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代精神分析场论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意)朱塞佩·奇维塔雷斯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近几十年来,精神分析逐渐由一人心理学转向双人心理学,分析师也越来越注重治疗过程中分析组合的互为主体性,并逐渐摒弃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和理性的诠释。之后,以后比昂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的场论开始发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精神分析学家称,场论将作为未来几十年精神分析的重要转向。
本书由世界著名的后比昂学派场论学者朱塞佩·奇维塔雷斯撰写,全面介绍了场论的起源、基本概念、模型与治疗过程。书中还用大量的篇幅向读者呈现了30多个临床案例,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理论部分的内容。最后,本书对场论当前所面临的争议及未来发展做出了辩证性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种彻底的主体间性观点。
作为讲述精神分析前沿理论的著作,本书不仅适合分析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借鉴和参考,也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及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普通大众阅读和学习。
作者简介
朱塞佩·奇维塔雷斯(Giuseppe Civitarese)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意大利精神分析学会(Società Psicoanalitica Italiana,SPI)、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APsaA)、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IPA)培训和督导分析师 著有《亲密的房间:分析性场域的理论与技术》(The Intimate Room: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the Analytic Field)、《情感的暴力:比昂与后比昂派精神分析》(The Violence of Emotions: Bion and Post-Bionian Psychoanalysis)、《真实与无意识》(Truth and the Unconscious),以及《崇高的主体:精神分析中的美学体验与主体间性》(Sublime Subject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ntersubjectivity in Psychoanalysis)。
目录
第1章 场论的产生
第2章 基本概念
无意识作为人格的精神分析功能
从“梦工作”到“梦工作的阿尔法和清醒的梦思”
一种新的情绪理论
关于转化的概念
当我们说唯一重要的是会谈的O时,这是什么意思
在O和K中,转化的含义是什么
主体间性和BFT
为什么BFT是更为彻底的主体间性
容器/内容物
第3章 母婴关系模型
第4章 如何治愈
诠释或对话
对话作为一种认同的途径
不饱和的诠释与缩略词SCREAM
从“我/你”转向“我们”与精神分析的伦理学
第5章 临床案例
幻觉中的转化与隐藏角色
行动遐想

梦中的转化
遐想
第6章 当前争议
主体会发生什么呢
外部现实会发生什么呢
梦或会谈中不真实的氛围
比昂是一位神秘主义者吗
分析师如何知道遐想与患者有关,而不仅仅根植于
反移情
第7章 新的精神分析批评
崇高的美学
朝着什么方向
那么我们谈论的是什么真实呢
审美体验作为象征的感官维度
第8章 未来发展
主体间性
身体间性
参考文献
序言
乘一叶“语言”之舟,在
作者、读者、译者之间,在
中文、英文、意大利文的语
言梦境之间,做一场“我们”
的无意识之梦。
2023年的最后一天,在
我翻译完本书,准备提笔写
一篇译者序作为对读者的“
交代”时,脑海中流淌出的
是上面这句话,它非常浓缩
地概括了我在翻译本书时的
总体感受。我想,读者开篇
看到这句话,是很难理解和
进入我想表达的语境的,因
为这句话其实是非常个人化
的体验,是我作为译者的主
观感受。这也正像我在初读
本书原著时的第一感受,似
懂非懂、难以理解。但也许
,当你“啃”完本书之后,你
可以带着主体间的“消化感”
,和“我们”(作者、译者、
读者)一起穿越中文、英文
、意大利文的重重梦境,让
本书成为触发你无尽遐想的
一个开端,一个入口,一场
白日梦。
作为读者,本书的阅读
体验显然不是那么流畅的。
想来,这是一本在意识层面
需要靠“啃”的书。因为书中
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概念
,而作者对这些概念是没有
多加解释的。本书的英文副
书名虽然叫“导论”,但读者
不要被这个名字误导了,这
不是一本介绍场论基础概念
的入门书,而更像一颗关于
后比昂学派场论的“大力浓
缩丸”。在我看来,它完全
不是精神分析场论的“入门
著作”,而是对精神分析深
度研习的高门槛著作。对本
书的理解需要大量的精神分
析理论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
,尤其是比昂的理论、后比
昂学派的理论等。作者预设
了读者对比昂的理论是了解
的,因此在本书中呈现的是
“高手过招”般的对话模式,
而不是对入门者的浅学教授
模式。
作为译者,本书的翻译
体验是充满“消化不良”的阻
塞的。除了内容本身的难度
外,还有两个非英语母语者
(作者的母语是意大利语,
译者的母语是汉语)借助英
语这个中转性的第二语言来
达成理解的困难和阻隔。本
书在专业术语、语言表达等
方面过于浓缩,着实让人难
以消化。借用一下比昂的术
语,如果说我作为翻译的职
责就是要将这些深奥、生涩
的语义内容(所谓的贝塔元
素)从陌生的英文转译为可
被理解的中文,那么这个“
消化”过程是痛苦的。这里
的“消化”不仅是一种隐喻,
也是真实的身体感觉。在翻
译的过程中,我时常有胃部
堵塞、胀气的感觉。在某种
意义上,这是一本需要动用
意识、身体,以及无意识来
消化和理解的书。当然,这
一点本身就是本书想要表达
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后比昂学派场论看来
,意识/无意识、身体/语
言、现实/梦境、过程/结
果……这些区分都不再是二
元的,而是合一的。可以说
,我翻译的“痛苦”体验,既
是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翻
译本书的途径,还是翻译后
的成果。当然,我这只翻译
的小“河蚌”不一定保证在“
磨砂砾”的过程中产生了“珍
珠”(珍珠的产生还需要读
者也参与“磨砂砾”的过程,
从而实现一种主体间的阅读
),但我至少可以保证我尽
了最大所能在消化了。这也
是本书出现大量“译者注”的
原因,希望我在能力所及的
范围内对本书中的浓缩词语
试图进行的说明,有助于读
者对这颗“浓缩丸”的消化。
在翻译工作完成之后,
我与徐钧老师简短交流了翻
译过程的“痛苦”,我吐槽道
:“作者的语言像梦一样,
很跳跃,我翻译得非常吃力
,很多句子的原句看着就不
通顺。书中用大量概念(符
号)等意识语言去说无意识
的梦,这本身就是悖论呀?
”徐钧老师回复我:“渡河总
要有舟,但渡河之后为渡后
人,也只能借助舟。舟本身
并非渡河之果。”我非常喜
欢这个“语言作为一叶之舟”
的意象,它瞬间让我再一次
放下“言与梦”“意识与无意
识”的分别心,我也希望把
这个意象分享给大家。愿“
我们”乘着这一叶语言之舟
,渡我们想渡的无意识之河
。最后,合上书,带着清醒
的梦思,恍若“轻舟已过万
重山”!
吴佳佳
2023年12月31日于德国
海德堡
导语
场论是当代精神分析思想中最活跃和最具独创性的流派之一。本书是由世界著名的后比昂学派场论学者撰写的奠基性著作,全面介绍了精神分析场论的各个方面,为心理变化如何发生这一古老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
本书通过临床案例阐明了治疗的有效性、当前争议和未来发展等关键主题,呈现了一种激进的主体间分析过程观,侧重于分析师和患者共同拥有的无意识沟通层面,超越了我/你的割裂,触及心灵的共享实质。在本书中,无意识的中心不是作为心灵的地狱般的领域,而是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功能,赋予情感体验以意义。
本书清晰地阐述了诸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更详细的信息来源,对那些对当代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临床医生、受训者和学生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书评(媒体评论)
从主体性走到主体间性
,然后拥抱主体间性,此时
的主体间性大概仍然是主体
性,旧瓶装新酒,始终存在
类似“成长”的幻觉,就像陷
入梦境中,就像阅读本书时
需要诸多译者注帮助区分现
实与梦境。如何走向更为彻
底的主体间性,后比昂学派
场论认为,要从“我”走向“
我们”,然后,“我们”一起
面对我们一起带来的幻觉。
关键是,是时候了,这本书
让我们在梦醒之后,继续做
梦,发现梦的诗意,按书中
的说法,那是构成人性精髓
的审美体验。
——吴和鸣 中国地质大
学(武汉)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中心副教授
精神分析理论的每一次
演进,都是在创造一种理解
人类心智、洞察治疗过程、
促成疗愈的新工具。作者写
这本书的目的是试图接近治
疗现场的真相,我建议你带
上当下及记忆中所有与来访
者工作的体验,去发现并验
证这一逐渐走向大众的新理
论的价值。
——仇剑釜 医学博士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
询与治疗中心主任 中国心
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
员会主任委员
基于比昂众多核心思想
的发展,在充满辩证的书写
过程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
从“我”到“你”,再到“我们”
,有“我”、有“你”,还有“
我们”的个人团体过程。在
这阅读的“场域”中,我们有
更多机会体验到作者带给我
们的当代精神分析理解人类
心智模型的新的角度和新的
思考方式。
——宋钻豪 私人执业精
神分析师
精彩页
关于“场域”这个术语,我们可以在比昂的著作中找到。例如,1943年3月7日,比昂在写给约翰·里克曼(John Rickman)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越看越觉得需要进行一些非常认真的工作,沿着分析性和场论的方向来阐明……目前的体系(Conci,2011)。”同年,比昂与里克曼联合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篇明确关于场论的文章,该文章的题目为《治疗中内团体的张力:关于团体任务的研究》(Intra-group Tensions in Therapy:Their Study as the Task of the Group,Bion and Rickman,1943)。拉康(Lacan,1947)毫不犹豫地将这篇论文形容为一种“奇迹”。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团体中的体验》(Experiences in Groups,Bion,1961)一书的第1章。不过,率先将“场域”概念用作精神分析全新基础模型的人是玛德琳·巴兰哲和威利,巴兰哲。在他们最初于1961-1962年以西班牙文发表的论文《作为动力场域的分析性情境》(The Analytic Situation as a Dynamic Field)中,他们专注于阻碍分析过程的那些与分析师 -被分析者这一分析组合有关(couple-related)”的无意识阻抗,即所谓的“堡垒”。在他们看来,克服这些阻抗是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模型中隐含的观念是,分析师带着所有的主观性参与到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卷入与患者的互动序列,并且只可能在分析的后期阶段才能理解它们的无意识含义。
通常,在谈到BFT时,人们会想到玛德琳·巴兰哲、威利·巴兰哲,以及安东尼诺·费罗这几位的名字,尤其是巴兰哲夫妇在1961-1962年发表的论文《作为动力场域的分析性情境》及费罗在1992年出版的著作《双人场域:儿童分析中的体验》(The Bi-Personal Field:Experiences in Child Analysis)。在这之间的1990年,巴兰哲夫妇的《作为双人场域的精神分析情境》(La Situazione Psicoanalitica Come Campo Bipersonale)一书在意大利由费罗和斯特凡尼娅曼弗雷迪(Stefania Manfredi)编辑出版,两位分析师都是意大利精神分析学会(Societa Psicoanalitica Italiana,SPI)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IPA)的成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本书沿用了30年前的论文标题,但也引人了其他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在1985年首次被翻译成法文,直到2008年才被翻译成英文,2018年才被翻译成德文。然而,直到2009年,我们才能找到这两位阿根廷作者的英文著作。由利蒂西娅·格洛瑟·菲奥里尼(Leticia Glocer Fiorini)主编的《交汇:精神分析场域中的倾听与诠释》(The Work of Confluence:Listening and Interpreting in the Psychoanalytic Field)一书收录了他们的10篇文章。在该书中,对比昂的引用仅有三处。唯一真正重要的引用(仅在第5章引用了1993年的论文)是,作者承认他们对分析组合基本幻想的概念不仅源自梅兰妮·克莱因的无意识幻想的概念,还源自比昂(Bion,1961)对团体基本假设概念的描述,换言之,在团体情境之外,幻想不会存在于两位参与者中的任何一位。尽管巴兰哲夫妇在他们当前的经典论文中没有引用比昂,但玛德琳·巴兰哲(Churcher,2008)后来承认,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她一直受到比昂的影响:
正是在我们回顾比昂关于团体的研究时,我们修正了想法并使它更加清晰了,我们的思考方向不同于移情-反移情互动……之后,我们了解到,“场域”的概念远不止于互动和主体间关系……为了将所描述的团体的“基本假设”转译到个体的分析性情境中,我们论述了在分析性情境中出现的“基本无意识幻想”由相同的场域情境所创造……这个幻想不是“分析组合”中两个成员各自幻想的总和或组合,而是由场域情境本身创造的一组原始幻想。它在分析性情境的过程中出现,而在场域情境之外并不存在,尽管它根植于分析组合成员的无意识(Baranger,2005)。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