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因你而美丽--志愿者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书选取了22位志愿者,有在社区创办公益小屋的退休医生,有誓在祖国每一个角落举办升旗仪式的国旗班退役人员,有为病痛的孩子筹集资金的公益人物,有奔赴偏远地区一心支教的年轻人。22位志愿者的平凡事迹,体现了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些公益人物事迹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传播正能量,彰显正面新闻的社会价值。本书适合新闻从业者阅读。
作者简介
左晶,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毕业于吉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史、大众文化。出版《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畅销书研究》等多部专著,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新中国畅销书出版与阅读变迁研究”等课题。
目录
将信仰书写为无悔岁月——“最美志愿者”叶如陵的如歌人生
大山里走出来的“小太阳”
夜寒风凉,你是凛冬的火光——访“北京市优秀巾帼志愿者”吴波
李泽民:成为“泽民哥哥”的17天
把国旗升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旗志”一直在路上
王迈:感谢别人给自己机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走在面对生死的道路上——刘苡青和她的临终关怀志愿者之路
以真诚收获真心——访中国传媒大学支教学生黄馨仪
渺小的光芒万丈——记厦门大学“战疫无忧”云辅导志愿者张梦雪
孩子的成长张立娟的修行
滋养初心,淬炼灵魂——郭笑妍入滇支教
奉送“心”粥的人
陪伴着你,安详地走向最后
周时雨入吉支教:用心支教用爱感受
以爱为翼传递梦想与希望——记大学生支教老师王思林
高一祯入陕支教——心有所往,终至所归
支教:值得回忆一生的经历
刘博元:做志愿是我很喜欢的事情
把故宫的那些事-直讲下去——访故宫义务讲解员李菁
让生命跃出一方,翻山越岭——程有坤的骑行之旅.
跌倒仍前行追光亦发光——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首都最美志愿者”马菌访谈
周延轶——以星火燎原之势,把桌游开进社区
序言
根据《志愿服务蓝皮书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2021—2022)》提供的数
据,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
统中,截至2021年10月30
日,我国志愿者总人数达
2.17亿人,平均每万人中就
有1544人注册成为志愿者
,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5.4%
;志愿团体113万个,志愿
项目621万个;累计志愿服
务时长达16.14亿小时,人
均志愿服务时长为7.44小时
。志愿者们无私的奉献最终
会汇聚成一股巨大的社会暖
流,让整个社会更有温度。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
的名称,他们不为任何物质
报酬,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
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
。本书选取了22位公益志愿
者,有在社区创办公益小屋
的退休医生,有誓将在祖国
的每一个角落举办升旗仪式
的国旗班退役士兵,有一年
四季从不间断在清晨的第一
缕阳光中为忙碌的城市打工
人奉献一碗热粥的爱心人士
,也有为病痛的孩子筹集资
金的公益组织……有年过七
旬的老人,有花季少年,有
普通工人,有大学生,有全
职妈妈……本书选择的志愿
者仅仅是我国志愿者大军中
的沧海一粟,但是从他们身
上,可以看到我国志愿者们
的风采,他们无私奉献的精
神,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的
美好和温暖。
我是10年前开始从事志
愿活动,并接触到了志愿者
。他们最初给我的印象就是
震惊和感动。当时的我并不
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群无
私奉献的群体,他们在追求
什么?为什么他们看上去那
么幸福?在一次次的活动及
和志愿者的接触中,我渐渐
明白,利他的公益活动能够
给行为人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和满足感。当我们看到因为
我们的付出、爱心和努力而
给身边的人提供便利、带来
幸福时,会产生一种自我实
现的满足感。按照马斯洛的
需求理论,自我实现需求是
人的最高需求,是人们渴望
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
己的才能,得到满足、快乐
和安慰,充分实现自身的价
值需求。并不是只有成为伟
人才算“自我实现”,能够做
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
事情,能够发挥自己的禀赋
能力,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
满足感。所以,很多志愿者
都由衷地表达过,在志愿活
动中,他们自己才是最大的
受益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
中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在利
他中自利,也许这是对志愿
者最好的回报。
人物采写是新闻学专业
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
,在人物采写训练中,我之
所以选择志愿者作为人物采
写对象,一方面,因为志愿
者是为这个社会提供正能量
的人,作为在校大学生,通
过深入采访、调研乃至亲身
参与志愿者活动,能够让学
生切身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正向引导学生。另一方面,
志愿者往往都是热心和充满
爱心的人士,学生更容易和
采访对象建立联系,并完成
采访任务,这对于第一次独
立完成采访活动的大学生来
说非常重要,能够建立起独
立驾驭新闻报道的自信心。
本书选取的新闻采访初
稿完成于2020年8月—2021
年2月。看着一篇篇学生独
立完成的报道,感受他们笔
下每一个志愿者的光和热,
内心充满感动。志愿服务是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
对志愿服务工作寄予厚望,
他在考察天津朝阳里社区时
,称赞志愿者是为社会作出
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强
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感
恩有这样一群有热情、有担
当、有行动的人,我们能做
的就是记录他们,用我们手
中之笔弘扬奉献、友爱、互
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他
们的精神广为传播。
导语
本书选取的新闻采访初稿完成于2020年8月—2021年2月。一篇篇学生独立完成的报道,感受他们笔下每一个志愿者的光和热,内心充满感动。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感恩有这样一群有热情、有担当、有行动的人,让他们的精神广为传播。
精彩页
将信仰书写为无悔岁月
——“最美志愿者”叶如陵的如歌人生
采访人:杨雅兰
眼前这位80岁的老人,头发花白、穿戴朴素整洁、站在小屋门口挥手送别刚刚来看病的病人。阳光恰好洒在他微驼的后背上。他就是“全国最美志愿者”“首都道德模范”—叶如陵。看起来朴实无华的他,背后却有着不平凡的作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在西藏驻守31年,支援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退休后回到北京,又当起了社区医生,义务服务居民;除此之外,他还依旧坚持其他志愿服务活动。
牢记雷锋奉献精神,无悔支援边疆建设
1959年,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叶如陵备受鼓舞。雷锋对于他而言是无私奉献的榜样和忠诚爱党的旗帜。1962年雷锋同志去世后,叶如陵向上级递交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简短有力地写着四句话:“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忠诚于党。”
1964年,24岁的叶如陵从南京医学院医疗整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医学院工作。“要去就去最苦的地方”,这是叶如陵当时的第一想法。在当时的西藏,全区只有3所藏医机构,没有一张病床,西医西药几乎是空白。因此,他自愿报名参加西藏医疗队,带着新婚妻子张玉凤来到海拔5240米的生命禁区——昌都马查拉煤矿。
初来西藏,这里极度缺氧、辐射强烈的自然环境使叶如陵的血色素高达23.9克,几乎是常人的两倍。他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心脏扩大、呼吸困难,就连晚上睡觉也无法平卧。除去自然环境的恶劣,资源短缺也是叶如陵要面对的困难之一。由于海拔过高,吃饭也只能吃夹生的。蔬菜更是稀缺品,有一次矿上的一位工人偷偷给了叶如陵一颗莲花菜,他犹如珍宝般吃了一周才吃完。
三年援藏期转瞬即逝,叶如陵本可以就此回到家乡,但他却依旧选择留在西藏。叶如陵内心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女儿一出生便断了奶,在北京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而叶如陵第一次见到女儿时,她已经四岁了。叶如陵内心也有过无数次的斗争,“但当我看到当地人期盼我留下的目光时,我觉得他们需要我”。于是这一留,便是31年。
当时的昌都马查拉煤矿极度落后,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洗脸、洗澡,叶如陵在医学院学到的整形专业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看到这样的现状后,他开始自学脑外科,填补了神经外科的缺口;他还意识到高原医学的重要性,致力研究高原医学并发表了数篇文章及专著;除此之外,他看到援疆干部每日辛劳地工作,特意成立了干部保健处,为援疆干部倾心服务。在叶如陵的努力下,建设了西藏第一个三级甲等医院——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在聘任我当院长之后,我知道这下我走不了了。我觉得我有义务建设我的第二故乡。”
2000年,叶如陵到了退休的年纪。在他离开西藏的那天,脖子上挂了数百条洁白的哈达。
投身社区义务服务,如歌岁月矢志不渝 2000年叶如陵带着对高原雪山的眷恋、怀着对医疗事业的依依不舍回到了北京,他面前有这样两个选择:一是求安逸,安享幸福晚年;二是接受北京医院高薪聘请。叶如陵一时难以抉择。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