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汇编了吴承洛自1927—1945年发表的统一中国度量衡和工业标准化方面的文章。全书共有8篇:第1篇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度变迁及古泉与权度关系研究;第2篇全国度量衡制度划一及其重要意义;第3篇创建“一二三市用制”启动标准制划一中国度量衡;第4篇度量衡标准制单位名称的中国化;第5篇度量衡检定人员的培训;第6篇涉及特种度量衡之研究;第7篇工业标准化意义和实施;第8篇前瞻与回顾。 本书系统论述我国历代度量衡管理制度、统一于国际标准制的重要性;分析介绍适应民间习惯,设计过渡性的“一二三市用制”;详细解说近代我国与国际制度量衡的关系,以及正确选择计量单位,实地调研,培训技术人才和办理宣传刊物,积极开拓我国工业标准化以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的历程。 本书可以作为有关专业的学者、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等了解度量衡知识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珊眉,女,生于1932年,祖籍福建省浦城县。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83年获美国夏威夷大学理学院硕士学位,并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和俄勒岗大学专门研习土壤生态学。曾任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学硕士点导师和博士点副导师、副教授(1987年)、教授(1996年)、优秀教师。1984年成功开辟土壤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填补了学科上的空白。曾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委员,土壤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等。曾3次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著有论文60余编。主要著作有《土壤生态学》《土壤科学研究五十年》等。 目录 第1篇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度变迁及古泉与权度关系研究 第1章 历代度量衡制度之变迁与其行政上的措施(1934年) 1.1 中国度量衡制度之起源概述 1.2 古代度量衡标准及检查之法 1.3 中国度量衡划一 第2章 对研究古泉与权度关系之希望(1936年) 2.1 意义 2.2 古代权度与古泉之关系 2.3 中国历代权度标准变迁表 第3章 如何应用硬币为度量衡标准(1936年) 3.1 新辅币条例 3.2 新辅币与银元和镍币检定 3.3 新辅币之重量直径及厚薄与新制度量衡之关系 第2篇 全国度量衡制度划一及其重要意义 第4章 度量衡在各国宪法上之地位(1934年) 4.1 概述 4.2 各国宪法关于度量衡之规定条文 第5章 划一度量衡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使命(1936年) 5.1 绪言 5.2 度量衡之涵义 5.3 我国度量衡紊乱之情形 5.4 划一度量衡之重要性 5.5 划一度量衡推行工作 第6章 复兴农村,提倡国货与实行新生活三个大问题和划一的度量衡标准(1934年) 6.1 概述 6.2 复兴农村声中的乡村建设 6.3 提倡国货 6.4 实行新生活 6.5 结论 第7章 争取抗战胜利与划一度量衡(1940年) 7.1 度量衡为测力之基,齐力之器 7.2 齐集人力及善用人力 7.3 齐集物力和善用物力 7.4 齐集财力和善用财力 第8章 抗战建国与培养国民守法精神及与划一度量衡之关系(1941年) 8.1 守法与抗战 8.2 守法与建国 8.3 遵守国法,换用新度量衡 第3篇 创“一二三市用制”启动标准制划一中国度量衡 第9章 我国权度标准一二三制”之研究(1928年) 9.1 “一二三权度制”之原议 9.2 “一二三权度制”之申论 9.3 “一二三权度制”之定位 9.4 “一二三权度制”之应用 9.5 “一二三制”权度之长处 9.6 “一二三权度制”之议决 9.7 “一二三权度制”之名称 9.8 “一二三权度制”之立法 第10章 关于划一权度程序之商榷(1928年) 10.1 原则 10.2 程序拟定 10.3 设立统一权度筹备处等事宜 第11章 地理上里制标准之基本观念(1934年) 第12章 新制度量衡(1936年) 12.1 总论 12.2 旧有度量衡的复杂和从两种方面观察混乱现象 12.3 新制度量衡的确定和标准 12.4 新制度量衡之单位说明 12.5 新制度量衡的推行 12.6 结论 第4篇 度量衡标准制单位名称的中国化 第13章 权度名称问题之讨论(1928年) 13.1 权度名称大有讨论的余地 13.2 进一步假定的办法 第14章 度量衡标准制法定名称之科学的系统(1934年) 14.1 万国度量衡标准制的四种单位组 14.2 中国度量衡标准制法定名称 14.3 中国度量衡标准制法定名称之系统单位组 14.4 法定名称系统的位次 第15章 度量衡标准制单位定义及名称问题之论战——引言(1935年) 第16章 中国式与欧化式度量衡标准制命名之比较观(1935年) 16.1 我国度量衡名称特点和译名问题 16.2 度量衡标准制之其他译名检讨 16.3 结论 第17章 度量衡标准制命名问题之研究——度量衡法确定公制定义与名称之意义(1935年) 17.1 法定标准制单位定义之意义 17.2 法定标准制单位名称之研究 17.3 结论和声明 第18章 度量衡命名意见之分析(1945年) 18.1 引言 18.2 度量衡命名 第5篇 度量衡检定人员之培训 第19章 全国度量衡检定人员之训练(1933年) 19.1 工商部原拟养成办法 19.2 关于养成所办法中两点之解释 19.3 养成所办理之经过 19.4 各省市一等、二等检定人员之统计 19.5 三等检定员之训练和分配计划 19.6 采用检定制度塈训练检定员划一全国度量衡之理由 19.7 展望 第6篇 涉及特种度量衡之研究 第20章 研究度量衡问题应取之途径(1935年) 20.1 引言 20.2 今后应研究之范围 20.3 研究时应特别注意事项 第7篇 工业标准化意义和实施 第21章 工业标准化(1933年) 21.1 工业标准化的意义 21.2 工业标准的种类 21.3 五种因数 21.4 世界各国主管标准的机关 21.5 我国的标准化问题 第22章 标准化运动之过程及其对于工业革命经济统制科学化运动之影响(1934年) 22.1 习尚之标准化 22.2 设置之标准化 22.3 比较之标准化 22.4 工业革命中的标准化 22.5 大战前之标准化 22.6 世界大战中之标准化 22.7 大战后之标准化运动 22.8 标准化与简单实施 22.9 标准化与合并组织 22.10 合并组织与加特尔 22.11 标准化与合理化 22.12 计划经济与标准化 22.13 统制经济之实行 22.14 辛国复兴与经济统治 22.15 统治进行中,计量必有标准之感觉 2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