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西方列强的逐渐没落和多边主义的快速崛起如何推动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发挥更大的主角作用。似乎只有中国为克服内部的种种欠发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才可能阻止势不可挡的潮流。毫无疑问,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已经意识到,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其综合国力将在未来数十年中超越美国,这是实现其国内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国正蓄势待发,以退为进,着眼于影响力的持久提升。但同时也在努力实现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例如在《国防白皮书》中,它没有渲染自然扩张的使命,而是消除疑虑,重申尊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承诺。 作者简介 马豪恩(Jorge Malena)博士,阿根廷国立萨尔大多大学教授、著名中国研究学者。该校于2004年正式设立当代中国研究系,是整个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个授予当代中国专业学士学位的机构。1979年,年幼的他跟随身为阿根廷驻华武官的父亲前往中国,在北京生活了近4年。先后就读于芳草地小学和北京第55中学。 上世纪80年代初离开中国后,马豪恩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变化,并成为阿根廷中国问题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现任阿根廷国际关系委员会(CARI)中国工作组成员。出版了多部阐述中国的著作。2013年,马豪恩荣获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拉美友人。 目录 自序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概念框架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预测和研究 第二节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三节 中国战略思想分析的合理性 第二章 中国战略思想的历史维度 第一节 中国的世界观 第二节 战略文化 第三节 借古鉴今 第四节 中国的“新型安全观念” 第三章 中国战略思想的认知维度 第一节 中国的自身形象 第二节 “国家利益”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眼中的国际体系 第四节 战略忧虑 第四章 中国战略思想的理论维度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 第二节 战略思想的主导观点 第三节 战略考量与安全行动 第四节 中国战略新思想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的中期愿景(外交领域) 第一节 选择“合作” 第二节 选择“破裂” 第三节 选择“混乱” 结论 原著参考文献 序言 2010年初,中国大陆与 台湾开启了《经济合作框架 协议》的新一轮谈判。这是 同属于中华民族的两个政治 体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 前兆。此举具有历史性意义 ,它标志着自1949年毛泽 东领导的共产主义力量胜利 后就一直存在的两个分裂的 政体开始发生变化。 双方的接近始于2008年 ,由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重 掌政权,提出以台湾海峡和 平与稳定为重的主张。马英 九的两岸政策基于以下三个 原则:“不独立”“不统一”和 “不使用武力”。其中第一个 原则与北京在“台湾问题”上 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而对 于后两个原则,中国政府的 政策是“和平统一”与“和平 发展”。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 但一个外部因素可能会对两 岸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中 美关系。从2009年年末到 2010年年初,中美两国在 二氧化碳排放、反倾销关税 、人民币低估、互联网审查 、达赖喇嘛访美、对台军售 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 中国的一些国际关系问 题专家认为,美国(国际体 系中的主角)与中国(正在 崛起的角色)之间战略博弈 的根源在于近十年中美国力 量的下降和中国力量的上升 。对于前者,美国方面的原 因是:(1)深陷伊拉克和 阿富汗战争的泥潭;(2) 无法成功摆脱2008年以来 经济危机的影响;(3)美 国政府在乔治·布什的第二 个总统任期内和奥巴马上任 后的最初几个月里,表现得 软弱无力,无论在内政还是 外交上都缺乏明确的方向。 而中国力量的上升则出于以 下原因:(1)快速摆脱危 机,恢复GDP增长率(2009 年达到8.7%);(2)获得 了广泛的国际认可(除了在 中、美两国集团和二十国集 团中表现抢眼外,中国还积 极参与维和行动);(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得到 巩固(妥善处理了西藏和新 疆地区暴乱、与台湾的对话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社会 抗议等问题)。 因此,一个日益强大的 中国,已经准备好高调亮相 于国际舞台,这必然招致美 国在诸多问题上与中国的对 立。本书意在就中国对外政 策向何处发展这一问题做出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