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为何一场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 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害民”的恶政? 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转折性及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教育、风俗和人心;从中央、各部到州府、县镇和乡村,变法深入到国家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阶层和群体,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新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悖论、陷阱与困境,非常独到地分析了各类利益群体的反应和行为,深入剖析了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作者运用美国社会学家“非预期结果”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围绕“为什么好政策变成了办坏事”这一核心问题,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变法”进行了具有现代意涵的解读。作者充分运用史料,生动地阐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理念、经过和结果;更采用了社会学的综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变法涉及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与政策环境的问题,探究变法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及其反馈,解读变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 本书具有现代性的问题意识、开阔通贯的历史视野、通俗流畅的语言、生动丰富的细节,在众多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的图书中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徐富海,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国家相关部委从事政策理论研究二十多年,曾在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从事研究,先后到美国杜兰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史、风险管理、社会福利和社会治理等。出版《城市化生存——卡特里娜飓风应急和救助》(专著)、《灾后重建与社区减灾政策研究》(合著)等,在《理论视野》《社会保障评论》《治理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基层调查谈起 一封奏章引发的争斗 关键时刻 难以信服 基层来人了 小人物的命运 第二章 新皇帝的梦想 素有大志 钱袋空空 能干的人不多 添乱的人不少 寻找英才 第三章 王安石其人 伤“仲永”的少年 小县治理 抵制政令 成功的逻辑 地方做官二十年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明妃曲 第四章 一元复始 处于历史转折点上 盛世危机 “八使”调研 敢为天下先 唇枪舌剑 争议焦点青苗法 条例司被废 基层又来人了 王安石用人 支持者如何变成了反对者 第五章 战犹酣 西北危急 东明县群访事件 交钱免役 市易法的“生意” 上香引起的彻查 挟官府而为兼并 政策调整引来的祸 第六章 大宋军事 保甲源起 真实目的 一个保丁的生活轨迹 兵马大计 平戎策 第七章 一叶知秋 天涯沦落人 青州故事 齐州烟云 杭州美景 陕西风雨 地方主义的代表 官家主义 第八章 天灾人祸 又是旱灾惹得祸 借灾说事 权力诱“祸” 契丹渔利 内部分裂 辞相之后 第九章 独掌天下 巨大财富 异论相搅 皇帝亲自改革 五路伐夏 永乐城惨败 宋神宗之死 势同水火 变法变质 第十章 千古功过 古代如何看? 近代如何看? 现代如何看 外国如何看 理想与现实之间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形 成的治国理念、制度和方法 异常丰富,治国理政智慧、 经验及其教训深刻地沉淀于 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历久弥 新。探索古代中国治国之道 ,有利于理解今日之中国, 更能为今日中国的国家治理 提供有益镜鉴。 二十多年来,笔者搜遍 了中国历史典籍,从中寻找 社会治理经验以及应对各类 危机的方法,最后定格在了 宋朝。大宋繁华而开放,商 业发达、文化昌盛、百姓富 足、生活多彩,令人赞叹不 已;诸多个性十足、自由奔 放、才干卓越的精英人物, 令人倍感向往。不仅如此, 在北宋崇宁年间,建立了古 代王朝最为完善的 福利救济体系:以安济 坊为基础的福利医疗系统、 以居养院为基础的福利系统 、以漏泽园为代表的福利性 公墓——不仅远超之前的汉 唐,而且也胜过之后的元明 清。宋朝因此成为很多现代 人最愿意“穿越”回去的朝代 。 对宋代社会发展成就惊 叹和向往之余,笔者也为宋 王朝派系纷争、兵疲将弱、 武备皆废、外族侵凌的状态 扼腕叹息。特别是以发展生 产、富国强兵为目标的王安 石变法,屡次被废,屡次又 起,变法引发的争论不停, 内耗不止。甚至北宋灭亡后 的八九百年间,关于变法功 过的评价始终没有定论,一 直争论不休。为什么一系列 “好的想法”变成“坏的政策” 呢?为什么一个“好人”没有 办成“好事”呢?为什么一个 个“便民”的举措变成了“害 民”的恶政呢?追根寻底, 其中蕴含的变法政策逻辑和 社会运行规则,无疑具有很 多借鉴和启发意义。 在众多历史变革中,王 安石变法无疑是中国政治史 、经济史、思想史上最具转 折性、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 一。 一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朝 代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大 都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经济 活力消退、社会矛盾重重等 问题。北宋中期,表面上经 济繁荣,科技文化空前发达 。然而,在“百年无事”的表 面下,内忧外患,国库空虚 ,连办理皇帝丧事都捉襟见 肘。政府税费收不上来,各 种利益相互渗透,各种力量 牵连纠结,导致国家看似有 巨大资源,但就是动用不了 ,如同一个臃肿肥胖、“三 高”(高血脂、高血压、高 血糖)问题严重的中年人, 心有不甘却又力不从心。由 此,以宋神宗和王安石为代 表的变法派不得不试图通过 变法来解决系统性社会危机 。 但怎么变法呢?变法派 有哪些治病救人的“灵丹妙 药”呢? 也许历史存在巧合。起 于鄞县的旱灾及救灾的诸多 措施,成为解决政府财政危 机、力求富国强兵的王安石 变法的源头。遥想当年,二 十多岁的鄞县县令王安石, 通过抗旱救灾、兴修水利获 得了升迁的政绩,成为转“ 危”为“机”的典范。但二十 年后,一场旱灾成为压倒新 法的最后一根稻草。开封城 门小吏描绘的《流民图》被 送给皇帝御览的第二天,新 法就在全国被暂时废止。此 后,支持和反对变法的人形 成新旧两党更替执政,互相 打压,斗争此起彼伏,从此 北宋王朝危机连连,灾难不 断,祸乱不停,直至被异族 鲸吞蚕食。其后,厄运并没 有结束,新旧两派内斗更为 激烈,内耗迅速瓦解了宋朝 为数不多的生机活力,也连 带导致变法主导者王安石在 此后的几百年间成为“历史 罪人”。 找出那次社会危机的缘 起,探讨变法实施的现实逻 辑,探求危机治理的原理和 规律,及早排除下一个隐患 ,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整 个国家,都具有不可争辩的 意义。 王安石变法始于熙宁二 年(1069),结束于元丰 八年(1085),亦称熙宁 变法或熙丰变法。变法背景 是北宋立国百年,表面无事 ,实则危机重重。制度因循 ,社会矛盾重重,财政入不 敷出,贫富分化加剧,边境 军事挑鲜不断,燕云国土收 复遥遥无期,大宋王明“内 不能安民,外不能御敌”。 在有志之士的呼吁下,变法 成为时代的选择,成为当时 各界人士的共同心声。如何 通过变法解决财政危机,如 何克服因循守旧的氛围,如 何实现国家统一富强的梦想 ,成为北宋政府不得不面对 和解决的问题。面对北宋社 会经济高度繁荣与国家积贫 积弱的矛盾,王安石提出以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特点 的变法,通过加强政府对经 济的干预,希望用市场经济 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改变国 家吸取社会资源的方式,增 加国家财政收入,达到富国 强兵的目的。不仅如此,王 安石还试图通过保甲法、市 易法等措施,强化国家权力 对基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王安石不乏理想主义情怀, 但绝不是狂热的空想家,在 冷静、理性与务实的分析下 ,他将宏达且精细的构想和 具体法度政策紧密结合在一 起,在理论与现实的迷雾中 探索可能的道路,彰显了积 极进取、敢为天下先的情怀 和勇气。中国历史不仅仅是 一部文化传承的历史,更是 一部不断改革进取的历史。 以往我们过于强调中国文化 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其实, 不断地改革、创新、创造, 才是千年中国生生不息的强 大动力。1这种变革的传统 ,为中国社会改革、思想创 新、经济增长开辟新风气、 树立新格局。 追溯千年,变法并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