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原典阅读与文学素养(一堂中外文学经典大师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共12篇,数十篇原典赏析文章,以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为受众 , 切合青年的年龄特点 , 将文学与人生启迪相 结合 , 富有特色。作品选篇新颖 , 可读性强 , 着意于青年人感兴趣的经典原文进行 解读 , 深入浅出 , 贴近生活。 从文学入手 , 能够体会到人类共同的情感 、经历 、感 受 , 从而引发共鸣 , 感 同身受 , 进而提升人文素养。让青年人在快乐 、兴趣中阅 读 , 在阅读中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目录 前 言 第一篇 爱国篇 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 — 《诗经 .秦风 .无衣》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 《离骚》 家贫从未嫌母丑, 血浓于水爱深沉 — 舒婷 《祖国啊 , 我亲爱的祖国》 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 —都德 《柏林之围》 第二篇 生命篇 盛衰各有时, 立身苦不早 — 《古诗十九首 . 回车驾言迈》 原欲悴火生命, 爱恨浴血情仇 — 莫言 《红高粱》 向死而生, 无畏前行 — 史铁生 《我与地坛》 重是残酷, 轻是美丽? — 米兰 . 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三篇 磨难篇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 《行路难》 (其 一 ) 卓然独立, 笑面风雨 — 苏载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只要站起来, 失败不可怕 —林语堂 《失败了以后》 可以被毁灭, 但绝不可以被打败 — 海明威 《老人与海》 第四篇 亲情篇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 《诗经 .小雅 .蓼我》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诫子书》 家有儿女初长成, 难以割舍父女情 —余光中 《我的四个假想敌》 深情一片与妹书 — 贾平凹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 日 书》 第五篇 友情篇 道不同, 不相为谋 — 《世说新语 .德行 .管宁割席》 佳人重约还轻别, 铸就而今相思错 — 辛弃疾 《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 友谊如何才能保持长久? — 梁实秋 《谈友谊》 友谊地久天长 — 彭斯 《 旧 日 的时光》 第六篇 爱情篇 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 一 晏几道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 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一汤显祖 《牡丹亭 .游园》 我在 "伊底眼" 中看到了爱情的美好 一 汪静之 《伊底眼》 深情一眼 挚爱万年 一 惠特曼 《从滚滚的人海中》 第七篇 事业篇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一 曹操 《短歌行》 生存还是死亡 , 泰山还是鸿毛 一 司马迁 《报任安书》 呕心沥血 , 吟情平凡世界 一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 伟大的人 , 闪光的梦 一马丁 .路德 .金 《我有 一个梦想》 第八篇 为学篇 业精于勤荒于嬉 , 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韩愈 《进学解》 周知博览 , 做国人的精神导师 一胡适 《为什么读书》 兼顾文理 ,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 苏步青 《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 一位古稀老人的青春梦想 一塞缪尔 《青春赋》 第九篇 修身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 《大学》 道虽迩 , 不行不至; 事虽小 , 不为不成 一 《荀子 .修身》 勤靡余劳 , 心有常闲 一朱光潜 《谈修养》 爱不占有 , 也不被占有 一纪伯伦 《先知》 第十篇 自然篇 一觞一咏 , 生命意兴的畅叙 一王羲之 《兰亭集序》 秋声凄切 , 虫声唧唧 一 欧阳修 《秋声赋》 陶情遣兴 , 诗意人生 一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 一梭罗 《瓦尔登湖》 第十一篇 青春篇 "爱而不见" 的悸动 一 《诗经 .邺风 .静女》 "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 的侠客豪情 一 曹植 《 白马篇》 目 录 勇于自新的少年英雄 一 《世说新语 . 自新 .周处》 “少年中国" 与 “中国少年" 一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第十二篇 语文篇 文质彬彬之津筏 一刘架 《文心雕龙 .声律》 前无古人的文论第一篇 一 曹丕 《典论 .论文》 为文之圭臬 一 陆机 《文赋》 “动天地 " 感鬼神 " 莫近于诗" 一钟嵘 《诗品序》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序言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开幕式上指出 , " 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 , " 以文化人 , 更能 凝结心灵; 以 艺通心 , 更易沟通世界" 。 以文载 道 、 以文传声 、 以文化人是新时代文艺的重要功 能 。对内 , 文学起着铸魂培根 、振奋精神 、凝聚 人心 、净化心灵的作用; 对外 , 文 学通过深厚的 文化底蕴 , 展现可信 、可爱 、可敬的中国形象 , 讲述中国故事 、确立 中国气派 、展现中国风范 ,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为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 贡 献着力量。 当代青年人格的塑造 、心灵的净化 、精神的提升 、道德的完善离不开文学的 浸润和滋养。 文学培养青年人的家国情怀 。优秀的中 国文学记 录了 中华民族 自 立 自 强的足 迹 , 传播着刚劲有力 、清新勃发的积极向上的精 神 , 呼应着 、担当着时代赋予的 使命和担当。 文学能够培养青年的健全人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坚强意志 , 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 , 海纳百川 、 包容万象的胸襟 , 面对困难挫折奋起的勇气和毅力。 文学能够培养青年人的成才意识 。人才的培养首 先是成才意识的培养 , 没有 清晰 、明确的成才意识 , 就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经典文本教会青年 如何 做人 、做事 、学习 、交往 , 帮助青年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文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 际视野 。在全球竞争 日 趋激烈 、世界合作 日 趋紧 密的今天 , 国家的 发展尤其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 当代青年是 国际人才的主体 , 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 的希望 。借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 , 通过对 其中优秀 文化的继承 、现代意识的张扬 、古今中外的对比 , 帮助当代青年培养广阔的全球视野和现代精神。 本书以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为受众 , 切合青年的年 龄特点 , 将文学与人生启迪相 结合 , 富有特色。 作品选篇新颖 , 可读性强 , 着意于青年人感兴趣的 经典原文进行 解读 , 深入浅出 , 贴近生活。 从文 学入手 , 能够体会到人类共同的情感 、经历 、感 受 , 从而引发共鸣 , 感 同身受 , 进而提升人文素 养。让青年人在快乐 、兴趣中阅 读 , 在阅读中得到 精神境界的提升。 导语 (1)一堂中外文学经典大师课。(2)重读经典,感悟人生。从文学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内心的慰藉。 精彩页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阅读小贴士 《无衣》 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 , 当时的秦国位于现在的甘肃东部及陕西一 带 。那里土厚木深 , 民性厚重质直 。朱熹在《诗集传》 中曾说: “ 秦人之俗 , 大抵尚气概 , 先勇力 , 忘生轻死 , 故其见于诗如此。” 《无衣》 是一首战争题材诗歌 , 表现了团结互助 、 同仇敌汽 、激昂慷慨的基调。 这首诗很可能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时的军歌 。据 《 左传》 记载 ,秦襄公七年 (周幽王十一年 , 公元前 771 年) , 周王室内讧 , 导致戎族入侵 , 攻进镐京 , 周王朝大部土地沦陷 。秦国因靠近王畿 , 与周王室休戚相关 , 遂奋起反抗 。此诗貌似在这一 背景下产生 。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 , 文字叙述简略 , 具体史实存在争议 , 但现代学者大抵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原典轻松读 无 衣 岂曰无衣[1] ? 与子同袍[2] 。王于兴师[3] , 修我戈矛[4] , 与子同仇[5] !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6] 。王于兴师 , 修我矛戟 , 与子偕作[7] !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8] 。王于兴师 , 修我甲兵[9] , 与子偕行[10] ! 注释: [1] 无衣: 没有衣服。 [2] 子 : 你 。 同袍: 穿着同样的战袍 。袍 : 长衣 , 形状像斗篷 、披风一 类 , 行军 时白天当衣服穿 , 夜里当被盖 。 同 袍 , 表示友爱互助的意思 。 旧 时军人相称 . 同"袍" , 称相互间的友谊为"袍泽之谊" , 即本于此。 [3] 王 : 是指周天子还是秦王 , 历来说法不一 。《 毛诗正义》 认为"王" 指秦康 公 。朱熹 《诗集传》 认为"王于兴师" 是秦君奉天子之命而兴师 , 却并未详说哪个秦 君 ,哪个周王 。何楷的 《诗经世本古义》 认为"周宣王以兵七千 , 命秦庄公伐西戎 , 周从征之士赋此" 。王先谦的 《诗三家义集疏》 说 : "秦自襄公以来 , 受平王之命以伐 戎 , 所兴之师 , 皆为王往也 , 故日王于兴师。" 结合诗歌内容 , 我们认同于秦君奉天子 之命而兴师这一说法 。于 : 语气助词 , 无实义 。兴师: 起兵。 [4] 修 : 修理 、整治 。戈 、矛 : 都是古代长柄的武器。 [5] 同仇: 共同对付敌人。 [6] 泽 : 通“裸” , 指贴身的内衣。 [7] 偕作: 共同干 , 一起行动起来。 [8] 裳 : 下衣 , 战裙。 [9] 甲 : 铠甲 。兵 : 兵器的总称 。 甲兵: 铠甲与兵器。 [10] 偕行: 一起上战场。 译文: 怎说我们没衣衫? 一条战袍伙着穿。 国王出师要西征 , 快把长矛磨几遍 , 和你 一块 上前线! 怎说我们没衣衫? 一件汗衣伙着穿。 国王起兵要打仗 , 快修好手中的矛和戟 , 和你 一起去杀敌! 怎说我们没衣衫? 一件战裙伙着穿。 国王起兵要打仗 , 快修好盔甲刀枪 , 和你 一起上战场! 文学小课堂 1.“美" “刺" 二说 关于本诗的主旨 , 历来有“美" “刺" 两种说法 。一是讥刺说 。《毛诗序》 评此诗: “ 《无衣》, 刺用兵也 。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 亟用兵 , 而不与民同欲焉。" 讥刺说认为本 诗讽刺君王穷兵默武 , 不顾下层将士的疾苦 , 连年征战; 用人的时候花言巧语 , 不用人 的时候就一脚踢开 , 士兵们作此诗来讥讽当政者 。因此 , 本诗是人民反对战争的诗 。二 是赞颂说 , 认为本诗赞美将士们一致对外 、团结友爱 、同仇敌气 、英勇抗敌的高尚品 质 , 只有赞美 , 没有讽刺 。读过这首诗后 , 可以感受到“ 讥刺说" 略显偏颇 。整首诗 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高亢的激情 , 重在歌颂战士们意气风发 、豪情万丈 、英勇无畏、 同仇敌气的乐观主义精神。 2.重章叠唱的形式 本诗在反复咏唱中层层递进 , 富于层次地展现了出征将士同心同德 、共同杀敌的高 昂的战斗情绪 。如“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三句 , “袍" 是外衣 , “ 泽" 是内衣 ,“裳" 是下衣 , 从外到内 , 从上到下 , 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出将士之间同心同 德 、团结战斗的亲密关系 。又如“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三句 , 戈 、矛、 戟是单个的兵器 ,“甲兵" 则是武器装备的总称 , 由个体到整体 , 表现出全军将士摩拳 擦掌 、情绪饱满的战斗热情 。再如“ 与子同仇" “ 与子偕作" “ 与子偕行" 三句 , “ 同 仇" 指思想统一 , “偕作" 指共同行动 , “偕行" 指一 同奔赴战场 , 一层紧似一层地烘 托出战斗的气氛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一支军队高唱着这支军歌奔赴战场 , 将有怎样的 压倒敌人的气势和力量。 3.问答式的句法 本诗开篇一句“岂曰无衣" 洋溢着傲视一切困难的无畏精神 , 无数的战士在此询 问之下 , 同声响应“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 表现出战士们团结友爱 、崇 高无私的英雄品质。 4.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此诗在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