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月之国(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葡萄牙)曼努埃尔·阿莱格雷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四月之国(精)》选译曼努埃尔·阿莱格雷各个时期的诗作近百首,能够从整体上体现出诗人的写作特色。阿莱格雷的早期作品较为口语化,多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旋律性强,抒情成分高,而后期诗作则侧重于对生命、时间以及诗歌创作本身的思考和吟唱。在阿莱格雷丰富的诗作中,除了书写宏大、厚重的主题,亦不乏诗歌语言本体的佳作。他对于葡萄牙大航海、个人与国家命运有着深入的思考,极具标识性和辨识度,其诗歌像海浪一样在他的文本中一次次归来,又一次次远航。 目录 手 至简之歌 风之吟 自由 士兵佩德罗的故事 谁 除了你的身体 西风短歌 里斯本谣曲 为国歌作词 青松开出的花 在千年古树的绿荫下 在里斯本之丘 南邦贡戈,我的爱 终页 动词 风的颜色 香港一夜 花园 旅行 夜的等式 歌声与武器 流亡 归来 流亡的卢济塔尼亚 词语 四月之国 第一首泪水之歌 第二首泪水之歌 太阳与泪水之歌 我们终将在五月归来 话语 绿色的下午 塞巴斯蒂昂国王 ………… 海浪 食火者 诗与狗 你的生命 诗人 西区 白马传说 葡萄牙在巴黎 他者理论 四月的四月 说 不安的女士 骑马者 柏林:河流与玫瑰 黑色的嘴 诗的艺术 忧伤时刻的爱情十四行诗 忧郁 无处不在 岛屿 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说 欲望之浪 永远归来 关于四月之国 重生之身 风与叶 我们需要一个国家 上帝的危险之手 马亚 三十块钱 希望书店 九月挽歌 我感到悲伤 序言 译序:我的诗歌与我的生命押韵 1936年5月12日,曼努埃尔·阿莱格雷(Manuel Alegre de Melo Duarte)出生于葡萄牙中西部小城阿 格达,他来自一个具有自由主义政治传统的家庭,父亲 是弗朗西斯科·若泽·德·法利亚·梅洛·费雷拉·杜 阿尔特,母亲是玛丽亚·曼努埃拉·阿莱格雷。他的中 间名取自母亲的姓,阿莱格雷(Alegre),在葡萄牙语 里意为“快乐”,与“悲伤”(triste)押韵;这种强 烈对比在他的诗中常常出现。阿莱格雷在阿格达读完小 学,辗转于里斯本和波尔图的几所中学,最后在波尔图 完成了中学教育,并与若泽·奥古斯托·塞布拉共同创 办报纸《预兆》。 1956年,阿莱格雷进入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修读法 律,他是活跃的学生领袖、游泳冠军和学校话剧社的演 员。当时,葡萄牙仍处于“新国家”时期,萨拉查总理 大权在握,拥有任免总理权力的总统也只是他的傀儡。 1958年,时任总统洛佩斯任期将至,被迫辞去职务,因 为萨拉查想借此机会换上保守党——自己的心腹托马斯 。左翼领袖温贝托·德尔加多将军则希望通过参选总统 ,罢免萨拉查,为葡萄牙争取民主和自由。德尔加多将 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年轻的阿莱格雷也是其中之一。 可惜的是,这年大选被操纵,秘密警察在投票箱里塞进 了大量托马斯的选票,总统之位最终落入萨拉查所选之 人手中。大选后,德尔加多将军被迫流亡巴西和阿尔及 利亚,他的经历对阿莱格雷有极大影响。 1960年,阿莱格雷开始在自己创办的几本刊物上发 表诗歌。1961年,他被萨拉查政权征召去亚速尔群岛服 兵役。在那里,他与梅洛·安图内斯策划占领圣米格尔 岛,试图发动政变。1962年,阿莱格雷被送往安哥拉, 他在那里书写战争与死亡,写下了《南邦贡戈,我的爱 》、《士兵佩德罗的故事》和《泪水之歌》等一系列挽 歌;也在那里书写反抗与自由,以《自由》和《我们终 将在五月归来》为代表的诗篇成为葡属殖民地争取独立 的历史见证。 也许正因阿莱格雷这样的经历,他的大多数诗歌, 以及他自己的身份都与“战争”“国家”“人民”这些 政治色彩强烈的词汇紧密相连。他不仅从不避讳用诗歌 谈论政治,并且热衷于让自己的诗深深地扎根在社会与 现实的土壤里。阿莱格雷的诗组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 伫立在葡萄牙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躯映着祖国的轮廓 。诗歌之于社会的介入,对他来说,就像一把利剑,刺 进时代的心脏:剧烈地疼痛,然后迎来跳动的脉搏和意 识的清醒。这种介入,或者说“刺入”,让诗歌在阿莱 格雷的生活中变成“有用的”——是歌声,也是武器, 能容纳祖国、解放、自由等宏大的主题。在创作中,阿 莱格雷常常直抒胸臆,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以 口语化的表达配合祈使句,把书写变为呼唤和呐喊—— 不要让自己枯萎,不要屈从驯服。 可以生活而无须假装活着。 可以做一个人:男人或者女人; 可以自由自由自由地生活! (《为国歌作词》) 欧洲的“介入文学”概念来自萨特(Jean-Paul Sartre),并因萨特的推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 中发展至顶峰。20世纪前半叶,国际社会经历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和冷战爆发,政治环境动荡,新的阶级矛盾出 现,这强烈冲击着“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传统的文学 创作伦理。萨特深刻认识到文人故步自封、自娱自乐所 带来的问题,于是对文学参与政治的现象作系统化、理 论化的阐释,并批判资产阶级作家“为艺术而艺术”的 纯粹形式主义游戏。他力主文学应介入社会政治生活, 尤其应当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大众服务,以此试图重 新弥合文学同社会之间的鸿沟。在萨特的思想中,文学 应当服务社会,作品的思想应高于形式,作者应呈现完 全在场的状态,并为大众写作。 当时的葡萄牙,万马齐喑,恐惧笼罩着社会。在政 治社会环境以及现代文艺思潮的双重影响下,文坛涌现 出许多文学流派。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了新现实主义 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两大主流阵营,新现实主义主张 以文学的政治化来转变社会,其冲击力在小说中得到了 最充分的体现,葡萄牙介入文学的传统就从这里开始。 费雷拉·卡斯特罗(Ferreira Castro)是新现实主义 的先声,其作品《侨民》是葡萄牙文学中最先描写工人 阶级苦难生活的作品;在诗歌领域,也涌现出卡洛斯· 德·奥利维拉、米盖尔·托尔加等一大批新现实主义诗 人。在独裁时期,几乎所有著名诗人都写过介入诗歌, 女诗人索菲娅还曾是反对独裁统治的激进分子。在这个 行列中,阿莱格雷的身影相当坚定,他要拿起诗歌的武 器,将革命付诸行动。 在安哥拉期间,阿莱格雷领导了一次武装起义。因 为此前的革命尝试,1963年他被葡萄牙秘密警察(PIDE )逮捕,在罗安达遭受六个月的监禁。在散文诗《红玫 瑰》中,诗人第一次描述了空间距离带给他的时间断裂 感: 1963年5月,我在监狱里,睡觉——但是怎么说呢 ?每分钟我都醒着。我患了无药可医的病。心里有什么 东西永远碎了。(永远?永 导语 《四月之国(精)》是葡萄牙语国家最高文学奖“卡蒙斯文学奖”的获得者曼努埃尔·阿莱格雷的诗选,作为葡萄牙有较大影响力的诗人,系其首部汉译诗集,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生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民族的思考与吟唱,诗歌意象具有葡萄牙地域风情。本诗集为中国读者、研究者真正理解曼努埃尔·阿莱格雷及其作品提供了重要读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