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法学研究方法(精)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陈瑞华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那些正在尝试进入法学之门的青年学子而言,对各种法学方法都加以了解,并进行相应的学术尝试,从而发现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路径,是进入法学研究世界的必由之路。本书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记录了作者八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所思所想。本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写文章”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瑞华,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主要研究兴趣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程序法基础理论。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程序性制裁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司法体制改革导论》《刑事辩护的理念》《刑事辩护的艺术》《论法学研究方法》《刑事证据法》《看得见的正义》等。
目录
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
附录一 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
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
附录二 穿过经验事实的迷雾
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
附录三 如何研究法律问题
如何进行原创性法学研究
附录四 惊心动魄的跳跃
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连接经验与理论的法学研究方法
附录五 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法学研究的社会科学转型
附录六 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问题
附录七 制度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区分
参考书目
序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2010年,笔者出版了一
部名为《论法学研究方法》
的著作,里面收录了自己多
年来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演
讲和对话,也将自己散见于
各部著作中有关法学方法的
序言进行了整合。该书面世
之后,引起了法学界同行的
注意,也受到了法学研究生
们的欢迎。迄今为止,有二
十余所法学院系将该书作为
研究学习论文写作的参考书
或教科书。笔者也先后受到
十余所法学院系的邀请,为
法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教授
法学研究方法。
这部著作之所以受到青
睐,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法学
研究正在经历深刻的方法转
型,传统的规范法学方法受
到越来越普遍的质疑,而新
引入的实证方法也因为没有
显著的效果而名声受损,面
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
的法律问题,法学界呼唤着
一种更为科学的法学研究方
法。而笔者作为一名部门法
学研究者,从攻读研究生以
来,已经在法学研究领域“
摸爬滚打”了近三十个年头
,在读书、做研究、写论文
、出版专著的过程中,经历
过艰难而痛苦的学术转型,
最终找到了一条“从经验上
升为理论”的社会科学研究
道路。在该书的字里行间,
笔者将从事法学研究的各种
体会都通过一种非学院式的
表述方式进行了记录。如果
说笔者所分析的问题和所得
出的结论可能印有特定的学
科烙印,那么,笔者所运用
的研究方法则远远超越了学
科的界限,成为几乎所有从
事法学研究的学人所共同关
注的话题。
由于所收录的主要是演
讲、对话和序言,本书难免
存在一些重复、不精练和不
严谨的问题。不过,与传统
的学院式风格相比,本书所
具有的鲜明的口语化特点以
及特有的概念化总结,可能
要比一些相关学术论著更容
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在一些场合,有关研究
方法的心得已经具有了“格
言”的风格。这里可以简要
地列举如下。
该书告诫法学研究者要“
区分学术和政治”。在一篇
演讲中,马克斯·韦伯曾经
特别强调要将学术和政治区
分开来。中国法学的最大误
区是将学术和政治不加区分
,学者不是从事客观的学术
活动。而是动辄将自己的政
治观点强加进自己的学术研
究之中。唯有区分学术与政
治,研究者才能进人理论的
世界,发现制度变迁的规律
,提出创新性理论。
该书提醒研究者应“区分
法学和法制”。法学家应当
逐渐与立法专家发生职业上
的分离,法学家应当成为一
群以学术为业的职业法学研
究者,立法工作也应当更多
地由民意代表、政治家以及
那些职业立法专家来担当。
该书特别强调“问题是一
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当一个反复发生的现象挑战
了某个现有的理论时,一个
理论问题便已呈现。我们收
集资料的目的并不是在论文
中堆积材料,而是研究西方
现有的理论,看它们对我们
研究的论题是否具有解释力
,如果没有解释力,那么我
们的论题便成为一个理论上
的问题。
该书对“问题”的三层含
义进行了区分。“问题”在方
法论上具有三层含义:第一
个层面的“问题”(questions
)是一种浅层次的“疑问”;
第二个层面的“问
题”(problems)是制度或
实践中存在的“缺陷”或者“
不足”;第三个层面上的“问
题”(issues)则是存在于经
验事实背后的“理论问题”。
动辄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人
做学问的传统,也是无法做
出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根源。
唯有将“制度问题”转为“理
论问题”,才能从理论层面
上讨论问题。而不善于将一
个个制度问题转化为理论问
题,这是中国法学不成熟的
主要标志。
该书建议研究者从“小处
入手、大处着眼”。也就是
要选择一个可操作的题目来
开始我们的研究,但选择的
小题目要能与一个大理论进
行学术对话。
该书借用语言学家王力
先生的说法,强调“先归纳
后演绎”。“先归纳”意味着
从个别到一般,这是提出理
论假设的过程;“后演绎”意
味着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
对理论进行验证的过程。
该书指出,研究者应当
培养一种“概念化”的能力。
任何社会科学都强调研究经
验事实,但同时又重视从经
验事实中提出抽象的理论。
法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将问题
“概念化”、提出新理论的能
力。
该书借用经济学家张五
常的说法,认为“一个最蠢
的学者,往往去研究没有发
生过的问题”。什么是“没有
发生过的问题”?用社会科
学的语言表达,就是那些没
有出现在经验事实中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既
无法通过考察经验事实来进
行“可操作性的描述”,也无
法从经验事实出发提炼出任
何富有说服力的理论命题。
该书强调理论应当源于
经验,但要高于经验,也就
是“从经验到理论”。面对一
个主流的理论,研究者从经
验事实中提炼出了新的理论
,发现了该项理论的例外,
这种理论的例外慢慢地累积
起来,便形成了一种新的理
论。
该书认为,研究者要做
出理论创新,就必须经历从
经验到理论的“惊心动魄的
跳跃”。任何开创性的法学
研究都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
: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