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柏田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最初的奠基者、金融家张嘉璈的首部长篇文学传记。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作序推荐。本书采用金融史与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互参考寻,细密地考察了张嘉璈的生平踪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描绘了这位二十世纪初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在清末最后十年创立的大清银行。后经过以张嘉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开拓,逐渐实现了现代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初的崛起与变革。

以张嘉璈为中心,本书同时讲述了一段置身金钱政治漩涡的南北金融界群雄的故事,展现了近一个世纪神州大地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端、成长与变革,以及一代金融精英在时代大变局中立身谋国的气魄和胆识。

作者简介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 《赫德的情人》 《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万镜楼》 《站在屋顶上吹风》,文集《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 《岩中花树:16至18世纪的江南文人》 《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 《双重火焰》 《时光无涯》 《远游书》等十余部。

目录

上部 (1889—1935)

第一章 家世.....3

一、 末世之家......3

二、 负笈东京......10

三、 一生襟抱从此开......16

第二章 抗命.....22

一、 黄金年代......22

二、 一个老派银行家......29

三、 上海勇士......36

第三章 北京.....47

一、 北上......47

二、 京钞......50

三、 正气与戾气......54

四、 道德的胜利?......59

五、 商股赶走官股......63

第四章 革命.....67

一、 南方之光......67

二、 窄门......70

三、 助饷......74

四、 四行群雄......77

第五章 逼饷.....84

一、 凛冬将至......84

二、 军需与财政......90

三、 自由的终结......99

四、 战车与绳索......104

五、 军人一怒......110

六、 发行准备公开......118

七、 向北京进军......122

第六章 改组.....127

一、 财阀登场......127

二、 宋子文欲摘中国银行牌子......132

三、 中央银行另起炉灶......138

四、 “三大觉悟”......144

五、 欧行记......148

六、 “定屋基、立屋柱、打图样”......160

七、 钟声下的都市院落......168

八、 中原鹿正肥......177

第七章 债信.....182

一、 公债风潮......182

二、 枪炮声里......197

三、 灰色都市......203

四、 道德的观念......209

五、 天际线上的蓝色琉璃瓦屋顶......215

六、 国货运动......218

七、 到内地去......224

第八章 银线.....227

一、 银与中国......227

二、 废“两”改“元”......231

三、 美国的威胁......236

四、 能行则行......244

第九章 入川.....252

一、 荣枯......252

二、 山水......255

三、 重庆......260

四、 蜀道......264

五、 风土......267

六、 人物......270

七、 以商业道德改良政治道德......275

八、 进步的保守......278

第十章 天命.....284

一、 国际饭店的晚宴......284

二、 在劫难逃......288

三、 密谋......290

四、 铁王座......293

下部(1935—1979)

第十一章 战争.....303

一、 丧家犬......303

二、 学者从政......312

三、 “欲救中国,当先救铁路”......316

四、 战云初起......321

五、 十月危城......326

六、 更生之兆......329

第十二章 西南.....333

一、 大撤退......333

二、 经略西南......336

三、 “桂林号”事件......339

四、 天边的血路......343

五、 “耻莫大于亡国”......355

六、 通胀的老虎开始吃人......363

七、 至暗时刻......373

第十三章 去国.....375

一、 孤岛乱象......375

二、 美国入局......377

三、 去留肝胆......381

四、 卢斯的预言......392

五、 赛珍珠的金陵旧梦......397

六、 布雷顿森林会议......400

七、 曙光在前......412

八、 三个来自中国的银行家......417

九、 “报国有心,救世无术,忍负海誓山盟”......423

十、 慢船去英国......427

十一、 凯恩斯、李滋罗斯与中国......432

第十四章 东北.....441

一、 空城......441

二、 棋逢对手......448

三、 忍让不是胆怯......452

四、 “莘莘征夫”......459

五、 战利品......463

六、 佳人做贼......469

七、 烽火再起......483

第十五章 货币.....490

一、 再度出山......490

二、 千里东风一梦遥......494

三、 重履深渊......501

四、 批宋......507

五、 火山口......517

六、 自我的敌人......525

七、 豪门......535

八、 美元、枪炮与物资......542

九、 “老舵工”上岸......546

十、 临阵换将......552

十一、 打虎......560

第十六章 苍黄.....573

一、 兄弟......573

二、 南迁......577

三、 学人归来......586

四、 “通货膨胀实为自由社会之敌人”......591

五、 最后的庇护所......595

跋.....601

序言

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连舸

以作家、人文学者的身份涉足金融史,赵柏田先生可称当今第一人。2019年春夏之交,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读了他的《枪炮与货币》,大感相契,即着人四处寻访,得知他生活、工作在宁波,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作家,更以洋洋一百余万言“在公共遗忘处书写一个国家的记忆”的“中国往事三部曲”引发读书界热议。是年7月,柏田来京,在中国银行总行大楼的初次晤谈中,我惊讶于他对近世中国金融业和金融精英的熟稔。柏田还兴致勃发地谈到了他在现代性转型主题下的金融史研究和写作计划,他的架构宏大的“中国现代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也谈到了这部当时已着手进行的张嘉璈传记。

20世纪初中国现代银行业的诞生,既宣告了传统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的终结,也展示了中国经济抵制外国控制的努力。民国初年,以中、交两行为主干,“南三行”“北四行”等商业银行为补充的金融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其影响还深入广袤的农村腹地。中国自有现代新式银行业起,金融机构便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工具。现代银行业在20世纪初叶的崛起与变革,促成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同时也使整个国家驶上了现代性转型的轨道,像中国银行这样的当代国有银行的前身,也在那时候初现雏形。中国银行的前身大清银行在清末最后十年的创立,以及它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中央银行所取得的成功,所传达的正是走出帝制的中国对现代性的吁求。

如此长足进步的取得,自然离不开陈光甫、叶景葵、宋汉章、李铭、张嘉璈这批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用金融史家程麟荪教授的话来说,这批银行家和职业经理人,可称是“近代中国的商业领袖”。不止于此,他们还是引领整个时代转型的“文化英雄”,本书传主、中国银行业之父张嘉璈,即是其中的最为杰出者之一。

我私心倾慕于张嘉璈这个前辈,不只因为他品行的“高、洁、坚”和炉火纯青的专业水准与职业精神,也不只是因为他在中行改组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后,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全方位改革,“定屋基”“立屋柱”“打图样”,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位前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这一代银行家的魂魄所寄: 建立不依赖于外部的、独立的金融市场,培植进行金融交易、执行金融契约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最终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有了这种精神的观照,即便是在战时他离开金融业担任政府公职期间,也依然舍身忘我,与国家同进退。

一部中国商业史,近世之前,向来没有大公司。几千万元的资本,千百人的股东,这种“巨无霸”式的组织只有晚清的招商局具此规模,但因它披着官督商办的外衣,仍非现代化大企业。没有大公司的企业组织,就兴不起大的实业计划,也无法助力国家建设。张嘉璈服务中行二十三年,其一大功绩在于,从中国银行开始,中国有了这种健康运营的大公司的企业组织,而他于中国金融业更重要的贡献是,他在创立大公司的同时树立了道德和纪律,改造了金融界先前的腐化空气,避免或减少了金融风险,更为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培植了一批新人。“商业的道德,正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高度”,这是他身为近代金融组织创始人的卓越识见,近代中国的银行和银行家们在社会责任、经济伦理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现代性”实践,于当下中国也不无镜鉴。

昔年,我的硕士论文导师厉以宁教授曾有言,经济学乃是一种启蒙。在某种意义上,与同时代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一样,张嘉璈他们这批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所做的也是带有社会启蒙性质的工作。

《银魂: 张嘉璈和他的时代》作为张嘉璈的国内首部传记,采用金融史与生活史结合的研究路径,从浩如烟海的财政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参互考寻,细密地考察了张嘉璈的生平踪迹与时代的关系,描绘了这个深受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熏陶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生动再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的创新和活力,楬橥了这一代银行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人无精神不立”,这部张嘉璈传记,正因为立起了精神的旗帜,有了文章的“义理”,方能纲举目张,引人入胜。这实有赖于作者对中国银行及近代多家银行历史档案的详尽而细致的研究,有赖于他多年的非虚构写作经验和独特的方法论,也离不开他多年来在现代性转型视野下对中国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和经济史一以贯之的关注。

这一“义理”的主旨之外,在叙事策略上,作者又以三条主线,构成全书叙述的三个面向:

一是历史线: 以张嘉璈的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风云,展现晚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书写深受传统观念熏陶又接受现代新式教育的一代中国人如何在时代大变局中立身谋国,实现人生职志。

二是金融线: 一代银行家与世沉浮,中国近代金融业在复杂的政商旋涡中曲折成长,战时萌生的通货膨胀又最终摧毁了现代金融体系。对中国百年金融成败和教训的展示,作者用力至深,也是全书精华之所在。

三是人物线: 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军人、学者、政治家,一一奔来眼底,作者寓复杂的人物关系于金融史的探究,鉴其心迹,书其心曲,为想要了解近代中国政经往事的普通读者,开启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昔年,陈光甫把文学、戏剧名家宋春舫先生从青岛大学邀至上海,请他撰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行史。一是慕其文名,二是看中宋春舫不是本行职员,落笔可不偏不倚,公之于世,会更有说服力。宋春舫先生用了两年半时间,完成七章十五万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二十年史初稿》,成为文学与金融合作的一桩佳话。这次,赵柏田先生写张嘉璈,比起前贤,是一次更具深度的介入,也是一次更有意义的研究和书写。在《银魂》的写作中,赵柏田以一名非虚构作家和金融史家的身份沉潜其中,通过扎实的叙事和对史料的不舍追寻,展示了他对传主最大的“理解之同情”、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以及他对读者的诚恳与诚实。这两年他在此稿上所花的心血和精力,可谓时时刻刻念兹在兹。修辞立其诚,整部著作风格谨严,文笔开阖有致,读者当能真切感受到一个人文学者的宏阔视野和精细笔触,不愧为名家之作,故我乐于为之作序推荐。

距离张嘉璈等第一代现代银行家活跃于中国经济的舞台,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当年张嘉璈和他的同人们在伦敦开设中国银行第一个海外机构,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近一个世纪后,伴随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中国银行已跻身于世界大银行前列,海外机构遍布全球,品牌声誉日植人心。他们也不会想到,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与实体经济前所未有的共生共荣,金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迅速结合,已使当代金融业呈现出崭新业态。坚持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全球化和综合化为两翼,持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消费金融、财富金融、供应链金融、县域金融等“八大金融”,正是中国银行对新时代做出的敏捷回应,百年中行将借此进入转型发展、再创伟业的新阶段。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现象上演,地区保护主义兴起,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使中国百年现代性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时刻,百年中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融通世界、造福社会为使命担当,胸怀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宏大愿景,牢固树立并践行卓越服务、稳健创造、开放包容、协同共赢价值观,把文化融入发展,树立起中行人特有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也更需要我们像以张嘉璈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银行家那样,厚植家国情怀,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和担当,推动乃至引领中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将是我们的战斗力、凝聚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也将为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是为序。

2021年9月

导语

商业道德正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高度!

中国第一代银行家、大时代里的英雄与贤哲。

张嘉璈筚路蓝缕开启现代性转型之路。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赵柏田最新长篇人物传记,一部现代中国版的“食货志”。

著名作家李敬泽、历史学家马勇、金融史家吴景平隆重推荐。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世

一、 末世之家

……

张嘉璈出生这一年,对大清帝国来说,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太后归政于皇帝,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载湉开始亲政。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大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太后手里。也是这一年,日本首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日本开始进入现代国家的行列。十八年后,作为现代化的最早一批倾心追慕者,本书主人公将赴日本留学,由此迈入银行货币和政治经济的大门。

八岁起,张嘉璈跟随仲兄嘉森进入家塾,和四伯父家的一帮堂兄弟们一起,跟着本县杨行乡名儒陈伯庸先生读“四书五经”,接受最初的中国文化典籍教育。嘉森字君劢,又字士林(取“嘉”首部,“森”下部),号立斋,长嘉璈三岁,生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是日后中国立宪运动最著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致力于文化复兴的“新儒家”代表。据说嘉森自小聪慧异常,在家塾的一帮学子中被公认为善于读书,领悟力惊人。他提出的问题,先生也一时回答不了,故此在一帮小伙伴中有“小军师”之称。嘉森常去罗店镇玩耍,有人问他对镇上某某家的印象,他茫然答不上来,唯独对某家有某部好书,却牢记不忘,可见从小就是读书种子。

嘉璈开蒙稍晚,记忆力和领悟力都不如其兄,有时对古文不解其意,常常过耳即忘,但他知耻而后能改,在先生眼里亦算可造之才。日后,张君劢在所撰《权弟七十晋一寿序》中,谓:“权弟早岁读书,尝责以记诵或忘。一责之后,鲜有再犯。颜子之不贰过,庶几近之。”

张家两个少年在南方的县城里读着“子曰诗云”的时候,世界已经行进到了19世纪最后几个年头,清帝国也在阵痛中开始急剧变化。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开筑胶济铁路,随后,俄人强租旅顺、大连湾。康有为等倡导的百日维新挟新气象开局,不旋踵间,斧影刀声,太后再度垂帘听政。新政虽没随着六君子被杀踏入泥淖,却又有义和团起,朝廷宣战各国,围攻使馆区,后有八国入侵,帝后西狩。而湖广、两江的大员们,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保护外人条约,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角逐也彻底撕破了脸。急管繁弦中,这几年里还有盛宣怀领导的铁路总公司与外资银行订立借款合同、电报公司添设德律风(电话)、第一家商办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晚清状元张謇从翰林院致仕创办南通大生纱厂等事发生。新生与腐朽、希望与绝望,一并交织在世纪末的那一抹残照里。

张嘉璈11岁那年,仲兄嘉森奉母命考入江南制造局附设的上海广方言馆。他“心窃慕焉”,只是苦于年岁太小,只能继续留在嘉定老家。当时有位北京同文馆毕业的吴宗濂先生,在城内设帐教授法文,他便拜了吴先生为师。吴师依嘉定方音,以法文字母拼成他的姓名为Changkia-ngan,此名他终生使用。

少年的张嘉璈,基本上是二哥嘉森的翻版,好学敏思的嘉森是他不知不觉模仿的对象。三年后的1902年,他14岁,投考上海广方言馆,终获录取,与嘉森成了同学,这是他接受新式教育之始。

附设于江南制造局的上海广方言馆,乃19世纪后半叶中国向现代转型之初洋务运动这棵树上所结一枚小果。这所新式学堂,由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采纳冯桂芬的建议,于同治二年(1863年)奏请设立,旨在培养专门语言人才,招收对象全是14岁以下的儿童。冯桂芬为之订立章程细则,聘傅兰雅、林乐知、金楷理为西文教习,又聘徐雪村、华若汀诸人为华文教习。王韬《瀛壖杂志》曾这样记述学堂景况:“延西士之学问充实者为之教习,而教以西国之文字语言,兼课以算学……三阅月一行考核,拔其优者充博士弟子员,或在通商衙门司理翻译,承办洋务。”

当时风气未开,科举仍被视作读书正途,入读广方言馆虽有每月一两银的津贴,但经济稍好的家庭很少愿将子弟送入馆中,入馆学习的大多是寒门子弟。张氏兄弟进这所一般人不太愿意去的学馆读书,家庭的拮据是直接原因。

广方言馆每周上课7天,4天读英文,3天读国文。4天英文课还穿插数学、物理、化学、外国历史等课程。3天的国文课,主要是先生指导着看三通考,弄点掌故,作作时文。和当时的私塾教学一样,学馆的教学方式也很陈旧,每门课都是要求学生把课文死记硬背下来。

所谓“三通”,是指记述中国典章制度的三本经典之作,唐代杜佑的《通典》、北宋马端临的《通考》、南宋郑樵的《通志》。这些典籍或许启发了少年张君劢对中国政治制度最早的兴趣,但那些佶屈聱牙的古文,对年幼一些的张嘉璈实在是种折磨。

毕竟,广方言馆是一所迥异于传统私塾的洋学堂,教员中不乏学问广博的大师级人物,比如担任汉文教习的学者袁观澜。

袁观澜是早期江苏省教育会的领袖人物之一,辛亥之前一直是江浙新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时人有言,“谈教育者必推江苏,而言江苏教育者必争识先生袁观澜”。袁观澜是宝山城厢人,毕生研习宋儒性理之学,兼治汉儒通经致用之学,旁及天文地理博物之学,到广方言馆任教职时,刚中举人不久,已俨然江南名儒。张嘉璈从学两年,受其熏陶,对其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的儒家精神终身服膺,曾说:“对于孔孟之道,有所领会,实出袁师指导。”

再如教张氏兄弟策论的沈恩孚(信卿),是个精研《说文》的训诂学大师,对中国文字和边疆地理有极深造诣,天分极高,据说4岁能文,6岁代母授课,15岁补博士弟子员,未出名前在当地就已是个神童般的人物。可以想象,这样的旧学深沉之士,又或多或少接受过一些新式思想,对好学的张氏兄弟有着多么巨大的吸引力。再兼以术业有专攻的西文教习授课,使张氏兄弟很早就明白,“世界上除了做八股及我国固有的国粹之外,还有若干学问”。

到了晚年,张嘉璈对袁、沈二师依然充满感恩,在接受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孙中山史料研究室访问时,他回忆说:“十三岁时,我就到上海广方言馆,跟着我的家乡宝山名师袁希涛先生学。他对国学十分有研究,用浅显的话给我们解释。那时,我们对于性理之学感悟良多,对后来的待人处世助益很大……嘉定县的旧学名师沈恩孚先生讲五经,也是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由于袁沈两位先生的教导,我对中国性理之学的研究,得益匪浅。”

张氏兄弟入读上海广方言馆时,张家已家道中落。据猜测,大概是张父投资失败,或者是受了商业诈骗,以致元气大伤,兄弟俩的学业生活因此变得格外辛苦。据张嘉璈自述,那两年里他从未支用家中分文,食宿都用馆中供应,零用则靠他二哥每月3两的膏火银一起分用。兄弟俩终日伏案苦读,孜孜不倦,即使到了假期,为了省下路费,兄弟俩也都留馆自修。唯一的放松节目,就是散步时到制造局大门口,看路人往来,略纾终日伏案积劳,偶尔买一包花生米换换口味,已属十分稀罕的享受。

在张家子女的回忆中,他们的母亲刘氏是一位贤淑又能持家的女子,虽读书不多,却喜读报章,明晓时事。刘氏对子女们期望甚殷,总希望他们挣得功名,出人头地。她经常训诫子女们的一句话是,“务须为家门争气,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就在张嘉璈入读上海广方言馆的第二年,清廷颁布了新的学堂章程,规定学生于县学堂毕业者,凭平时过堂成绩,即可给予廪、增、附生功名。1904年初,张嘉璈转学入宝山县学堂,功名的吸引自是转学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服膺的两位先生袁希涛和沈恩孚,也都转到了县学堂执教,他极愿追随。

在这之前,仲兄嘉森已从上海广方言馆毕业,参加宝山县县试,取得了秀才这一最低级的科名,辗转几所学校后,已应聘赴湖南常德府中学任英文教员。在家人急切的属望下,张嘉璈也步其后尘,卒业宝山县学堂后,经学政考试策论,入学为秀才,于科举制度被取消前,成了这个国家最后一批有功名的人。兄弟俩交流学业消息时,嘉森经常说到一个叫刘镜人(士熙)的表兄,京师译学馆前身为京师同文馆,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毕业后,已正式出任驻俄外交官(后任中国驻俄公使)。张嘉璈暗暗下决心,也要去北京,考取译学馆。

1905年初,张嘉璈初到北京,方知报考京师译学馆有个条件,考者须有举人、进士功名,不得已,改而投考隶属商部的北京高等工业学堂,终获录取。此时,二哥嘉森日日浸淫于《日知录》的作者顾炎武和同时代的王夫之、黄宗羲的道德文章,其往返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一生,也正徐徐展开。兄弟俩的学术和志业,此处是一个重要的分叉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3: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