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的目标不在于让读者了解他们想知道但无从提问的关于物联网的所有知识,而在于帮助读者解开一些涉及安全、隐私、道德和政策层面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问题。 本书提供了大量真实案例,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探讨了物联网和万物互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公司组织和国家的发展的,以及在21世纪它们是如何重新塑造国际社会的。 物联网传感器越来越普及有哪些好处?我的智能音箱看起来似乎是关闭的,它是否一直在偷听我说话呢?我的手机如果能帮我打开前门、发动汽车、控制恒温器,这会有什么隐患吗?真的有设备能控制我的智能汽车吗?除美国外,其他国家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的呢?本书不仅回答了以上问题和其他相关问题,同时还就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保护隐私的、创新的、可持续的万物互联世界提出了新奇而实用的想法。 作者简介 斯科特·J.沙克尔福德,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凯利商学院商法与伦理学副教授,网络安全项目主席、奥斯特罗姆研讨会网络安全和互联网治理项目主任、应用网络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合作学者;斯坦福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学者。 目录 1 什么是网络? 什么是“网络空间”?它与“互联网”有何不同? “网络”是唯一适用的术语吗? 网络空间是如何扩张和发展的? 今天影响网络空间的一些主要政策问题是什么? 网络犯罪与网络战争、网络间谍和网络恐怖主义有何不同? 2 欢迎来到物联网世界 什么是“物联网”?它是如何出现的? 互联网上对不同类型事物的发展有哪些预测?它们准确吗?它们为什么重要? 在个人用户、企业和政府之间,目前有哪些类型的物联网功能、设备和应用? 什么是“身联网”? 在联网的个人设备中安装传感器有什么好处?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安装传感器又有什么好处呢? 3 物联网安全问题的深度探究 物联网面临的一些基础性的安全挑战问题是什么?它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智能灯泡有多安全?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一点? 不安全的物联网设备规模化部署将如何产生新的风险? 如果我的手机能够控制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我真的能让整个城市的灯都熄灭吗? 一些较大的科技公司和行业团体在物联网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安全研究人员这样的专家扮演了什么角色? 4 万物互联中的隐私保护 什么是隐私? 科技是如何改变我们对隐私的看法的? 你的隐私值多少钱? 隐私权存在吗?这个问题和我的脸书个人资料有什么关系? 物联网如何影响有关大数据和数字隐私的政策讨论? 探讨物联网伦理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数字伴侣有什么好处? 5 物联网治理 如果我们可以监管物联网,我们该如何做?这么做合适吗? 自组织可以在物联网治理中发挥作用吗? 美国监管物联网的方法是什么? 其他各国是如何监管物联网的?特别是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将如何影响其物联网治理? 我们如何使物联网发展带来的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问题在国际范围内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并得到有效处理呢? 6 类比物联网 关于物联网安全,公共卫生能教给我们什么? 如果我们采取基于生态系统的物联网治理方法呢? 如果更多的企业开始将网络安全视为企业社会责任,这会有多大帮助? 可持续的网络安全:利用引发绿色革命的工具能否引领我们进入网络安全新时代? 7 在物联网中寻找网络和平,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什么是“网络和平”?它是如何应用于物联网的? 让我们大胆想象一下2050年物联网的状态,那么目前的趋势揭示了什么? 科技能把我们从超级互联的命运中拯救出来吗? 企业、政府和国际社会还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物联网? 我们能做什么? 结论 序言 欲厦之高,必牢其基 础。一个国家,如果全民 科学素质不高,不可能成 为一个科技强国。提高我 国全民科学素质,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 ,我一直倡导培养年轻人 的科学人文精神,就是提 倡既要注重年轻人正确的 价值观和思想的塑造,又 要培养年轻人对自然的探 索精神,使他们成为既懂 人文、富于人文精神,又 懂科技、具有科技能力和 科学精神的人,从而做到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 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 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 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 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 讲话历史性地将科学普及 提高到了国家科技强国战 略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 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和意 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组织翻译出版“牛津科普 系列”,引进国外优秀的 科普作品,这是一件非常 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当 他们邀请我为这套书作序 时,我欣然同意。 人类社会目前正面临 许多的困难和危机,这其 中许多问题和危机的解决 ,有赖于人类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 仅是科研人员的事情,也 与公众密切相关。大量的 事实表明,如果公众对科 学探索、技术创新了解不 深入,甚至有误解,最终 会影响科学自身的发展。 科普是连接科学和公众的 桥梁。“牛津科普系列”着 眼于全球现实问题,多方 位、多角度地聚焦全人类 的生存与发展,探讨现代 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 公共议题、前沿问题、切 身问题,选题新颖,时代 感强,内容先进,相信读 者一定会喜欢。 科普是一种创造性的 活动,也是一门艺术。科 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名 词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生动形象的比喻,引人 入胜地向公众讲述枯燥抽 象的原理和专业深奥的知 识,从而激发读者对科学 的兴趣和探索,理解科技 知识,掌握科学方法,领 会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 神,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艺术性的表达。“牛津科 普系列”主要采用“一问一 答”的编写方式,分专题 先介绍有关的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然后解答公众 所关心的问题,内容通俗 易懂、简明扼要。正所谓 “善学者必善问”,“一问 一答”可以较好地触动读 者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 知的兴趣,产生共鸣,我 以为这套书很好地抓住了 科普的本质,令人称道。 王国维曾就诗词创作 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 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 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平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科普的创作也是如此。科 学分工越来越细,必定“ 隔行如隔山”,要将深奥 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 懂的内容,专家最有资格 ,而且能保证作品的质量 。“牛津科普系列”的作者 都是该领域的一流专家, 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一 些发达国家的国家科学院 院士等,译者也都是我国 各领域的专家、大学教授 ,这套书可谓是名副其实 的“大家小书”。这也从另 一个方面反映出出版社的 编辑们对“牛津科普系列” 进行了尽心组织、精心策 划、匠心打造。 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成 为科普图书百花园中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 是为序。 (总序作者系中国科 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 原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