纂《吴江县志》卷二“山水”条有云:“汾湖去县治东南六十里(属二十八都,与嘉兴分属)。”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亦云:“汾湖,县(吴江)东南六十里,与浙江嘉善县分界,亦日分湖。”清乾隆沈刚中纂《分湖志》卷一“水志”引用《苏州府志》云:“汾湖一名分湖,以其分属吴江县及浙之嘉兴县,故名。”不过,仍有一些著作称为分湖,在明末清初之际尤其如此。如清康熙叶燮纂《吴江县志》卷四“山川”条有云:“分湖在东南境,湖两界中分,南属浙江之嘉善县,北属吴江,故名分湖。”总体而言,明清时期“汾湖”说法较“分湖”更为流行。分析其原因,大概是承平时期文人学者嫌“分湖”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乱与割据,而更欢迎带有祥瑞风雅气息的“汾湖”。估计出于类似考量,加上照顾历史上的流行说法,故1994年出版的《吴江县志》采用“汾湖”之说。2006年10月,芦墟镇和黎里镇合并成“汾湖镇”,建立“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但是,笔者则倾向于“分湖”之说,因为它更能直截了当地凸显其界湖的特征,历史更为久远,况且,本书传主一贯力主“分湖”说。
分湖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最初因地处偏僻而未得到开发,尚属穷乡僻壤。随着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经济逐步得到开发,转而成为有名的鱼米之乡,棉布业和丝绸业日益发达。到明清时期,吴江即以丝绸著称,丝绸巨镇盛泽更是雄冠天下。嘉善则有西塘、魏塘等名镇。民国时期,除县城松陵镇与盛泽镇外,吴江还有同里、平望、黎里、莘塔、芦墟与北厍等重要市镇。
沈刚中编纂的《分湖志》有云:“江浙人才,素甲天下,分湖当江浙之区,而山水清佳,其钟秀毓灵,必有超群绝类之士,生于其间见称于世。”分湖地区地跨吴越,融吴越文化于一体,兼具吴越文化之长,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温和的气候、丰饶的物产、优美的景色、远离尘嚣的环境,也对文人骚客产生了难以抗拒的魅力。它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又是不同行政区的交界地,政府统治相对薄弱,故在战乱时期就成为人们躲避战火的“世外桃源”。当改朝换代之际或政治局势发生剧变之时,它又成为高人隐士的隐逸宝地。自宋元特别是明清以来,随着分湖地区经济繁荣与文化兴盛,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