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
分类 | |
作者 | 张鹏飞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不再是制约城市间联系的主要因素,一种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流空间正在影响传统的地理空间。本书引入流空间理论,试图对传统的地理空间格局进行新的透视,以此来认识流空间视阈下的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探寻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本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传统的地理空间向流空间结构的演化,构建了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总结了不同流要素对城市群网络结构模式形成的影响,进一步评价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的效应,提出了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识别。 作者简介 张鹏飞,1989年生,陕西榆林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升级、都市圈产业集群等。先后参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的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重庆、青海、新疆、云南等地的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工作和抽查工作,参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的云南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后评估工作,参与地方多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和研究课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城市发展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2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网络结构:一个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的重要维度 一、科学技术发展加快了流空间的形成 二、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形态 三、新时期城市发展的理论视角亟须转变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范围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流空间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空间的基本概念 三、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网络结构相关基础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区域增长极理论 三、点-轴扩散理论 四、优势理论 五、流空间理论 六、网络空间理论 第三节 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城市网络结构效应研究 一、网络结构的演化 二、网络空间结构实证研究 三、网络空间结构效应研究 第五节 本章评述 第三章 城市群从传统地理空间向流空间结构转变 第一节 传统地理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的特征 一、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的一般过程 二、国内外城市群空间格局的特征 第二节 传统地理空间视阈下四个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 一、四个城市群的概况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流空间视阈下地理空间的转变 一、流空间在中国城市的转变 二、流空间对地理空间转变的影响 第四节 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结构的模型测度 一、流强度模型 二、个体网络指标 三、整体网络指标 四、聚类指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社会经济发展 二、京津冀城市功能定位 第二节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 一、构建多元流要素下的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矩阵 二、京津冀城市群流强度模型分析 第三节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及其特征 一、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拓扑 二、节点中心度 三、网络结构特征 四、聚类分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模式 第一节 流空间视阈下的城市群网络结构模式 一、丛集模式及识别方法 二、聚散模式及识别方法 三、社区模式及识别方法 第二节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模式 一、研究方法 二、资金流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模式 三、信息流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模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效应 第一节 网络结构效应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网络结构效应的内涵 二、网络结构关联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属性与关联因素拟合分析 一、基础数据 二、关联因素拟合分析 第三节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效应评价 一、综合效应评价 二、结构效应耦合协调度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识别 第一节 城市群协同的变量分析与路径识别 一、城市群协同评价的隐性变量与观测变量 二、城市群协同评价的路径识别 第二节 模型识别与估算方法 一、模型识别 二、估算方法 第三节 京津冀网络结构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一、数据有效性检验 二、模型评价 三、路径分析 第四节 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优化 一、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优化目标 二、流空间视阈下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协同优化路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若干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城市是大型的人类聚居 地,是通过人口聚居形成的 一种空间载体和组织形式。 地域相邻的多个城市可以形 成一个城市群,我们可以简 单地这样勾勒它:首先,城 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 的空间组织形式,在城市发 展的初期,虽然也有一个个 的城市,但各个城市彼此分 割,联系并不紧密;其次, 城市群由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一组城市组成,这一组城 市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 基础设施形成联系密切的网 络关系,其中一个、两个或 多个特大城市是核心(核、 双核或多核),在区域发展 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最后, 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组织紧 凑、经济联系密切、存在广 泛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从长 期看具有一体化的倾向。 2015年以后,国务院先 后批复了多个城市群发展规 划,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规划、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 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北部 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 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包鄂 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兰西城 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 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其目 的在于通过区域内各城市之 间的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的效 率,实现共赢发展,提高区 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 以此产生聚集效应和网络效 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然 而,在城市群的规划和发展 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 是往往混淆“实然”和“应然” 之间的区别,前者是“是什 么”,反映的是客观现实, 后者是“应该是什么”,反映 的是人们的预期或期望;二 是在城市群规划中常常带有 一些“武断”的做法,即“主 观地”把“彼”城市纳入而又 把“此”城市排除;三是由于 行政力量过于强势,使城市 群规划一旦跨越省界便会遇 到难以协调的问题,使交易 成本陡增,造成规划难以实 施;四是在城市群规划时更 多地考虑到城市间的经济联 系,往往忽视环境问题,而 环境的共同性是实现区域可 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 问题。对此,我的观点是, 城市群的发展是一个“自然 历史过程”(马克思语), 虽然政府做出了规划和推动 ,但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市场 的力量;同时,城市群发展 要解决的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要解决资源、环境、经济 、社会、人口、文化等可持 续发展问题。 在城市群内部,中心城 市(城市群的“核”)与其他 城市之间的联系是遵从经济 发展规律的。中心城市到其 他城市间的距离越短,交通 就越便利,人口聚集度也就 越高。受空间距离的制约, 处于城市群边角位置的城市 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相对较低,这就是中心城市 向外辐射的“涟漪”效应,类 似于物体掉到水中时,所产 生的涟漪渐渐扩大但力量却 逐渐减弱的情形。 在信息时代,城市间的 联系不再完全受限于城市间 地理空间距离的制约。依托 于互联网技术,城市群中中 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要 素流动更加便利。譬如,技 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 城市间的交流,有助于“总 部一分部”的选址可以在更 大范围内进行空间布局,从 而搜寻到更适合相关产业布 局的城市区位;又如,信息 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及时沟 通,及时更新的信息对人口 聚集有促进作用,从而为城 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依托 互联网实现技术、信息、资 本等要素在城市间流动所形 成的空间被称为“流空间”, 它是基于传统的“场空间”提 出来的概念。在“流空间”下 ,各种要素流在城市间形成 一种空间结构,由此打破了 传统的地理距离对城市间联 系的束缚,可以充分地挖掘 城市群范围内不同城市在整 个空间结构中的作用。通过 加强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联 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网 络结构,从而实现区域内各 城市间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 张鹏飞在其博士学位论 文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充的 《流空间视阈下城市群网络 结构研究——以京津冀城市 群为例》一书,借助“流空 间”理论和方法来阐释城市 群所具有的网络组织结构特 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 流空间”下的网络结构对区 域协同发展的影响过程和机 理,进而对京津冀城市群案 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早在 博士论文答辩之时,答辩委 员会就一致认为,论文选题 意义重大,观点明确,结构 合理,资料翔实,论证有力 ,且不乏真知灼见,是一篇 具有较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 文。答辩通过后,他查证资 料,又对论文进行了补充和 修改,使其学术观点更具有 传播价值。与所有试图作出 创新的成果一样,本书失误 疏漏也在所难免,但这些缺 憾并不影响其学术价值。 是为序。 刘学敏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 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 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 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2022年7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