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起来,做几个领域第二名的运动员做了比世界冠军要难得多的事情,但在竞争中我们更看重第一。实际上,做一个窄小领域的第一比做许多领域的追随者要容易得多,因为‘,成为窄小领域的第一所需的关注面比较小,也容易保持。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足球场上,著名教练库珀曾两次率领西班牙的瓦伦西亚队打人欧洲冠军杯的决赛,可两场决赛都输了。来到意大利之后,执教国际米兰队,最后一轮只要获胜就稳获冠军。可是,库珀又输了,拱手将冠军让出。于是,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千年老二”,这也说明了他在足球领域的地位。库珀的失败说明了身为“第二”的尴尬处境。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很多人认为,市场营销的根本要点在于让潜在消费者相信你的产品或服务比别人的更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的市场份额很小,即使你的产品和服务再好,也很难与规模更大、实力更雄厚的同行竞争。市场营销的根本要点是:专注于市场,尽力成为所属行业的“老大”,如若不能,就创造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新领域。这就是市场领先法则:要么成为第一,要么另辟蹊径。
一般说来,做第一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条:
第一意味着最高的回报率
哈佛商学院的一个发现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即在许多行业、公司和经营单位中,市场份额对盈利起着强有力的积极作用。研究还发现,市场领先者的回报率比第五位以后的公司高三倍。
第一意味着最佳的规模效应
波士顿咨询公司进一步将哈佛商学院的发现演变成当今十分著名的“经验曲线”,进而向全球推广。“经验曲线”指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每生产一件产品的用时和成本将递减,这就是规模效应。显而易见,规模越大的企业,单位成本越低。
第一意味着最好的广告效应
没有什么广告词比“第一”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客户的兴趣和信任。每一个优秀的广告专业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客户通常只能记着有限的几个名字或品牌,通常第一的名字可以脱口而出,而其他追随者则要想一想才能记起。
第一意味着最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成为第一的企业,在与供应商和经销商进行谈判的时候,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余地。供应商不得不重视这个通常进货量最大的客户,不得不保证产品质量、供货期以及最低的价格;经销商也不得不接受第一定下的条件,否则就会失去最受客户青睐的商品。例如,沃尔玛为保证“天天降价”策略的运用,通常将供应商的利润压至最低,如果有哪家供应商不同意,那么它的商品就要被摆在靠后的货架上。沃尔玛之所以能这样做,完全取决于它的市场地位,因为还有很多厂商在等着与它合作。
第一意味着最优秀的人才
成为第一的企业也最容易吸引和留住一流的人才。第一通常有最好的经营状况,能支付最高的工资,任何人都愿意为之工作,并以此而自豪。第一通常能为员工提供最好、最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谁会冒险离开这样的企业呢?
既然第一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第一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抢先进入消费者的大脑。在任何产品种类中,领先品牌必然是那些首先进人潜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网上购物是淘宝网,租车市场是赫兹(}tertz),计算机领域是IBM,而可乐领域是可口可乐。
喜力(Iteineken)是第一个在美国站稳脚跟的进口啤酒品牌。而今,共有425个品牌的进口啤酒在美国销售,第一位的是哪个品牌呢?是口感最好的啤酒还是喜力啤酒?可以肯定,在这425个品牌当中,必有一种啤酒的口感优于喜力,但喜力啤酒仍以30%的市场份额稳居进口啤酒销量第一的宝座。
米勒淡啤(Miller IAte)是美国第一个淡啤品牌。在米勒淡啤正式问世的第三年,米勒公司花费了1100万美元用于广告宣传,并成功地将淡啤这一概念深人人心。米勒淡啤的市场成长率也是扶摇直上。当年销量是200万箱,次年便达500万箱,而后年更达到1000多万箱,成为名副其实的淡啤霸主。在多年过去之后,虽然很多啤酒生产商也推出了自己的淡啤品牌。但米勒淡啤一直牢牢把持着市场领先的宝座。
不过,也不是每一个第一都能稳操胜券。时机是一个问题:可能你的第一来得太迟了。例如,《今日美国》(USA Today)是美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但是它没有取得成功。创刊至今,它没有一年盈利,亏损达8亿美元。
在当今这个电视和互联网泛滥的时代,创办一份全国性报纸似乎已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所谓的“全国性”根本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别说用这一概念来占领消费者的内心了。
首创品牌通常能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原因之一是它的名字往往成为该类产品的代名词,这也说明了抢先占领消费者内心的重要性。施乐是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的名字,结果,它成了所有普通纸复印机的代名词。当品牌名称已成为该类产品的代表时,大多数人在购买的时候会直接使用品牌的名称,而不是产品名称。邦迪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很多人来到药店之后都会说“给我来一盒邦迪”,而不是“给我来一盒创可贴”。事实上,有许多人根本想不起来“创可贴”这个词。还有些人甚至会把品牌名称当作动词来用,例如“请把这个包裹联邦快递(FedEx)到休斯敦”。
市场领先法则告诉我们,成为第一要胜过做得更好。此处所说的第一是指市场领先,而非技术领先。因此,如果你承认这一法则,那么就必须摒弃下面这一想法:必须提供品质卓绝的产品。这一观点蕴涵的推论是:质量越好,营销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康柏电脑公司就是因迷信这一说法而身陷困境的最好例子。其营销交流总监加里蒂(James Garrity)说过,公司最初能得以发展,是因为顾客觉得康柏的产品可与IBM兼容,而且质量更好。但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却渐渐由资产变成了负债。公司鼓励工程师设计、生产高品质产品,并不断加以完善。然而这种改善却造成成本攀升,与产品增加的价值不相称。P4-6
我们未来的富有不在于财富的积累,而在于观念的更新。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协调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创造利润。
——哈佛大学著名营销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
满足消费者的“急迫需求”,是快速赚取利润的最佳途径;满足消费者的“必然需求”,是长久获利的最佳选择;激活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则是获得市场先机的有效手段。
——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我们所有的工厂和设施可能明天会被全部烧光,但是你永远无法动摇公司的品牌价值,所有这些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品牌特许的良好商誉和公司内的集体智慧。
——可口可乐CEO罗伯托·郭思达
营销策略决定市场格局!
北京时间2011年2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按照前一天的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不仅继续稳居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宝座,而且市值已经较排名第二的微软公司超出1000亿美元。近10年来,PC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苹果公司洞悉市场变化基本都踩对了点,从PC到消费电子,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乔布斯先生依市场变化调整技术导向,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坚持。他的成功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把握人的欲望和对需求的细节,从而一路把营销策略做到了极致。
适度宣传营销。前期造势
人们往往会对未知的东西产生好奇心,当它即将到来时,好奇心越发强烈,也就迫切地想知道真相。“好奇害死猫”说的就是人的天性,而企业正是利用人们这种围观和看热闹的心态,即使用低成本也能做好宣传。歌坛天后王菲拥有数量惊人且忠诚度极高的粉丝,她并不会讨好歌迷,她高傲且特立独行,并经常冒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个性言论,但这正是她的特质,吸引无数忠实的粉丝追逐。
市场营销策略的目标是使推销成为多余,这是营销策略的最高境界,苹果公司真正做到了这点。在苹果迷们盼望苹果手机面世的长达一年多时间里,网上讨论不断,甚至有人自称搞到了苹果手机的设计方案。但直到发布当日,人们揭开盖住它的神秘面纱,几乎所有人都猜中了它叫iPhone,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猜中他的造型,更为它的各种性能惊叹。正如爱情真正令人愉悦的是追逐的过程,而非婚后生活。那种患得患失的心境和探求未知结果的神秘感,是产品推广和品牌宣传中最有价值的营销工具。
造声势的目标是要把营销的产品变成人们谈论的话题,更重要的是,确保这种谈论本身是有效的。苹果公司会将其产品宣传成标志时代意义的物品,将其先进的技术创新描绘得天花乱坠,让目标客户疯狂地渴望得到,但最终你会发现你买回家的就是一部手机或者是一部带“智能”的手机。
价值创造营销,让消费者产生饥饿感
苹果的产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市场供应的控制,也就是使市场处于某种相对的“饥饿”状态,这有利于保持其产品价格的稳定性和对产品升级的控制权。iPhone的销售显然是这种策略的代表,自上市以来,不管市场对这款产品的呼声多高,苹果公司始终坚持限量供应。不少人或许是因为买不到而想买一部试试。有些人甚至花很大的代价得到了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他们只是满足于得到的喜悦,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苹果的饥饿营销正是利用了人们这种赶潮流、追时尚的心理。
苹果公司和乔布斯,高傲且强势,很多消费者等待产品发布彻夜排队,他高高吊起人们的胃口,却不急于满足。不满足引来更多关注,限量版比大路货更让人追逐。苹果的这种营销态度又在强化其产品风格:强势、高傲和特立独行,因为不容易拥有,便会更显得珍贵,更加不同。这种强势的营销风格和它的产品一样,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
体验营销,让用户亨受不一样的神秘感受
乔布斯总是会考虑这样的问题:用户使用该产品的体验是怎样的?苹果公司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会选择充满神秘色彩的剧场进行,通过幕剧的形式对产品进行宣传,激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如何让用户体验?第一步是演示,神经学家发现大脑很容易感到厌倦,乔布斯不会让你有时间失去兴趣,他通常只花10分钟展示一个新产品或新功能,而且乐趣丛生。乔布斯在Macwor_ld大会上推出iPhone的时候,他展示了谷歌地图是如何在iPhone上使用的。乔布斯通过iPhone查到了当地的星巴克商店清单,然后说“让我们打一个试试”。于是他拨通了电话,乔布斯当着全场观众对电话另一端说,“我要订4000杯拿铁咖啡。不,只是开个玩笑”。只是一个玩笑,却让电视屏幕前的所有人都有了想买一部体验一下的冲动。
文化营销,打造苹果文化,培养疯狂的苹果粉丝
营销必须充满娱乐,这样才有人自发自愿地参与。在网络微博正火的当下,iPhone手机又充当了娱乐大众的时尚工具。微博上超高人气的企业家、明星都在用iPhone发着逗乐的信息,信息下方还会标注此信息来自iPhone用户,这让更多玩微博的人希望拥有这一标识。
还有哪个手机品牌像明星一样被追逐?恐怕只有苹果。苹果迷们追逐苹果公司的各种产品,常常忘我地向周围的人炫自己的爱机,亲自演示,交流使用心得,炫耀爱机的个性配件,甚至走到哪里都捧着个苹果笔记本。即使是索尼、戴尔、诺基亚这些响当当的一流品牌,其用户的热情也无法与苹果迷的疯狂相比。
营销策略的根基是对人性的了解,深度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国家有两个好木匠。一天,国王出了一道题想让他们决出胜负。要求两位木匠各雕一只老鼠,看谁雕的逼真。第一位木匠的老鼠做得栩栩如生,令国王赞不绝口。而第二位木匠做的只有老鼠的神态,没有老鼠的形貌。当国王正要宣布第一个木匠胜出的时候,第二位木匠说不服,提出要找一只猫来鉴定谁的更像。当找来一只猫的时候,这只猫毫不犹豫地扑向了第二只老鼠。于是“全国第一”的称号给了第二个木匠,国王问他,用什么办法让猫认为他的更像老鼠?他答到,我是用鱼骨刻的老鼠。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技术最好的人,而往往是最了解“猫”的需求的人,只有靠逻辑做事才能更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贴近于“猫”的心态,用“猫”(客户)的视角去观察什么样的“老鼠”(产品)是它最喜欢的,用“猫”的行为方式去营销这只“老鼠”,才能让客户第一时间上喜欢上这只“老鼠”。这正是人性营销的精髓,而乔布斯正是把人性营销发挥到了极致。
本书以研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业态和品牌兴衰为主要线索,总结出了18条市场营销策略,这18法堪比品牌营销的孙子兵法,它是撼动市场竞争格局的杠杆。
中国企业从代工企业、忽视品牌到主打品牌、重视品牌的长期效能,这些标志着中国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面对洋品牌在国人眼中的高质量,高品质的思维定式,如何撼动、挑战欧美日的品牌地位成为中国民族品牌发展的关键。本书或许可以给您一个很好的借鉴。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曾数次采访相关专家学者,还约请很多同行朋友一起研讨,希望本书能够精益求精,避免一家之言,使我们提供的方案更客观、更翔实、更贴近实际。能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在此对李中凯、郭汉尧、范敦海、胡浩、罗礼华、施中狱、朱刚、季福林、杨微、熊威、马兴欢、吕文俊、姚秋华、舒朝普、陈鹏、罗志刚、刘树毅和于国强等,一并表示感谢。
营销策略决定市场格局,谷地的《从问题到方法(现代企业最佳营销策略18法)》以研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业态和品牌兴衰为主要线索,总结出了18条市场营销策略,这18法堪比品牌营销的“孙子兵法”,它是撼动市场竞争格局的杠杆。
中国企业从代工企业、忽视品牌到主打品牌、重视品牌的长期效能,是中国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面对洋品牌在国人眼中的高质量、高品质的思维定式,如何撼动、挑战欧美日的品牌地位,成为中国民族品牌发展的关键。《从问题到方法(现代企业最佳营销策略18法)》一定可以给您一个很好的借鉴。
《从问题到方法(现代企业最佳营销策略18法)》(作者谷地):营销就是一场战争,我们如何才能打赢?
跨国公司高级营销经理多年的营销经验,苹果、通用、可口可乐、英特尔、西门子、宜家、强生等数十家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营销案例,堪比品牌营销“孙子兵法”的18种营销智慧与营销策略,帮助广大企业老板和营销人员打赢营销战,撼动市场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