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899年仲夏,斯文·赫定开启了他的第四次亚洲探险,这次旅程的目的地是神秘的东方圣城—拉萨。本书为作者对此次探险的全程记录,详细记载了他走过的6000多英里路程,让世人能够有机会一睹这次中外瞩目、影响深刻的探险之旅。探险从斯德哥尔摩开启,一路向东,经转奥什,翻越群山,抵达喀什,并试图从新疆境内进入西藏。在缺少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斯文·赫定同他的旅队一起在中国西域的广阔土地上缓慢前行,搭乘简陋的船只在塔里木河漂流前行,挑战“死亡之地”塔克拉玛干的沙海和酷寒,误打误撞进入罗布泊,学习当地歌谣……花了一年时间后,终于踏上了藏北的土地。 但是,藏北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进入拉萨的尝试也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楼兰出现在他们面前,为这支备受打击的旅队带来了巨大惊喜,也为新疆现代考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他们未能抵达拉萨,但发现楼兰古城、重新界定罗布泊的位置等成果让这次亚洲之旅成为传奇。 作者简介 斯文·赫定,著名探险家。1865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6岁开始闯荡波斯、伊拉克、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1890年到1935年间,先后五进五出中国,数次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三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下“死亡之海”罗布泊,翻越世界屋脊,深入雪域高原;首次发现楼兰古城、克拉墩遗址;勘定恒河源头,探查古丝绸之路等。主要作品有《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穿越亚洲》、《丝绸之路》等。1952年逝世。 目录 上卷 第一编 从斯德哥尔摩到喀什 01 从斯德哥尔摩到奥什 02 翻越群山前往喀什 03 从喀什到叶尔羌河 第二编 沿孤独的塔里木河漂流:乘船穿越沙漠之旅 04 在拉吉里克造船 05 塔里木河上游的生活 06 魔法深林 07 芦苇湖与爬山 08 蜿蜒的河道、树林和麻扎 09 孤独的塔里木河 10 冬天来临的迹象 11 沿玉马拉克达里雅河穿越沙漠 12 对抗浮冰 13 困在冰里 14 冬季大本营 15 沙漠里的相会—博南先生 第三编 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永久晦暗之地 16 穿过巴依尔 17 在沙漠的腹地 18 霜度50度中骑行200英里 19 在干涸的河床之间 20 土拉萨尔干乌依—布里亚特哥萨克 第四编 罗布泊及其姐妹湖泊:沙漠中的芦苇荡 21 库鲁克塔格与库鲁克河 22 野骆驼 23 古罗布泊 24 泛舟喀拉库顺湖上 25 暴风雨中勘测塔里木河下游湖泊 26 夜间在塔里木河上顺流而下 27 罗布人的诗歌 第五编 在藏北:高海拔的群山、湖泊和泥沼 28 翻越阿斯腾塔格山脉 29 出发去西藏 30 翻越祁曼塔格、阿拉塔格和卡尔塔阿拉南山 31 翻越阿尔卡塔格 32 在西藏的高原上 33 盐湖上的历险 34 西藏的湖区 35 阿富汗人阿尔达特的最后时光 36 回程中奋力翻越西藏边界群山 37 回到铁木里克大本营 下卷 第六编 跨越戈壁沙漠:山地峡谷和无水的沙漠 01 阿雅克库木库勒之旅 02 翻过藏北各山口 03 安南坝河之旅 04 在萨尔塘蒙古人之中 05 在未知土地上寻找水源 第七编 楼兰古城:消失的国度 06 古罗布泊遗址 07 楼兰 第八编 调查罗布荒漠:游移的湖泊 08 调查罗布荒漠 09 游移的湖泊 10 为进藏做准备 11 伊斯拉木·巴依的离去 第九编 从北向南穿越西藏:在云间旅行 12 翻越群山去库木库勒湖 13 从库木库勒湖到阿尔卡塔格山 14 在暴风雪中翻越阿尔卡塔格山 15 首次接触藏人 16 泥沼与高耸入云的山口 第十编 向拉萨冲刺:神圣经文所在的禁地 17 出发去拉萨 18 夜袭 19 大雨中守夜 20 第一次遇到牧民 21 牦牛旅队 22 囚徒们 23 受到噶本的盘问 24 被护送遣返 25 回到大本营 第十一编 穿过西藏到拉达克:一串高原湖泊 26 再次向南进发 27 卡尔佩特之死及葬礼 28 来自拉萨的特使 29 那宗错 30 因暴风雨而停留在恰规错 31 雅都次仁:一次支线旅行 32 苦路 33 错贡波(蓝湖) 34 从班公错到列城 第十二编 前往印度、喀什,回家 35 访问印度 36 途经赫密寺返回故乡 后序 序言 在通过本书将我最新一 次中亚之旅的成果提供给英 语世界之前,我首先要感谢 所有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过我 顺利完成旅程的人。首先, 我要对瑞典和挪威国王奥斯 卡陛下(King Oscar)致以 最真诚、最热烈的感谢。他 在我的事业之初给予了慷慨 帮助和启发,他宝贵的协助 和可观的资金支持对我事业 的成功不可或缺。在我致力 于对亚洲中部地区鲜为人知 的地域进行探险的多年时间 里,国王陛下一直热切关怀 我的动向,并鼓励我继续努 力,同时对我的每一次新成 功给予褒奖,使我受宠若惊 。因此,我要对他致以最深 切、最由衷的感谢。 我还要深深感谢俄国沙 皇陛下给予的巨大帮助。他 的哥萨克给我提供的服务是 用钱买不来的。在我的旅程 之中,一点也看不出来瑞典 人和俄国人在历史上的种种 敌对甚至是刀兵相见的关系 。我有幸获得沙皇伟大军队 中的这四位哥萨克富有奉献 精神的热诚服务,这在过去 的三年里是十分难得的。与 此同时我还要对俄国战争部 长库洛帕特金将军 (General Kuropatkin)致 以最诚挚的感谢,谢谢他给 我的宝贵协助。由于奥斯卡 国王最初提供给我的慷慨资 助,尽管整个旅程十分漫长 ,但我在资金方面没有遇到 任何困难。我无需向我的同 胞之外的人求助,而我同胞 之中最为慷慨的当属圣彼得 堡的伊曼努尔·诺贝尔 (Emanuel Nobel)先生。 本书的瑞典版献给了我 最最尊敬的双亲,作为过去 他们对我所做的一切的爱的 小小回报。在快乐的灵感激 发下,我询问了印度副王寇 松勋爵阁下(Lord Curzon )是否可以将本书英文版献 给他,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我要向勋爵阁下及夫人就 他们在加尔各答和巴拉克普 尔(Banackpur)的好客表 示感谢。是勋爵使我在印度 的旅程如此愉快,事实上, 我永生难忘。为了表示我对 这位能干且成功的总督的敬 意,我将本书献给他,以表 达我对这位饱学的地理学家 的钦佩,同时也向这位当下 世界上对亚洲地理和政治最 了解的人物致敬。我恭喜大 英帝国将印度副王这一职位 授予它最尊贵、最卓越的子 民。我更恭喜大英帝国能有 寇松勋爵这样值得信任的人 来统治这片广大的领土,和 这片领土比起来,即使是欧 洲的大国也不过是巨人身边 的侏儒而已。 我还要感谢皇家地理学 会一直以来对我的热情接待 、给予我的独一无二且十分 有价值的荣誉,以及我有幸 结识的学会成员的好客、善 良、乐于助人,特别是尊敬 的学会会长克莱门茨·R.马 克海姆爵士(Sit。 Clements R.Markham)以 及秘书J.斯科特·凯尔蒂博 士(J.Scott Keltie)。我也 同样得到了来自皇家苏格兰 地理学会及其成员的帮助和 鼓励,在此致以同样衷心的 感谢。 本书不过是对我最近一 次亚洲之行的日记的整理, 再加上对我走过的总共 6000多英里路程所经过的 地区的描述。如果本书的叙 述有些沉闷、缺乏变化,那 么这就是对我经过的地方的 真实写照。在亚洲旅行不是 轻松愉快的远足。和移动缓 慢的旅队一起穿过无际的沙 漠、无人涉足的群山,这不 可避免地显得单调。然而, 我试图努力描述这种生活方 式,给大家一个在这种凄凉 孤寂的荒野中如何度过每一 天的基本印象。希望我的努 力能够多多少少对人类的知 识有所推进。 本书只零星提到了一点 这次旅程的科学成果,对这 些成果的全面细致的描述要 留到另一本书里。这另一本 书要献给那些对亚洲中部地 区地理感兴趣的读者,估计 要再写三年左右,同时还会 附上大量地图。我很乐于回 答任何关于《科学成果》的 问题,并会登记读者预约, 因为写这么一本书不可避免 地要有很高的成本,所以, 它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有多 少人要预约订阅。 我不想装作自己是个历 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因此, 关于我有幸在古罗布泊发现 的遗迹,我引述了在这一方 面很有研究的两位学者的意 见。我间接提到了威斯巴登 的希姆莱教授(Himly)以 及印度政府驻喀什代表麦卡 特尼先生(Macartney)。 不幸的是,M.A.斯坦因博士 (M.A.Stein)的著作《沙 埋和田废墟记》(Sand- buried Ruinsof Khotan)出 版时间晚了点,我没能在文 中提及。但不应忽视这本著 作,它的文笔和它的内容一 样优秀。事实上,很难想象 能有哪次调查比这本书对中 亚的历史问题和考古问题有 更清晰全面的洞见。这一注 定成为经典的作品如何赞誉 都不为过。如果下面我关于 这本著作的无数美妙话题中 的一两个多说了几句,那不 过是因为我太欣赏它了。 首先我要感谢斯坦因博 士认可我为丹丹乌里克 (Dandan Uiliq,尽管我得 承认我不知道那个遗迹叫这 个名字)和喀拉墩(Kara- dung)的发现人,感谢他 的忠诚精神。关于克里雅河 (Keriya-daria)向东偏离 的问题,我提及了我的一篇 文章:Petermannn's Mitteilungen, Ergainzungsheft,No.131 ,p.37(1900)。其中提到 了大量关于塔里木盆地河道 变化的证据。如果斯坦因博 士和我一样有机会研究这些 河道及它们迅速的改道过程 ,他事实上会毫不吃惊地发 现克里雅河已经 导语 这是一部关于探险家的真实日常之作,完整展现1899~1901斯文·赫定探险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三年。 全书用类似日记的形式重现在凄凉孤寂的荒野中度过的每一天,记录沿途三年间6000多英里路程的波澜壮阔。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沉睡的楼兰古城,考察古罗布泊风貌,再次踏足西藏高原,向着神圣的拉萨一路前行。 后记 四年了吧,如果我没记 错的话,《穿越亚洲腹地》 (CentralAsia and Tibet) 这本由斯文·赫定(Sven Hedin)原著、林晓云先生 翻译的中文长篇巨作,近日 终于由签约出版社决定付梓 印刷了。当我第一时间接到 晓云来自北美的信息时,我 的第一反应除了感到无比的 欣慰,思绪更多的是游荡在 这几年关于他翻译这本书的 漫长回忆中。 2014年底至2015年初, 那时我正在探究斯文·赫定 由西向东穿越可可西里,以 及从北到南穿越阿尔金和羌 塘的路线。突然有一天,我 接到了晓云从北美发来的信 息,那应该算是我与晓云的 第一次横跨太平洋交流,因 为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 2016年秋天,我们终于 在北京三里屯的一个火锅馆 见了面。晓云头戴一顶褐色 “TheNorthFace”遮阳帽,穿 一件浅灰色T恤和一条深色 户外运动短裤,脚上穿一双 咖啡色户外皮凉鞋;他个子 很高,有一米八左右;脸色 红润,充满微笑;手臂和双 腿长满汗毛;说话温文尔雅 ,音调和缓,待人随和。如 果事先不约,你很容易把他 当成一个日本人,总之,他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欧 美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当时 还有摄影师、作家白继开先 生一起。直到那个时候,我 才知道晓云正在翻译斯文· 赫定的《穿越亚洲腹地》。 2018年夏末,当我行走 帕米尔高原和瓦罕走廊回国 后,我们相约在北京昌平郊 外的魏家庄园再一次聚会。 记得那一次,晓云带来了斯 文-赫定《穿越亚洲腹地》 的英文版原著,并把它赠送 给了白继开先生,那个时候 ,晓云的翻译工作已经全部 完成,正在等待出版社印刷 发行。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 年多时间。 自从已故杨镰教授负责 主编整理“西域探险考察大 系”以来,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年7月第一次发行“瑞典 东方学译丛”开始,一直到 2010年4月和2013年10月的 “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斯文 ·赫定的探险游记和科学考 察报告,陆陆续续被介绍到 了国内。最为国内读者所熟 知的是《我的探险生涯》( My life as an explorer,孙 仲宽译,2010年4月第一版 )和《穿过亚洲》 (Through Asia,赵书玄、 张鸣、王蓓译,2013年10 月第一版),其中还包括中 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的 《我的探险生涯》(李婉容 译)和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版的《亚洲腹地旅 行记》(周山译)两个版本 。 纵观斯文·赫定在中国的 探险考察,我曾做出一个纯 粹个人的总结,斯文·赫定 长达八年的中国探险经历( 1893年至1896年第一次, 1899年至1901年第二次, 1907年至1908年第三次。 其中1926年与1933年的两 次带领团队进行的科学考察 不算),三个地域板块构成 了他一个人的西域探险的辉 煌长卷。首先是帕米尔高原 的探险勘测,攀登慕士塔格 峰及冰川测量,其次是塔里 木河流域的沙漠历险,以及 在罗布泊发现古楼兰,包括 在安南坝与柴达木的奇遇, 最后则是他一个人气势磅礴 地穿越阿尔金、可可西里和 羌塘无人区,前往喜马拉雅 的考察。 在国内,大家熟知的是 斯文·赫定对帕米尔高原及 慕士塔格的勘测,以及他的 沙漠历险和发现楼兰古城, 但对于斯文·赫定在喜马拉 雅的考察和对冈底斯山脉的 勘察历险相对要陌生很多。 然而,纵观斯文·赫定完整 的个人探险经历,1907年 他从列城进入西藏的那一次 ,毫无疑问,应该算是他探 险生涯浓墨重彩的结篇。 在今天的西藏南部,喜 马拉雅山脉最北端向东延伸 的一段界限不明的山区,斯 文·赫定勘测取名“外喜马拉 雅山(Trans-Himalayas)” 。它西南邻冈底斯山、北接 阿陵山、东南接念青唐古拉 山等山脉,南边为布拉马普 特拉河。1906年,斯文·赫 定发现此地,并成为历史记 载中最早见及该山的欧洲人 。正如当年英印总督寇松( Curzon)所言,“在这项伟 大的发现之外,他(斯文· 赫定)还从山脉地质学的角 度确定这座雄伟的山系确实 存在,以我之见,他所取的 ‘外喜马拉雅山脉’这个名称 恰如其分。多少年来一直有 人猜测有这么一整座山脊, 利特戴尔及当地的测量员也 曾穿越这座山脊的两个边沿 。但是只有赫定博士亲自到 当地探险,并将这座绵长而 庞大的山脉完整地绘制成地 图……这极大地填补了人类 知识的空白,从而使我们明 白地球上确实存在这样极为 广袤的高山群。” 如今,晓云历时两年时 间,翻译完成的这本《穿越 亚洲腹地》恰恰弥补了国内 现存多个中译本对于斯文· 赫定在西藏南部冈底斯山脉 和外喜马拉雅山脉这一阶段 所作科学考察和探险历程的 空白。 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报告 文学作品,也不是一本简单 的探险游记;它既不是一本 纯粹的地理科学考察分析报 告,也不是一本惊险灵异类 传奇小说。它介乎它们之间 ,用诗一般的语言,把那些 专业的科学考察分析有声有 色地融入其生动有趣的历险 故事中,令人手不释卷。 另外,前面我有提及国 内流行的诸多关于斯文·赫 定的中译本,我个人认为绝 大多数都不太尽人意。问题 主要出在多数译本的译者没 有实际的探险 精彩页 01 从斯德哥尔摩到奥什 那是1899年的仲夏。当我第四次离开斯德哥尔摩前往亚洲腹地时,恰逢我们北方夏季里最美丽的时光——丁香花盛开,树叶繁密。为了庆祝那一天,港口里的船只都装饰了旗帜和彩带,它们在清凉的波罗的海微风中欢快地飘舞着。 除了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外,没有别人到码头上来为我送行。“乌里雅堡”号(Uleaborg)徐徐驶出港口,载着我开始了漫长的探险之旅的第一阶段。无论我在随后的三年内遭受了多少挫折、经受了多少磨难,它们都没有第一天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在后面的旅途中,我面对过各种意外情况,需要很大的决心,但那一天我需要更大的决心才能强迫自己离开那从孩提时代就一直为之牵挂的地方。不过,分离的愁苦一旦过去,就有一个惊喜在等着我。我在船上的旅客中发现我的老朋友和老师,布洛格(Brogger)教授。有他的陪伴,我的心情大大好转,原本很自然地感到的那种低落情绪顷刻间就云消雾散。 与前一次旅行相比,这次我的设备真称得上是鸟枪换炮了。我的全部行李加起来总重量不少于22cwt,装了二十多个箱子,其中多数是专为在马背上运输而特制的。附注中有一份我携带的仪器清单,以及我的设备中一些较为重要的物件的简介。 携带这么多行李乘客车穿过俄罗斯、高加索、外里海地区和中亚地区的3200英里行程,运费当是不菲。但其实我一分钱也没花。沙皇陛下对我的旅行非常感兴趣,他不但送给我一张能搭乘整个俄国铁路系统并运送行李的免费通票,而且还下令我的行李进入和离开俄国时免征关税。这使我的旅行开支大大减少,而且大大提高了我的舒适度和地位。 6月26日至30日,我在圣彼得堡逗留,受到瑞典驻俄国宫廷代表雷乌特舍尔德先生(Reuterskio1d)的款待和不倦的帮助。因此,一周后获悉他突然意外死亡的噩耗时,我委实感到十分悲痛。在这里我还要对接替他的瑞典公使奥古斯特·于尔登斯托尔佩伯爵(Count August Gyldenstolpe)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为我提供了热情的帮助,还耐心地在圣彼得堡留心我的事情并为之进行争取,无论是在这次旅行的开始阶段还是在其后的三年中都是如此。我的朋友伊曼努尔·诺贝尔先生也向我提供了慷慨的协助,而且他还极为好心地做出安排,使我能够在伏尔加一卡玛银行(Volga-Kama Bank)位于塔什干(Tashkend)的支行提取我所需要的任何金额。 在圣彼得堡时与我的长期赞助者兼老朋友阿道夫·诺登舍尔德男爵(Baron Adolf Nordenski61d)的每日交流大大增加了我在那里逗留的乐趣。他那时恰好在访问俄国首都。我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最后一次见到他!他也是我不在国内的那一段时间里辞世的,使所有那些爱戴他和钦佩他的人都感到极度悲伤。那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损失,对科学事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这里我就不详细述说穿过俄国的旅行了。关于那个国家,我本人和其他人都已经有过很多描述。还是让我尽快转到我的新体验和新地理发现吧。我在斯德哥尔摩的最后几个月都花在高强度的艰苦工作上,因此,能够在火车上那舒适的车厢里休息休息,伸直身体,免受改稿子、接电话、发电报、读报纸,以及文明社会生活对一个人的时间和思维所提出的上千种要求的打扰,这真是件赏心乐事。我看着一个又一个茅草房组成的村庄从窗外闪过,一个又一个铜绿色葱头形的教堂屋顶从地平线上冒出来,从眼前闪过,然后又从视线中消失,同时我的头脑又可以随心所欲地梦想和编织着未来的计划,这真是太美妙了。与此同时,机车活塞的每一次跳动都使我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我们的前后左右,俄罗斯草原一望无际,这是一大片略微起伏甚至几乎完全平坦的绿色——所有色调一应俱全。稻草已收割,大地上点缀着无数排草垛。茂盛的玉米地与刚割过的草地互相交错。帝国东部蔓延的饥荒在这里找不到任何迹象。我的路线经过莫斯科、沃罗涅日(Voronezh)和罗斯托夫(Rostoff),跨过壮丽的顿河,直到弗拉季高加索(Vladikavkaz)——这和1885年我第一次前往南方旅行时所走的路线相同。但是这一次我在弗拉季高加索以北的别斯兰(Beslan)转向东方,前往里海,沿着那巨大山脉的北麓山脚下行进。这如同一堵墙一般的大山在南边高耸入云,山坡上露出一条条白色的雪地,峰顶上则围绕着奇形怪状的云彩。大地慢慢地向里海倾斜,铁路也渐渐远离了群山。我们离开别斯兰时是七点(7月3日)刚过,但由于纬度更偏南,太阳已经落下了。须臾间天空便染成深紫色,片刻丁夫又变得漆黑一片。我的思绪又飞回家乡那明亮快乐的夏夜。我注定要有许多个月不能享受那种夜晚了。当我们驶向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海时,黑暗的夜幕不时被正在高加索山脉顶上跃动的夏日闪电照亮,仿佛那群山的怀抱中藏有火山似的。孤独的小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有时可以长达18英里。只有偶尔传来的蛐蛐叫声打破草原的寂静。白天温度升高到80华氏度,这是一个明显的标准,说明我们正在接近更靠南的气候带。但到目前为止,夜晚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