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宁宗一先生长期教授中国古典小说课程和中国文学史课程,根据授课经验,从中国古典小说中选取了若干经典作品:自唐传奇《莺莺传》《碾玉观音》始,至《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诸作,每部小说撰写了精彩的赏析文章,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十五讲》。 本书篇幅精干,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入门启发性,其写作具有两个特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各色人物,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即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态。2、宏观视野和精巧结构相结合:从小说史的角度来解读、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历史纵深感,但具体叙述中仍然重视小说里的细节。中国古代社会的世故人情、风俗习惯都与现在不同,在含蓄温和的叙述下其实都隐含了深刻的意义。如果只看故事情节,许多古典小说虽然精彩,但是文字背后的意义大多被忽略了。本书把古典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化、风俗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揭示了小说所反映出的更深刻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和心理。 作者简介 宁宗一,1931年生于北京,满族。195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任教东方艺术系,十年后退休。曾任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创会会长,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天津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会创会副会长、会长,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小说、戏曲美学,并以此为依托探寻心灵美学之真谛。撰有《说不尽的〈金瓶梅〉》《〈金瓶梅〉可以这样读》《宁宗一〈金瓶梅〉研究精选集》(台湾学生书局)《心灵文本》《倾听民间心灵回声》《心灵投影》《名著重读》《教书人手记》《走进困惑》《文罄篇》《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等二十余部专著。 目录 绪论:为什么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读 心灵的辩证法——我读《莺莺传》 考据,不应该遮蔽审美视线——读陈寅恪的《读〈莺莺传〉》 镂心刻骨的痴情——读《碾玉观音》随想 政治史的战争风俗画卷——浅论《三国演义》 《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 智慧的较量——读《西游记》 笑笑生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评《金瓶梅词话》 重读《金瓶梅》断想 艺术与道德并存——读《聊斋志异·西湖主》随想 动人魂魄——读《聊斋志异·促织》随想 一位古代小说家的文化反思——吴敬梓对中国小说美学的拓展 喜剧性和悲剧性的融合——《儒林外史》的实践 寂寞的吴敬梓——鲁迅“伟大也要有人懂”心解 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面对大师的心灵史——走向世界的《红楼梦》 综论:明清时期小说观念更新的宏观考察 编后絮语 序言 要把名著读到这种程度 来新夏 著名学者、中国文学史 家宁宗一先生,先后任教于 南开大学中文系和东方艺术 系,以精研古代小说、戏曲 蜚声学坛。著述繁富,颇多 创见,嘉惠后学者甚众。先 生与我相识逾一甲子,而交 谊之进展,当分二阶段。前 三十年,大氛围紧张,人多 谨言慎行,即使擦肩而过, 亦仅颔首致意,类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而宁先生才名 ,则心仪已久。后一阶段稍 呈宽松,彼此又在同一宅区 前后楼,衡宇相望,于是交 往日密,交谈亦少顾忌。先 生少我八岁,而识见之精, 谈吐之雅,风姿潇洒,令人 神往。继而家庭生活,个人 隐私,皆能心心沟通。甚至 彼此互为作品写序,交换著 作,倾吐积愫,几于无话不 谈。20世纪80年代,宁先 生与时俱进,学术研究更展 新猷——着重探索经典文本 审美化以及心灵史意义等课 题,颇见进益,成《心灵文 本》《倾听民间心灵回声》 等著作,使中国古代文学史 研究一新面目。 我行年九十,精力见衰 ,有请序者多婉拒。唯宁先 生既为数十年之多闻友,时 相切磋,难吝笔墨;今又读 其书,虽老悖驽钝,或尚有 愚者一得,乃就读书所得点 滴,略择一二,敷衍成文, 聊以塞责。 小说、戏曲为中国古代 文学史之主要构成,迨至元 、明、清各代。其时二者已 呈主流之势,其研究者夥颐 。我亦曾浏览涉猎多人论述 ,不乏佳作,而能立足美学 ,触及心灵,辨析考镜,以 深入原著精髓者,则殊属少 见。宁先生之所以能有此见 识者,盖以少承家学,长而 受李何林、王玉章、华粹深 、许政扬诸名师指点,加以 天资聪慧,好学勤奋,每有 研读,辄从原著入手,结构 个人文脉,独立思考,比较 印证,铸成卓见特识。其引 据征信,犹约略可见乾嘉诸 老流风余韵。其著述之能超 越群伦者,实缘多年深研潜 究所致也。 宁先生晚年精心之作多 为古典小说,其思路、行文 不逊往昔。其著作多以心灵 史观点为核心,多层次、多 侧面、多角度展示其回归心 灵之理念。所论小说部分自 《莺莺传》始,经明代“四 大奇书”,下至《儒林外史 》《红楼梦》诸作,无不运 其庖丁解牛之刀,鞭辟入里 地揭示各书作者多为心灵雕 刻之巨匠,而小说文本皆为 作者心灵之投影。其于《金 瓶梅》,既不斤斤于考证作 者笑笑生之生平,更不屑一 顾世俗谩言《金瓶梅》为诲 淫之作,而是深入发掘作者 对中国小说之美学贡献以及 纵观明代小说审美意识之演 变。论《红楼梦》则不同于 一般论述,而定格为曹雪芹 的心灵自传,言《红楼梦》 既是一首青春浪漫曲,也是 充满悲凉慷慨之挽诗,更是 别创新意。 宁先生年逾杖朝,犹笔 健如此,学术生命当不可期 。今见此扛鼎之作,能不令 人咋舌羡慕?设非学殖深厚 ,曷克臻此?宁先生之所以 在学术上能老而不衰,稍加 分析,即可知其得益于凡研 究探索皆从原著切入,直奔 心灵,并身体力行以求其效 。其研讨审美化心灵史诸作 ,乃宁先生汇聚一生心血之 最新成果,是将学术性、赏 鉴性、可读性融为一体之佳 著,而其内涵深厚,文笔条 鬯,尤能引人入胜。反复循 读,耐人寻味,不禁令老叟 为之汗颜拜服。 我与宁先生虽已进高年 ,而笔耕不辍之念犹存,虽 来日苦短,但桑榆未晚,心 灵时有激荡。我愿与宁先生 携手共进,奋力为所处时代 做出应有之贡献。至望诸友 督察之。是为之序! 2012年7月 写于南开大学邃谷 行年九十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