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中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共13章。本书取材日常生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为人们解读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和冷知识,诸如为什么星巴克咖啡那么贵?用经济学思维该如何治理垃圾电子邮件?为什么许多商家都推行会员积分制……以经济学的“屠龙刀”解剖看似微不足道、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学常识。
本书还涉及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比如,将心理学、概率论甚至脑科学研究等成果引入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
作者简介
刘朋,赛道中国创始人,新发露放创始人。IPFS资深布道者,13年分布式存储技术开发与研究经验,资深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开发经验,对服务器建设、优化及运维有独到见解。
目录
第1章 裙摆指数靠谱吗
裙摆长短能反映经济景气吗
数据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迷信行为与“伪因果”
人和动物都会迷信
流言是怎样产生的
第2章 小心即大胆
前景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关键
普罗大众对损失更为敏感
禀赋效应与敝帚自珍
所有权眷恋
蛇咬效应
当猴子有了钱
观念也有禀赋效应
强调双赢,促进合作
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
你是个“见好就收”的人吗
为避免小损失,甘冒大风险
翻倍下注效应
人们厌恶的只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迷失于稀有事件
第3章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参照点(参照系)依赖
打折与返券,哪个更优惠
幸与不幸,都是比出来的
同侪悖论
风险偏好大逆转
交替对比
中杯效应
陪衬品只是“药引子”
厌恶极端
秒杀顾客的价格诱饵
人质危机与框架效应
第4章 心智分账
输了5元,还是2.62亿元
蕉鹿自欺
“庄家的钱”效应
你有几个钱袋
你有划分“心理账户”的倾向吗
你会给钱贴“标签”吗
“飞机撒钱”可以刺激消费吗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越有钱,越一毛不拔吗
小处精明,大处浪费
心理账户的利与弊
沉没成本谬误
承认失败方可终止失败
预设输赢的上限
你会利用“心理账户”吗
行为经济学的精髓是什么
第5章 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
懊悔规避
行动的懊悔VS忽视的懊悔
行动不如不动
季军反而比亚军更快乐
反事实思维
进退维谷
当房子成为负资产,你会懊悔吗
外重者内拙
宁错勿孤
固守现状
追求自豪的“卖出效应”
让蹩脚的交易员放弃头寸,比让他们离婚还难
第6章 随意却有效的锚定效应
先入为主
“维多利亚的秘密”的秘密
飞来之锚
硬塞给你的“锚定点”
随机锚定也会影响你
你计划花多少钱买订婚戒指
利用“锚定效应”操纵谈判
杀价的艺术
“虚头”有时是无奈之举
“地王”是楼市之锚
交易效用
常识的陷阱
超预期让顾客勃然兴奋
粉丝行为经济学
第7章 自信、自负与拖延
狂者幸存VS惶者生存
你自信过头吗
计划谬误
一届长达31年的奥运会
过度自信是灾难的根源
省小钱,费大事
过度自信导致交易频繁
控制错觉
资讯幻觉
自负的创业者
事前的“验尸报告”
概率盲
第8章 懂经济,就要有概率思维
孤注一掷,还是细水长流
随机,有时看起来不那么随机
失踪的弹孔
幸存者偏差与选择偏倚
你知道降水概率的含义吗
第9章 当男士被验出怀孕时
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频率学派VS贝叶斯学派
你真的能看懂化验报告吗
基础概率谬误
假阳性与假阴性
“三门问题”与条件概率
如何鉴别假阳性和假阴性
第10章 统计学中的黄金定理
大数法则
骗术一定要高明才有效吗
有量有成交
样本越大越稳定
抛10000次硬币的实验
险些被掩埋的黄金定理
小数法则
第11章 趋于平庸法则
均值回归,堪比万有引力的发现
虎爸虎妈错了吗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的必要性
热手效应和赌徒谬误
正态分布,混乱世界的神明
中心极限定理
第12章 时间折扣
狙公戏猴与时间价值
效用贴现
贴现率
意志力的崩溃
信用卡危机
“远水”与“近渴”
如果没有明天,你现在会怎样
先吃好葡萄,还是坏葡萄
享受当下与享受未来
传统贴现效用理论
“朝四暮三”VS“倒吃甘蔗”
鲁文斯坦的新贴现理论
未来损益贴现率
抉择取决于人先前的期望
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
操不同语言者的储蓄观念
负债规避
消费愉悦VS支付痛楚
套餐,套你没商量
支付痛感决定了你的慷慨程度
小气鬼和败家子是天生一对吗
第13章 这样做,最经济
“穷病”如何治
用医学的方法研究“穷病”
其实,你不懂穷人怎么想
钱多未必能搞定一切
峰终定律决定你是否幸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施恩于人,宜点滴渐进
长痛不如短痛
先报喜,后报忧
重大利好可以“冲喜”
送礼有学问,效果大不同
两好选一好,不如没的选
苦乐皆有适应性
好消息应当提早宣布
适度“包装”的必要性
回到边沁时代
伊斯特林悖论
财富能够继承,合理吗
国民幸福总值
序言
经济学思维,听上去似
乎是“屠龙之技”,其实,它
离我们并不远。
例如,大型的核酸检测
,为什么要10个人一组?
其实,分组检测,就是
一种典型的“经济思维”。如
果对每个样本都进行一次检
查,那么,对一座1000万
人口的城市做全员核酸检测
,就要做1000万次。然而
,采用分组检测的方法,将
每10个样本归为一组,就减
少了90%的工作量。正是用
这种经济、高效的方法,可
以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和试
剂成本,让一个特大城市能
够在三天之内完成全员核酸
检测工作。
人人都应有“经济思维”

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发展
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
一种“道”。“道不远人”。在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知识分
子,还是贩夫走卒,都会讲
一句:“这样做最经济,最
实惠。”这其实就是一种下
意识的“经济思维”。
深究起来,经济学的知
识谱系,其实是从“小”到“
大”逐步构建的。
“经济学”,即英
文“economy”一词,起源于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弟
子色诺芬所著的《经济论》
,用希腊文表示
为“oikonomia”,其本意是“
家庭管理”,因为古希腊实
行奴隶制,经济活动是以家
庭为单位进行的。
所以,“经济”这个概念
,可大可小。
往大了说,它可以“治国
、平天下”,而西方经济学
中的宏观经济学,正是各国
政府政策的依据,是“经世
济民之学”。
往小了说,经济学还可
以“修身、齐家”,正如它原
始的含义,就是“家庭管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常用“经济”来指代“划算”
。比如,我们在日常统筹中
,常常说“这样做最经济”,
连小饭馆也知道用“经济实
惠”来招揽生意。因此,经
济具有“耗费少而收益多”的
含义,是“经济实惠之学”。
所以,翻译家严复最早
将经济学翻译为“计学”——
生计之学。后来,严复又介
绍了一种日本学者神田孝平
的翻译方法——经济学,它
其实是借用了古代汉语的“
经济”一词。
可以说,经济学是一种“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的学问。
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一种“
屠龙之技”,它和我们每个
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
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经济学的
观点去阐释日常现象,来淬
炼我们的思维。
普通人这一辈子,大约
要做20000000次选择。向
左走,还是向右走?买安卓
手机还是苹果手机?股票抛
还是不抛?独身还是结婚,
和谁结婚?
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却
没有不选择的自由。不同的
选择,意味着不同的代价与
收获。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
不患得患失。
人一出生,就被推向一
系列大大小小的抉择,并贯
穿我们的一生。而经济学正
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特
别是前沿的“行为经济学”,
更是将选择与人性揭示得淋
漓尽致。
根据传统经济学假设,
人是自私而且理性的,总能
做出最优的选择。这就是所
谓的“经济人”假设。
按照这种假设,人人都
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聪明、
像葛朗台一样贪婪、像曼德
拉一样意志坚定。
如你所知,真实的世界
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的《国富论》中,最著名的
一段话是:我们今天所需的
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
、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
,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这成为“经济人”假设的
理论基础。
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其
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已经发
生了巨大变化。例如,一些
学者还将心理学、概率论甚
至脑科学研究等成果引入经
济学。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
,昔日被视为旁门左道的“
行为经济学”已经登堂入室
,成为一门显学。
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
尔·卡尼曼和经济学家弗农·
史密斯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
奖。这标志着行为经济学正
式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承认,
行为经济学第一次走进大众
视野。
经济学被称为“社科皇冠
上的明珠”。但在现实实践
中,传统经济理论已经显得
欲振乏力。每次经济危机之
后,都会掀起对它质疑的新
高潮。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大
厦已经摇摇欲坠。行为经济
学一直是以批判者的面孔出
现,但它并不否认传统经济
学中合理的部分。
但传统经济学需要与行
为经济学相配合,才能继续
维持它“社科皇冠上的明珠”
的地位。
作为“修正者”,行为经
济学有两个“灵魂”,使其区
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一是行
为主体并非一味地追求自身
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行
为主体在决策中存在认知局
限和系统偏差,并不是完全
理性的。
所以说,行为经济学一
方面修正了单一自利动机的
片面性,另一方面修正了完
全理性的片面性。
某韩国学者所著的行为
经济学读物中有这样的文字
:“行为经济学不过是最近
10年才出现的经济学理论的
新分支。”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

行为经济学不是新学,
也不是某个人开创的有体系
的学科。它是众多智者各自
不同发现的集合。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
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
相伴而生。
导语
经济学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本书作者将带领读者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问题,将接地气的各种生活案例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抽丝剥茧,透视决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经济学常识。
读毕此书,你将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摆脱短视思维的桎梏,并有能力在面对新问题时提出兼具高度与深度的独到见解。
精彩页
裙摆长短能反映经济景气吗
元稹《樱桃花》诗云:“花砖曾立采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女子的裙装能将人世间点缀得更加美丽。
观察妇人裙摆的,不仅有诗人,还有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家。据说,他们能从中观察出经济的繁荣或萧条。
“裙摆指数(The Hemline Index))”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大众经济学指数。1926年,美国一位名叫乔治·泰勒的提出:裙摆离地的尺码与股市盛衰成正比,即裙脚越高,股市越“牛”,经济指数越景气;反之,裙摆越长,着地则预示股熊市不远了。泰勒提出该指数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当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长久以来,大众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一些专家穿凿附会,解释其中缘由:女为悦己者容,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女性倾向于穿搭性感的短裙;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女性就失去了捯饬自己取悦男人的兴趣,倾向于用长裙把自己包裹起来。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装馆馆长哈罗德·柯达认为:“当人们的心理遇到困境、悲观情绪滋长时,衣服就会朝着保守低调的方向发展,如长袖、高领、长裙。”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经济学院的菲利普·汉斯教授一针见血地说:“相信裙摆能预测经济,这和某些神职人员相信女性衣着暴露会导致地震一样荒谬。”他研究了权威的法国时尚杂志《L'OFFICIEL》,统计出从1921年到2009年裙子长短的流行趋势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很差,这表明经济衰退和较长的裙子之间根本没有必然关联。
时尚行业的业内人士也对“裙摆指数”不以为然。且不说丝袜这种快消品会不会成为决定穿搭的依据,服装设计者根本不会去“设置”裙摆的长度,在同一个季节,不同的设计师会展示不同的想法,而普通女性,不过是根据媒体的宣传,研究当年的流行趋势,“赶时髦”。
当乔治·泰勒提出“裙摆指数”时,不过是个25岁的小伙子,正在一家不知名的学校教授工商管理学,“裙摆指数”并未经过全面的统计学分析,极有可能只是泰勒的即兴之作。“裙摆指数”这个概念之所以风行天下,是因为这个指数活色生香,很容易成为大众谈资。类似概念还有“口红指数”“鞋跟指数”“长发指数”等,这些谈资能拯救那些很容易冷场的深度分析。谈笑之余,至于这些指数到底是否靠谱,大众往往并不太在意。因为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思维。
数据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如果在两个事件中,前一个事件是后一个事件的原因,后一个事件是前一个事件的结果,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一个事件变化后,另一个事件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二者不属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则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这里所说的“事件”等可以取各种值的数据称为“变量”。变量可以是年龄、身高、裙摆长度、股市指数等。两个变量的关系是否真的是因果关系?解答这个问题所需的思维方法便是“因果推理”。
判断两个变量属于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质疑。
①是否“纯属巧合”?
②是否存在“第三变量”?
③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例如,1929年股市崩盘,大萧条到来的时候,妇人的裙摆很长。20世纪50年代玛丽莲·梦露的时代,裙摆慢慢开始上升,与此同时,股价上升。20世纪60年代黄金时期,道琼斯指数直上万点,女装中迷你裙大行其道。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不振,所以很多设计师都推出长可及踝的裙子。
这些现象,是不是纯属巧合?
美国信息分析员泰勒·维根在其著作《伪相关》一书中介绍了很多“纯属巧合”的事例。例如,“尼古拉斯·凯奇一年参演电影的部数”与“泳池溺亡人数”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但并不等于因果关系。然而,当有人煞有介事地把尼古拉斯·凯奇一年参演电影的部数与泳池溺亡人数做成图表进行比对的时候,真的会有人把伪相关当作因果关系。
与之类似的一个现象就是“丁蟹效应”。它是指股票市场的一个现象,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电影等时,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股民损失惨重。
1992年10月5日,《大时代》在中国香港首播,节目播出后恒生指数一个月内跌幅曾多达1283点(20.6%)。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