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经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学术及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与中枢,两千年来各种著作汗牛充栋,但一直缺乏严整、系统的通论性、总结性著作,直到晚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与《经学历史》,才对两千余年经学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论述。《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对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内容较为驳杂,多用专门术语,不易理解。本书是对《经学通论》整理、笺注之作。笺注者以原段落分章笺注其中人名、书名、经学概念及典故等,使原书可以更易理解与普及。 目录 皮錫瑞的經學成就及特色(代前言)/潘斌 箋注說明 自序 易經通論箋注 l.論變易、不易皆《易》之大義 2.論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3.論重卦之人當從史遷、楊雄、班固、王充以為文王 4.論《連山》《歸藏》 5.論卦辭文王作、爻辭周公作皆無明據,當為孔子所作 6.論《易》至孔子始著,於是學士大夫尊信其書 7.論卦辭、爻辭即是繫辭,“十翼”之說於古無徵 8.論孔子作卦辭、爻辭,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 9.論傳經之人惟《易》最詳,經義之亡惟《易》最早 10.論漢初說《易》皆主義理、切人事,不言陰陽術數 11.論陰陽灾變為《易》之别傳 12.論孟氏為京氏所托,虞氏傳孟學,亦間出道家 13.論鄭、荀、虞三家之義,鄭據《禮》以證《易》,學者可以推補,不必推補爻辰 14.論費氏《易》傳於馬、鄭、荀、王,而其說不同,王弼以十篇說經,頗得費氏之旨 15.論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掃術數,瑕瑜不掩是其定評 16.論以傳附經始於費直,不始於王弼,亦非本於鄭君 17.論宋人圖書之學亦出於漢人,而不足據 18.論《先天圖》不可信,朱子《答袁機仲書》乃未定之說 19.論胡渭之辨甚確,若知《易》皆孔子所作,更不待辨而明 20.論黄宗羲論《易》取王《注》與程《傳》,漢之焦、京,宋之陳、邵皆所不取,說極平允,近人復理焦、京之緒又生一障 21.論近人說《易》張惠言為顓門,焦循為通學,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22.論象數已具於《易》,求象數者不當求象於《易》之外,更不當求數於《易》之先 23.論焦循易學深於王弼,故論王弼得失極允 24.論焦循以假借說《易》本於《韓詩》,發前人所未發 25.論假借說<<易》并非穿鑿,學者當援例推補 26.論《易》說多依托,不當崇信偽書 27.論《易》為卜筮作,實為義理作,孔子作卦、爻辭,純以理言,實即羲、文本意 28.論說《易》之書最多,可取者少 29.論漢人古義多不傳,漢碑可以引證 30.論筮《易》之法,今人以錢代蓍,亦古法之遗 書經通論箋注 1.論《尚書》分今古文最先,而《尚書》之今古文最糾紛難辨 2.論漢時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亦由譯語各異 3.論伏生傳經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當分《顧命》《康王之誥》為二,不當數《書序》與《大誓》 4.論古文增多十六篇見《漢志》,增二十四篇為十六卷見孔<<疏》,篇數分合增减皆有明文 5.論《尚書》偽中作偽,屢出不已,其故有二:一則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偽,一則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偽 6.論伏生所傳今文不偽,治《尚書》者不可背伏生《大傳》最初之義 7.論伏《傳》之後以《史記》為最早,《史記》引《書》多同今文,不當據為古文 8.論伏《傳》《史記》之後惟《白虎通》多引今文,兩《漢書》及漢碑引《書》亦皆漢時通行之本 9.論古文無師說,二十九篇之古文說亦參差不合,多不可據 10.論《禹貢》山川當據經文解之,據漢人古義解之,不得從後起之說 …… 诗经通论笺注 三礼通论笺注 春秋通论笺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