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孙子》不过六千言,却在千百年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古今中外诸多学者关注、研究和肯定。本书从“《孙子》如何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典”这一问题出发,追寻《孙子》在历史上被世代阅读以及反复“诞生”的过程,解读其中的精妙,并尝试完成对此问题的解答。 作者简介 平田昌司(1955-),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家,前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著有《文化制度和汉语史》,《徽州方言研究》(主编)等。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书籍的旅行——对不败的渴望 第一章 战争的语言化——《孙子》的原型 第二章 成书与传承 第三章 日本的《孙子》——到江户时代末期 第四章 在帝国与“冷战”之下 第二部分 畅游于作品的世界——辞如珠玉 第一章 为了帝王——《群书治要》卷三十三 第二章 形与势——永禄三年的解读 第三章 应要不确定——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奇正》 第四章 集体与自然条件——西夏文译《孙子》 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序言 《孙子》的雏形被推定 为形成于战国时代中期(前 4世纪前后)。英国科学史 专家李约瑟评价《孙子》“ 至今仍得到西洋及亚洲军事 相关人员的最高赞誉”,可 以说《孙子》是在世界范围 内享有极高知名度的中国古 代典籍之一。 然而阅读一遍原文之后 ,人们或许会因为《孙子》 平静的叙述方式而有期待落 空之感。书中没有壮丽辉煌 的战史,没有将军们的逸闻 趣事,也没有必胜的具体对 策等引人入胜的内容,只有 对人群该如何行动,以及他 们如何受自然环境等外部条 件制约的简洁说明。《孙子 》由十三篇组成,全文六千 余字,如果不加标点,抄到 一页四百字的稿纸上,只需 要十六页即可抄完。其宇数 只有《论语》的40%左右, 和《老子》的篇幅相差无几 。 如果按顺序细读这十三 篇,会发现有的篇章内容是 完整的,但有的篇章会突然 转换话题,不同部分之间差 别较大。《孙于》的论述并 非从头至尾都是整齐连贯的 。那么,《孙子》是如何成 书的?具有什么样的特色? 又是怎样被传承和解读的? 本书将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 解答。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讲 《孙子》的产生及其在各地 传播的知识背景。书中所引 《孙子》原文、训读、现代 日文翻译等原则上参照岩波 文库版的金谷治译注《新订 孙子》(2002)。金谷氏 的译文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 留了《孙子》的韵味,解说 亦简明扼要,值得信赖。引 用处均注“新订×页”。 在第二部分,首先通过 镰仓时代风格的训读分析《 群书治要》中摘录的《孙子 兵法》全文。《群书治要》 是唐太宗下令编纂的治政书 籍。接着通过室町时代后期 永禄三年(1560)的训读 ,探讨《孙子》中尤其被认 为抽象的《形篇》和《势篇 》的内容。然后解读银雀山 汉墓出土的竹简《奇正》, 此为孙氏学派对《孙子》的 继承。另外,本部分还将介 绍《行军篇》西夏文译文的 部分内容,作为中国西北少 数民族接触《孙子》的例证 。 本书中出现的战国时代 均指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 前475-前221),为了避免 混乱,不使用日本的“战国 时代”。当提及江户时代的 汉学学者时,原则上以其号 称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