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公元前2世纪格拉古兄弟土地改革,至前1世纪秦纳、苏拉及三巨头拉开权力斗争与内战的大幕,罗马原有的、由一系列法律维持的秩序被逐渐打破,矛盾丛生的共和国就此滑入失序。 本书作者施特劳曼认为,对于这段历史,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的解释聚焦于“法”的层面,即政治危机与高阶法失灵的关系:后者原应制约实定法、规范权力运转,却在乱局中逐渐遭到搁置与破坏,致使共和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此出发,他对罗马高阶法展开了全景式研究,并讨论了这种法的规范性如何以有别于古希腊德治理想的进路对早期现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本杰明·施特劳曼(Benjamin Straumann)苏黎世大学历史学教授,纽约大学古典学研究教授、法学院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希腊与罗马法律、政治与道德思想史,以及它们对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影响,著有《自然状态下的罗马法:胡果·格劳修斯自然法的古典基础》(Roman Law in the State of Nature: The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Hugo Grotius’ Natural Law,2015)。 目录 译者导言 前言与致谢 导论 罗马共和国的衰落与宪制思想的兴起 第一部分 晚期罗马共和国宪制主义雏形 第一章 “不是制定法”——罗马的宪法概念 第二章 无限权力?宪法争论中的紧急情况与超常权力 第三章 “自由的唯一保障”——罗马的宪制权利 第二部分 法律的等级性:罗马宪制理论 第四章 西塞罗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 第五章 希腊与罗马宪制思想对比 第三部分 美德的局限:罗马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六章 作为一种宪制秩序的罗马共和国——从元首制到文艺复兴 第七章 新罗马的插曲——马基雅维利和反宪制主义传统 第八章 博丹与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结语 宪制共和主义、作为“套话”的美德和美国建国 参考书目 索引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 部极具野心的著作。在近五 百页的篇幅里,施特劳曼希 望给读者讲述一个思想史的 线索:从公元前2世纪的晚 期罗马共和国到18世纪的美 国建国时期,罗马宪制思想 发挥着持久影响力。中国读 者对这样的野心应不会陌生 :无论是施特劳斯以自然权 利和自然正当为纲所揭示的 “古今之争”的线索,还是波 考克用公民共和主义来统摄 的“古今一统”的线索,近年 来都深深吸引了大量的受众 ,甚至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我们希望这本书的译介,能 给关心古今问题的中国读者 们带来两个新的视角:罗马 和法律。 在施特劳曼的思想地图 里,贡斯当是古今之争模式 的重要人物。贡斯当认为, 古代的城邦缺乏对个体独立 的尊重,所谓古代的自由是 积极的政治参与,现代的自 由是免受干预的自由,故而 ,现代的国家以保护个体权 利,尤其是私有财产的权利 不被侵犯为目的。施特劳曼 认为,在这个著名的对立当 中,贡斯当所谓“古代”其实 只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式 共和国,完全没有考虑到罗 马共和国的影响。如果对晚 期罗马共和国政治思想中的 宪制主义、前政治权利以及 公民权利加以研究,就不会 得出这样的古今对立的结论 。与此相对,波考克以古典 共和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古代 和现代的亲缘关系,但是他 仍旧找错方向。按照施特劳 曼的话说,古典共和主义是 个“大杂烩”,掺杂了柏拉图 的再分配思想、波利比乌斯 的混合政体理论、萨卢斯特 式的对腐化的担忧,以及尤 其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德的关 注。波考克对亚里士多德公 民人文主义式的解读,实际 上就是贡斯当的“古代自由” 的翻版。换句话说,所谓“ 古典”共和主义也只不过是“ 雅典”共和主义。由此看来 ,虽然贡斯当和波考克主张 两种截然不同的古今关系, 但是他们都忽略了罗马的特 殊性,犯了“以希为古”的错 误。政治思想史中也有人重 视罗马,比如斯金纳所谓的 “新罗马”传统。不过施特劳 曼也提醒读者,说到底,“ 新罗马”传统的研究者们真 正感兴趣的是早期现代的自 由概念,并没有对古罗马的 宪制和思想做真正细致和严 肃的研究。 施特劳曼自己想要构建 一个跨越古今的罗马宪制主 义线索,就必须回答三个问 题:(1)什么是宪制思想 ?(2)为什么它是属于罗 马的,尤其是为什么它不属 于希腊?(3)罗马宪制主 义是如何影响后世的?施特 劳曼全书的论证精巧复杂, 所引材料又庞杂广博,我在 这里也只能围绕这三个问题 ,提纲挈领地概括一下他的 基本思想和论证思路,以期 对读者阅读的深入有所帮助 。 …… 不过,我时常想象,假 设施特劳曼立论平实中庸, 谈一些希腊罗马之间的共同 之处,那么就不会引起我们 对古典世界内部差异问题的 关注。假设他面面俱到、力 求公允,那我们也只是获得 了一部无聊的教科书,而看 不到这样一条跨越近两千年 ,牵涉数十位思想家的宏大 线索。只有一部极具野心的 作品,才能激发各领域的思 考。中国学界之所以今日在 古代哲学、政治思想史、早 期现代研究等领域方兴未艾 ,或许恰恰是因为几部极具 影响力的长时段的研究。从 更大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 古今线索的关心来源于历史 性研究的时代焦虑。换句话 说,今日之我们为什么要花 时间去看一部有关公元前2 世纪的古罗马共和国的法和 制定法的区别的研究?我们 为什么要关心晚期罗马共和 国人民大会的无限制立法和 危机的关系?在我看来,政 治思想史,仍旧是目前对这 个焦虑最好的回应。所以, 让我们借用一句施特劳曼十 六岁时看完莱斯克·科拉科 夫斯基(Leszek Ko? akowski)的《马克思主义 的主要潮流》(Main Currents of Marxism)后的 一句感悟吧:“思想史,只 要做得恰当,就是行动之所 在。” 本书的初稿由我翻译, 再由夏尔凡校译改订。翻译 过程中,得到了孔元、顾枝 鹰、吴景键、肖京、陆炎、 黄文力等学友的帮助和支持 。没有王晨晨和苏诗毅两位 三联编辑多年的鼓励和容忍 ,这部译著恐怕已经胎死腹 中了。我和尔凡都觉得,虽 然我们尽了自己的一些努力 ,但其中一定仍有不少错误 和纰漏,也请各位读者包涵 指正。 方凯成 2024年3月14日 于芝加 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