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方旅行者的中国书写(1840-1940)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西方旅行者的书写塑造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形象,而他们对中国的先入之见也影响了自己看待中国的方式。本书探讨了从鸦片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多位知名的旅华游记作者在不同主题上对中国的印象,从书写中国的城市和风景,到欧洲人身处中国时所写的作品。通过研究不同的旅行者从各自的视角所描绘的这个古老传统大国,展示了西方人眼下的近现代中国是怎样的,以及当时的中国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各种适应现代化的努力。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游记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使读者得以更透彻地了解这些游记的背景、角度和思想。 作者简介 顾钧,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美国汉学史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著有《美国汉学纵横谈》(2016)、《美国第一批留学生在北京》(2015)、《鲁迅翻译研究》(2009)。主编《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藏卫三畏未刊往来书信集》(2012,与宫泽真一合作)。 目录 导论 顾德诺 茱莉亚·库恩 著 顾钧 译 中国观感 理论方法和关注领域 再现问题 论文一览 一 后浪漫主义旅行者笔下的中国与自画像:19世纪40年代德庇时对中国的改写 塔玛拉·犛·瓦格纳 著 管宇 译 消除中国热与维多利亚时期中国的开放 西方主义奇观:“英式中国的样本” 二 转变中国之眼:麦都思牧师的“伪装”和维多利亚时期的中国观 伊丽莎白·犎·张 著 陶欣尤 译 三 帝国主义之行:额尔金勋爵来华历程与维多利亚时期自由主义的局限 童庆生 著 阮诗芸 译 四 镜像:约翰·汤姆森镜头中的东亚 托马斯·普拉施 著 葛文峰 译 引言 帝国之像 人类学之眼 艺术与自然 题材构图 结论 五 吃在中国:维多利亚时期旅行文学和报章杂志中的中国食物表征 罗斯·犌·福尔曼 著 李俊灵 译 美味饮食 英式用餐的“精致荒诞” 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宴会? 六 与他者相遇:女性旅行者在中国(1880—1920) 茱莉娅·库恩 著 江莉 译 与组织机构相遇 与城市和乡村相遇 七 游记与人道关怀———立德夫人在中国 苏珊·肖恩鲍尔·图林 著 程熙旭 译 立德夫人生平 慈善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成效甚微的善举 传教士 反对缠足 八 “利益范围”:伊莎贝拉·伯德用文字和照片构建的19世纪晚期的中国 苏珊·摩根 著 蒋雯燕 译 条约与条约港口 读者所受的教育 拍摄中国 九 在中国逆流而上:1905—1911年港粤两地间的三次殖民之旅 何漪涟 著 邵霞 译 十 哈里·弗兰克在中国 尼古拉斯·克利福德 著 季淑凤 译 十一 战地行纪:奥登、衣修伍德和燕卜荪的中国之旅 休·霍顿 著 黄子安 译 十二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同路人的故事 顾德诺 著 高莎 译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旅行 宣传和真相 自然化与神话 注释 附录: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序言 对于西方旅行者来说, 中国是个超量。太多的地方 可以旅行或征服,太多的事 物可以体验、琢磨和描绘, 还有太大的人群可以传播基 督教。19世纪末立德 (Archibald Little)曾一路 向西,越过“连绵的群山”访 问西藏,他面前那一座接着 一座、似乎看不到尽头的山 脉既高大雄伟,但同时也令 人沮丧。[1]他给自己的 游记起了《峨眉山及更远的 地方》(Mount Omi and Beyond)这样的题目,从 具体走向了某种隐秘,实在 是一种无奈和浪漫的姿态。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外国人 ,如何与那样一个庞大的存 在发生联系呢?衣修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在 重读20世纪30年代写的中 国游记后,感到自己的形象 很可笑——“在中国的一个 小我”。傅勒铭(Peter Fleming)则一开始就优雅 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他在《 独行中国》(One's Company:A Journey to China)一书开头的“敬告读 者”中写道: 中华文明有记录的历史 长达四千年。中国的人口大 致是四亿五千万。中国比欧 洲还大。 本书作者二十六岁。他 在中国前后总共七个月。他 不会说汉语。 中国各个方面都是巨大 的:面积、人口、物种以及 它所蕴含的问题和机遇。甚 至它的衰落都是超常的。回 看中国千年的辉煌历史,会 使欧洲人、美国人感到自己 不过是些后来者,也激励他 们在对比之下思考自身所特 有的现代性——这成为西方 游记的一个重要主题。如果 从外部来说,中国因为地域 广大,历史悠久,文化和语 言复杂而难以把握的话,那 么从内部来看,中国人思想 和感情的神秘也常常使外来 者难以理解,甚至完全摸不 着头脑。肯普(Elizabeth Kemp)写道:“人们或许可 以描绘出一个民族的灵魂— —如果它很容易显露出来的 话。但是了解和热爱中国的 外国人会首先出来反驳这种 可能性。” 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 总能超出他们旅行、描绘、 征服、贸易、盘点、讲演和 惊叹范围之外。中国是一个 深不可测的所在。19世纪 40年代是中国开始被西方条 约控制(至少是部分)的起 始,但同时中国也在变得越 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中国历 史长河中的分裂和动乱只有 在回顾时才能看到它们的意 义。本书涵盖的时间段从第 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在这百年中,中 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 和痛苦的变化,西方旅行者 是这些变化的见证人,同时 也部分地参与了这些变化。 中国的帝制于1911年结束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是否永久地改变了中国历史 (如周恩来所说法国大革命 改变了法国历史一样)还不 能骤然下结论。 虽然对于西方旅行者, 特别是游记作者来说,中国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 并不缺乏挑战者,不论是男 性还是女性。1840年以来 的一个世纪不仅是欧洲帝国 主义高歌猛进的时代,也是 大部分旅行者(他们的文本 将在本书中讨论)文化自信 心高涨的时代。西方国家在 全世界范围的控制力和影响 力似乎证明了武力、经济之 外的文化优势。当时西方比 中国更为富庶、强大、进步 ,对于很多人来说,西方还 拥有一种中国人茫然无知的 宗教真理。虽然这种文化自 信并非来自专业知识,但它 是19世纪大部分西方旅行者 的共同特点,尽管我们会看 到,在本书所讨论的部分20 世纪作者心中,这一点渐渐 有所动摇。 例如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经过了一次世 界大战的灾难后,他在中国 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如 果全世界都采用这种生活方 式,就会感到幸福快乐。” 虽然他急于摆脱西方的优越 感,但他仍然很乐于描绘他 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 的反应,并从这些观察中得 出结论。例如此处他对通商 口岸城市之中中国人和西方 人的居住区的反差的描述: 人们常常会感觉自己突 然从一扇门走进了另一扇门 。旧城中有一种凌乱欢快的 美;而欧洲人有洁癖,端着 那种周日必去教会的正经八 百的架子。两厢一对比,给 人一种奇怪复杂的印象,可 以说是又爱又恨。在欧洲人 住的那一面,人们感到安全 、宽敞、清洁。在中国人住 的那一块,虽不失浪漫色彩 ,但拥挤不堪,疾病流行。 虽然我喜欢中国,但经过这 么一转换,总能让我意识到 自己是欧洲人,中国人的生 活方式不意味着幸福快乐。 但在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减贫 祛病后,我还是认为中国式 生活能让中国人更幸福,而 英国式生活却不能让英国人 更幸福。不过,对于中国男 人来说是这样,但对女人就 不是了。 这是一小段高端的“旅行 记”,虽然它不是很典型, 但还是展示了一些我们在其 他很多旅行者那里可以看到 的比喻和修辞手法——被道 德化的风景,东西方之间的 二元对立(这不仅体现在通 商口岸的不同区域之间,也 体现在欧洲的现代性和中国 的“浪漫”的反差上);作者 文化身份和忠诚度的映射; 伴随着强烈和永恒外在性的 对于中国场景的欣赏;一种 做出人种学和历史性泛泛之 论的倾向;对于自己看到东 西解释的某种不确定性;最 后是对于中国性别政治的关 注(几乎所有的旅行者都是 如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