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亦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云南大学21世纪初也组织了规模巨大的“中国民族村寨调查”,2022年10月,为了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云南大学又启动了“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项目,算是这一探索过程的继续。 本辑为《魁阁学刊.2023年.第1辑:总第8辑》包括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为主线讨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逻辑、从“百县调查”到“百村调查”:方法反思和《社会调查中并行数据的价值、采集与应用等论文。 目录 卷首语 马雪峰 魁阁研究 “群”何以可能:社区再研究的公共维度扩展 张美川 《“群”何以可能:社区再研究的公共维度扩展》评审意见 王立秋 从传统到现代:“魁阁”的现代化研究与理论建构 董辉虎 《从传统到现代:“魁阁”的现代化研究与理论建构》评审意见 张翼 “魁阁时代”学术遗产的反思与启示 蒲威东 《“魁阁时代”学术遗产的反思与启示》评审意见 刘世定 吴文藻与“魁阁”:结合档案资料的梳理 丁靖 《吴文藻与“魁阁”:结合档案资料的梳理》评审意见 刘兴育 作为方法的再研究:以禄村的实地研究为中心 刘兴旺 《作为方法的再研究:以禄村的实地研究为中心》评审意见 李友梅 接续与延伸:对四个“魁阁”再研究团队实践的梳理与考察 卫兰芳 《接续与延伸:对四个“魁阁”再研究团队实践的梳理与考察》评审意见 苏敏 在“契洽”中重建家园——以“魁阁”时期的工业研究为例 周游 《在“契洽”中重建家园——以“魁阁”时期的工业研究为例》评审意见 沈原 莲池会与喜洲的性别结构:对《祖荫下》的一个补充 董殷江 《莲池会与喜洲的性别结构:对〈祖荫下〉的一个补充》评审意见 张美川 国情普查研究所及西南联大社会学 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为主线讨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逻辑 杨海挺 石敏 《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为主线讨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逻辑》评审意见 张轲风 在多元共融中走向“中国化”——老清华社会学系的调查传统 何雪吟 《在多元共融中走向“中国化”——老清华社会学系的调查传统》评审意见 王天夫 略论抗战时期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工作 李立纲 从百县调查到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研究方法反思 从“百县调查”到“百村调查”:方法反思 王春光 社会调查的新视角: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方法设计与组织设计 胡洪斌 郭茂灿 《社会调查的新视角: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方法设计与组织设计》评审意见 李春玲 混合研究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调查——以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为例 许庆红 王德文 《混合研究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调查——以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为例》评审意见 邱泽奇 “过程-事件分析”方法作为乡村研究路径的回顾与反思 ——兼谈费孝通“将心比心”的方法 谢操 《“过程-事件分析”方法作为乡村研究路径的回顾与反思 ——兼谈费孝通“将心比心”的方法》评审意见 周飞舟 社会调查中并行数据的价值、采集与应用 ——以“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数据为例 叶锦涛 《社会调查中并行数据的价值、采集与应用 ——以“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数据为例》评审意见 郭茂灿 译文 农村社会学的问题:农民共同体及其历史-社会学问题 亨利·列斐伏尔著 王立秋译 书评 在乡土社会认识中国 ——读《魁阁时期村庄再研究》 袁美娜 个人之忧,时代之伤 ——《老年抑郁的忧与伤》书评 符仲芳 征稿启事 序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 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一 大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聚集 昆明。从中国20世纪的学术 脉络来看,有两个机构对后 世学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 响:由吴文藻、费孝通先生 领衔,燕京大学与云南大学 合组的“社会学实地研究工 作站”(“魁阁”),以及由 陈达、戴世光先生领衔的“ 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两个机构皆位于昆明呈贡 ,相距不远(步行15分钟左 右可达)。“魁阁”位于老县 城边上的大古城村魁星阁中 ,“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 所”则设在距其不远处的呈 贡老县城的文庙内。“魁阁” 主要以村落为基本单位,以 实地研究的方式开展对中国 社会基本结构的研究。在费 孝通的带领下,一群青年学 者产出了一系列今日仍为经 典的民族志报告。“清华大 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研究 工作则主要集中在呈贡及滇 池沿岸的人口和农业普查方 面。由陈达、戴世光先生主 持的呈贡人口普查,开创了 中国人口普查的先河,试图 以量化的方式认知中国社会 。 如果从我们所身处的21 世纪往回看,“魁阁”与“清 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正 好代表了20世纪中国知识人 所致力于寻求的一种妥当性 的知识生产方法的伟大尝试 。19世纪末以降,在传统的 宇宙论王权解体的背景下, 建设一个现代的国家成为中 国智识阶层主流性的诉求。 围绕这一理想,衍生出诸多 根本性的问题。其中,关键 性的问题在于,建设现代中 国所凭借的妥当性知识来自 何处,以及以何种方法进行 知识生产才能获取这种妥当 性的知识。“燕京学派”“魁 阁”“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 所”在整个1930~1940年代 的工作即致力于寻求一种妥 当性的知识的生产方法,以 生产建设现代中国所需要的 那些妥当性的知识。“魁阁” 的学者们试图以社区研究为 切入点,通过类型比较进而 建构普适的社会科学理论来 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 国情普查研究所”则尝试以 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加深对 中国社会的认识。正如北京 大学张静教授所洞悉的那样 ,“燕京学派”“魁阁”“清华 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学 者们,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 中国知识人已经意识到,对 于建设现代中国这一目标而 言,以往通过考据、解说、 抒意、策论、颂圣等方法所 生产的来自先贤圣哲的知识 ,不再具有妥当性。构成现 代社会基础的那些妥当性的 知识,被认为应该来自科学 特别是社会科学。在20世纪 上半叶有关中国社会的诸多 调查研究活动中,“魁阁”及 “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对社会 科学理论建构的强调、累积 性的知识生产而独树一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智识 社群确立了近代中国社会科 学传统的重要面向:通过“ 现代社区实地研究”“量化的 科学普查”,以及社会科学 理论的妥当性建构来寻求构 成现代中国社会基础的那些 妥当性知识。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整 个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 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 学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研 究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过程 ,如由费孝通等众多老一辈 社会学家参与的,从1950 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 规模空前的中国少数民族社 会历史调查;从1980年代 中期开始,由陆学艺先生领 衔,众多机构和研究人员参 与的百县经济社会调查和百 村经济社会调查;中国社会 科学院2016年开始组织实 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 调研等。地处中国西南边疆 的云南大学在21世纪初也组 织了规模巨大的中国民族村 寨调查。2022年10月,为 了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有更 全面的了解,云南大学又启 动了“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项目,是上述探索过程的继 续。 本辑内容策划之初衷, 正在于想以《魁阁学刊》为 平台,站在21世纪的今天, 回望这一历程,承继前辈先 贤的学术遗产,梳理有关中 国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展 望未来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 。本辑所收录的文章,除几 位知名学者的文章外,大多 数出自青年学者之手,许多 文章显得有些稚嫩,技术上 亦多有不成熟之处。感谢参 与审稿的诸位先生愿意花费 宝贵的时间,不辞辛劳地给 出修改建议,提携后辈青年 ,他们是北京大学刘世定、 邱泽奇、周飞舟,清华大学 沈原、王天夫,中国社会科 学院张翼、李春玲,上海大 学李友梅,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立秋,云南大学刘兴育、 张轲风、张美川、苏敏、郭 茂灿。1930年代末到1940 年代中叶的“魁阁”学者,亦 多是刚步入学界的20多岁的 青年人。“魁阁”作为一个学 术平台,成就了这些青年人 ,这些青年人也以自己的青 春、热情以及理想主义成就 了“魁阁”。《魁阁学刊》试 图继承这一传统,为刚步入 学界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平 台、一次机会,以培养学界 新人,为我国学界注入一些 活力。我们相信,青年有理 想则国家有理想,青年有活 力则国家有活力。愿我们成 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