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情偶尔禅(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梅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上篇:佛禅七宗问

1.怯怯地发问之一:什么是佛?

佛,是外国的舶来品;禅,却是我们中土佛教的一个分支。

追根溯源,佛教是由古印度一个小国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一种宗教。佛教有“三宝”,包括佛、法、僧。

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佛,本意是“觉”。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十二因缘”等等。

“四谛”指“苦”、“集”、“灭”、“道”,也就是人生的四种真理;十二因缘即人生的十二个部分: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佛教本来是出世法,要从根本上灭除无明,让人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脱离苦海。

在古代印度地区,佛教经历了从原始、部派、小乘、大乘、密教等发展的阶段。我们这本书不是讨论佛教的,所以不想就此展开。

为释疑解惑,我们简要谈谈佛教在中土流传的过程。

佛教人中国,大概在公元一世纪,即东汉明帝时代。明帝本人吃饱了发呆,晚上做了一个梦,见一神人,浑身发光,飞在殿前。转日,他询问群臣,一个叫傅毅的大臣表示说:“天竺(古印度)有得道者,号为‘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陛下所梦,大概就是‘佛’了”。

于是,汉明帝派人取西域等处抄写佛经,而后又在洛阳城外起白马寺。

无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此说见于东汉末年的《离惑论》,大致就说明了佛教对中土产生影响的时间。

佛教初人中国,时人都把它当作方伎的一种,中土信奉的人也不多,也没有职业的僧尼。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译经活动的展开,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出家人。西晋时期,僧尼已经有数千人之多。

东晋十六国期间,外来僧人相继进入中土。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那位娶了十多个美女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而大师佛图澄、道安、慧远、支遁等人出现,更使得佛教在中上层广为流传,影响越来越大。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土大爆炸般地发展。原因很简单,皇帝们纷纷开始信佛。虽然经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在中土,佛教一直呈上升势头,并深人到平民百姓家。

隋、唐、五代,一直到两宋,只有唐武宗、后周世宗排过佛,大多时间,佛教都非常兴盛。元、清两朝统治者虽为少数民族,皇帝却都信奉佛教。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本人就是和尚出身。所以,佛教在这三个朝代都发展得还算不错,僧尼生活也不赖。只是,随着国家政权的强盛,佛教不再以单独的政治势力存在,而日渐成为皇权的附庸。

明清之时,佛教与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的关系日渐疏远,佛教真正潜在的社会价值日益沦落,慢慢降格为超度亡灵的教门。加上僧尼素质的下降,僧团形象日渐模糊,“人间佛教”的印记非常黯淡,由此,佛教的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它的生机越来越微弱。

特别是清朝的雍正帝,他阴蛮十足,以帝王之尊,插手佛教内部事务。从那时起,佛教便完全变成政治权力的从属了。

在佛教传人中土之前,在我们广大的汉族聚居地,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道家的逍遥,儒家的礼乐,仔细推究,还不算宗教层次的信仰。佛教传过来以后,在隋唐前与道家合流,玄谈为主;隋唐之后,它找到了儒家理论作为伙伴,把天命、忠孝也当成招牌。如此一来,佛教就满足了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自然涓滴成流,一发不可收拾。

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这个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一定要讲一讲。

“乘”是梵文yam的意译,大概是“乘载”、“道路”的意思。公元一世纪左右,古印度佛教内部有些人自称能普度众生,并能运载大众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于是他们就自称为“大乘”,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比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他们当然把自己的信奉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会自认为是“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第一,是有关释迦牟尼佛的观点方面。大乘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法力无边的全能神,小乘佛教只是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宗师和完全觉悟的人;第二,大乘与小乘的修持方法不同。大乘偏重菩萨行,即要普度众生,把释迦成佛前的菩萨阶段当成自己修行的榜样。小乘主张“三学”,即“戒、定、慧”,要通过持守戒律而获取大智慧。第三,从教义上说,大乘佛教认为“人法两空”,“性空幻有”,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又否定客观存在;小乘佛教则“人空法有”,只是否定人的精神主体。第四,大乘和小乘的修行目的也有差异。大乘佛教要普度众生,以成佛为最高境界;小乘佛教则追求个人解脱,最终想证得“阿罗汉果”。

其实,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互为联系。从分布情况看,从印度传人中国、朝鲜、日本、蒙古等地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而传人泰国、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包括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

从宗派上讲,我们的中土佛教大致分为十个宗派,即律宗、俱合宗、成实宗、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禅宗、密宗、净土宗。

这些大宗下面,还分为不少支派。有时候,这些支派对外也称“宗”,比如禅宗下面又有临济宗、曹洞宗等。

所有佛教的大宗派之中,最影响我们中国人精神的,无疑,就是禅宗。

大乘佛教的许多宗派,一直没能把佛性和人性混而为一。而禅宗,在最大限度上,为我们解释了“佛心”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把佛国净土安置于每个信仰者的心中,使得佛心与人心的距离越来越短。

最终,禅宗使得我们能够冀望自己:在日益沉沦的俗世泥沼中,有可能解脱出来,在“即心即佛”的追求中达向超越的彼岸。

2.怯怯地发问之二:禅是怎么回事?

即使唐朝初年的玄奘大师那么有名,又翻译了那么多著名的佛经,但是,他所创立的“法相宗”,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玄奘死后仅仅几十年,繁琐唯识的法相宗就逐渐泯灭无闻了。即使有((西游记))的文学传播,但也只能把这位大和尚演义成赫赫有名的“唐僧”而已。

相比于玄奘,由岭南和尚慧能发扬光大起来的禅宗,就成为中土佛教的蔚然大宗。

说到禅宗,大家一定会首先想起那个“一苇渡江”的碧眼老胡僧达摩,更会想起他“面壁十年”的传奇。

无论是真实历史的唐太宗,还是虚构小说中的西门大官人,都是吃了胡僧的药而驾鹤西归的。所以,胡僧给中国人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但是,说到佛教在中土的最初传播,这些大胡子绿眼睛的汉子们功不可没。

其实,如果讲早期的禅法,东汉的安世高大师已经开始宣讲《禅行法想经》以及《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等经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鸠摩罗什,也通过翻译《坐禅三味经》《禅秘要经》等经典,大肆弘扬禅法。

禅,原始的含义,是梵文“Dhyana”(禅那)的简称。对于这个词汇,鸠摩罗什翻译为“思维修”;玄奘大师精益求精,翻译为“静虑”。意思其实都差不多,是指安详、宁静的深思。

人,通过禅定,可以摆脱“欲界”诸等欲望的困扰,从而为宁静的思虑提供一种精神层次的保障。与这个概念相类似,我国古代苟子所说的“虚壹而静”,庄子的“守神”、“坐忘”、“心斋”、“守一”等说法,都与“禅那”的意思非常接近。

P8-13

后记

弄花香满衣

禅宗,如果我们抛却五迷三道、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剔除当下出版商为了骗大众银子的“励志”编纂,真正带着怀疑和虔敬的心情,深入到这一人类思想宝库的内部,就可以发现,禅的目的,就是探寻生命体验的合理化,继而妙悟体证,最终达至论理化,即逻辑化。

禅宗,依据哲学的本意,是一种绝对的辩证法。禅师们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平生之力,追寻个体与“绝对无”的关系,体悟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

禅宗的“空”,不是没有,恰恰是一种“满盈”。空,既是虚无,又是存在。

禅,非概念化的语言,密契论的恣肆文风,恰恰十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于思维和语言问题的根源性体验。

禅的“绝对无”,包容着纵与横的两个向度,即包容“存在”与“主体”的两个向度。

禅的“非思量”,不是“不思量”,反而是同时包含着“超思量”和“思量”的内核。

“无相”之外,禅宗更积极的概念还有“无念”和“无住”。

佛禅的核心,在于“悉有”与“佛性”的非二元性。

历尽风尘后,我们发现:禅宗,是宇宙人格主义的大哲学,是把我们人类的理智、意识逼向极限而最终导引我们超越和转化的智慧哲学。

禅悟,能够教会我们以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面对生活。经历了精神的“大死”,我们才能达致真正的涅槃。

禅宗的大机大用,能使得我们超越肤浅的表象,去实现自我灵魂的真正救赎。如此,在过度膨胀的科技和理性的俗尘里,我们才能发现被遗忘的根源意识深处的无垢宝珠。

自宋代已降,禅宗完全成为了一种士大夫的佛学,三教渐趋合一。为了弥合佛道释的冲突,学人士子们纷纷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宗理以道”。无论治世和治心,都是要在圆融的基础上,最终以儒统带佛道,修养功夫,进入一种崭新的至妙精神境界。

我想,赫连大王的《欢喜禅》,大概也有这个妙用吧。

赫连大王近来迷恋禅宗,为修身养性吗?为防邪杜恶吗?我看未必。通过与他的交谈,我得知,其实最能人赫连大王法眼的,还是南宗禅的那种独特的非宗教化。

禅宗,特别是南宗禅,不是以强制性的力量去维护世俗信仰者的信仰,而是靠思想和情趣的魅力,来吸引愈来愈多赫连大王这样的当代文人士大夫。

当禅宗以“一切皆空”、“触处皆真”为体用后,奥旨恰似不系之轻舟,使得士大夫自由的心灵,能日益安然地在俗世的大海中漂浮徜徉。  正因为有“心”这个系着点,在作为宗教的禅宗逐渐自我瓦解的同时,学禅者的个l生意识,反而无所拘泥,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看完了赫连大王所写的禅书,再转头看呐,这个人!

赫连大王写书,号称快手,他一年能出版三本历史、文学类书籍,洋洋洒洒,近一百万字。但他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起卧规律,豪豁如常。身边常常有人询问他写作快捷高速的秘密,他往往这样回答:

“我写作速度快,两个原因:第一,古文基础好,理解力强,自然下笔如有神。如同奥沙利文打台球,虽然陕,但是极其精准;第二,我本人好高骛远,心无旁骛,对事物没甚耐心。如果不快写完,时间稍久,就会厌烦。”

这样的回答,浮光掠影,避重就轻,看似王爷玩票。其实呢,他的耽于写作,还有一个最大的秘密——我想,还是因为赫连大王本身有轻微的抑郁症,他只能强迫自己一直沉迷陷溺于某种事情,比如历史,比如文学,比如禅宗。

灯下埋首奋笔中,他才能疗“伤”治“病”,才能逃避无聊的生活、无常的人生,以及滚滚的红尘。

在与赫连大王十多年的交往中,我总结出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一直害怕、躲避任何约束,总是不想触途成滞。如果他在大学谋生,肯定是个逃学的、误人子弟的大学教授;如果他在医院工作,肯定是个丢三落四、纱布乱放的“小李飞刀”;如果他在银行做事,肯定会算错小数点入错账,弄不好像力森一样出大洋相;如果他在官场蹭蹬,肯定像个童心未泯的人一样颠三倒四得罪无数大官巨肉……

一生行走在边缘,正是赫连大王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他确实做到了!所以,这么多年,英文硕士毕业的他,才一直能在金融界挥洒自若,在文学界指点江山,在史学界纵横捭阖。搂草打兔子,他还能凭借自己洋洋五百万字、散花落藻、玉净珠明的华丽文字,弄个“国家一级作家”的衔头,成为金融界罕有的一大亮点。

说起佛禅,在我的记忆中,赫连大王曾经一度佞佛。曾几何时,他也遍游天下寺庙,广散布施,希图佛禅内核老庄式救赎的“回头是岸”。

大概在1998年夏天,我同赫连大王去河南旅游,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寺庙内。当其时也,赫连大王虔诚跪地,与几十人一起,准备等住持为他胸前所挂的一尊小玉佛“开光”。

冷眼观瞧,刚刚捐献数千大元赞助“修庙”且沉醉佞佛中的大王,虔诚到了好笑的地步。他闭目屏气,双手合十,直撅撅上身挺直,如同待宰之鸡。

恭谨哀默间,忽然蹬蹬步声响起,一胖大和尚咳着浊厚大嗓,施施然来,飘然入内。在他身边,一个獐头鼠目的助手,仰鼻俯眼,对着跪地等开光的“施主”们大声嚷嚷:“交钱!交钱!不交钱不灵!钱越多,佛越灵!”

话音甫落,但见原本肃跪在当地的赫连大王,面色陡变,振衣而起。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那一刻,大概就是他恍然大悟的一刻吧。

过后,赫连大王深刻自我解剖:“国人佞佛,几与昔日西人花钱买赎罪券一样,确实为一种妄执。中国人缺乏真正的宗教感,大多如昨日之我一样,精神无所依托,往往临时抱佛脚,目的都还是为了今生此世的肉身幸福。如果贡献钱物能得富贵平安和真佛福佑,元朝帝室最应该长久,他们举天下财赋之半以供西蕃八思巴大和尚,国运呢,却不过百年。巍巍大元,而今安在哉!翻遍历史,中国这样的民族,如果没有文天祥、岳飞、史可法、张煌言这样的脊梁人物,遭逢国破家亡之时,谁又能救得!”

渐行渐悟,于是赫连大王就有了2006年五一假日中千里自驾,到吉安拜谒文天祥墓地的壮举。

赫连大王写历史,是由悟而迷,渐渐深入,沉溺于中不能自拔;赫连大王对于佛教,是先迷后悟。

所以,他写禅宗,大死一番后的彻悟,自然不同凡响。

“批判哲学的批判”,这种境界,肯定有真如妙有的佛陀人格在其中。

作为极其有趣的个人,无论是虚拟中的“赫连勃勃大王”还是现实中的梅毅,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风流未远,雅人当时。赫连大王当其心力强盛之时,不能逃名遗世,亦无机缘向边风塞月、长槊大弓中觅取功名。壮心不堪牢落之余,深知人生修短有数,于是赫连大王勘破关头,趋避空劳。由此,身披“赫连勃勃大王”之ID,不逃于游冶,不逃于枯禅,不逃于金枷银锁,在喧嚣闹市中总能闲适放达,华茵度梦,翠袖奉卮,自享尊荣。

看赫连大王,笔下纵横,以史为酒,常消其胸中块垒不平之气,洗吾辈多年红尘之梦。于是,赫连大王隐于色,隐于书,隐于市,隐于酒,就是不入俗尘。

禅悟随心,达人自适。赫连大王行状,真显大贵彻悟之相,目中笔下,并无玉几金床,罕见阿堵满堂,惟有竹杖芒鞋,红梅白萍,明月松风,溪涧绝壑。

何哉?盖浓隋处趋淡雅,味厚则厌耳!

枕席上烟霞,轻宵里销魂,玉液中畅适。如此种种,赫连大王潇洒绝尘之意态,夏虫不可语冰,非俗辈所能解。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哪得似花红!

人过而立之年,哀乐易感,触事销魂,往往强颜应世,内藏忧愤。观今之世,小人长装君子,男子多似妇人,笑语巧言,臣妾意态,趋走奉迎,与世浮沉。  而禅宗的自我返照,禅诗的超越谛视,恰晗能让人心胸朗然,空明澄净。

竹影秋月有情,松窗梅影有意,汉书晋史有涵,禅悟妙有可蕴。赫连大王兴高之时,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道念自生,尘心顿消,自然真趣颇多,一一流露。 名山一过,遂难再践。妙文品后,尘事羁人。文心酒气,禅意悟态,赏遇情融。

想去岁初冬,与赫连大王、亚明徜徉西子湖畔,看远山霞起,寒雪伤艳。晴澜如镜,万顷无波。湖光山色,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吾三人痛饮于梅花树下,看落英缤纷,随风飘坠。杯未及唇,而花落酒内。赫连大王当时大叫“快活!”

当是时也,梅香涵杂酒醇,自鼻入脑,心花盛开。此情此景,定当得一个大大“禅”字!

是为跋。

文华

2008.4.18

目录

引子 少年一段风流事 只许佳人独自知——从“色”中领悟“空”

上篇:佛禅七宗问

1.怯怯地发问之一:什么是佛?

1.怯怯地发问之二:禅是怎么回事?

3.怯怯地发问之三:禅宗是“农禅”吗?

4.怯怯的发问之四:达摩是什么人?

5.怯怯的发问之五:六祖慧能在禅宗历史上那么重要吗?

6.怯怯地发问之六:禅宗如何变成士大夫的“宗教”?

7.怯怯地发问之七:“禅”的基本要义是什么?

禅宗传法世系表

中篇:28个好玩的公案

什么是“公案”

1.“廓然无圣”的胡僧

2.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3.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4.利剑斩却万根丝

5.磨砖成镜

6.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7.长空不碍白云飞

8.野鸭子飞过去了

9.庐陵米是什么价?

10.内有星星火

11.藏头白,海头黑

12.南泉斩猫

13.放下!

14.庭前柏树子

15.烧木佛取暖

16.髑髅里眼睛

17.汝道阿谁是后人!

18.月下披云笑一声

19.始随芳草去 又逐落花回

20.寸丝不挂

21.看棒!

22.佛是麻三斤

23.大嘴巴子也能让你悟

24.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25.大雄山下出猛虎

26.逢着便杀!

27.焰里寻飞雪 水下火烧天

28.山是山 水是水

下篇:42首愉悦的禅诗

1.诗为禅客添花锦 诗是禅家切玉刀

2.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3.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4.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

5.潇洒剑客悟得禅

6.借景示法钓金鳞

7.只此浮生一梦中

8.焰里寒冰奇意象

9.心未有尘何用洗

10.一片闲云入户来

11.一道神光万境闲

12.雨霁长空净 云收一色真

13.禅思何妨在玉琴

14.铁衣着尽换禅衣

15.茶烟轻扬落花风

16.春光明媚梅花尼

17.弥勒大肚诗也禅

18.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19.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20.金粟如来是后身

21.浮天沧海远

22.诗思禅心共竹闲

23.一轮明月到窗前

24.居士弹指华年过

25.禅心不为窈窕摇

26.闲学维摩坐禅定

27.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28.火候足时他自美

29.一树春风有两般

30.香艳从里存妙悟

31.凉风深夜月如钩

32.桃花烂漫始抬眸

33.曲中无限花心动

34.满目秋江澄似镜

35.不风流处却风流

36.花底清歌春载酒

37.更无尘事恼闲心

38.为爱吟诗懒作禅

39.梅影一枝窗上来

40.海天秋月一般圆

41.不结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42.半窗红日静炉烟

43.拽将红袖夜谈禅

跋 弄花香满衣

内容推荐

达至性灵的禅宗解读!精微独到的妙理阐释!作者梅毅在《闲情偶尔禅》中化身“修禅问道者”,在“佛禅七宗问”中设七问,于自问自答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做了“禅宗”普及。在“28个好玩的公案”中选取禅宗历史上较为典型的公案,于叙述中加以禅宗典籍的解读,在彰显大师们的境界之余更带给读者全新的性灵体验。在“42首愉悦的禅诗”中选取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禅诗(偈)。妙理解读之后使人思想“涅槃”。《闲情偶尔禅》立足禅宗,横跨数代,选取了大量的典籍(典故)和诗歌作为描述对象,文风收放自如,于精要处显露机锋!正是从细微处着眼,于浩瀚繁宕中汲取最为精华之料,以生花之妙笔为读者奉上了一道禅宗精神的饕餮大餐!

编辑推荐

《闲情偶尔禅》——梅毅最新力作“闲情系列”问世!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唯一国家一级作家!

金融才俊,赫连勃勃大王风情万种叹“闲情”!

“玩”的方寸意境,“空”的禅理妙悟,“色”的世情解析,文字亦庄亦谐,风格鹤立恣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