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鲁迅学史(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梦阳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狂人日记》第一篇评论为鲁迅学的发轫点,紧密结合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背景,对1919—2019百年来的鲁迅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述,在关于鲁迅研究的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世纪以来对鲁迅阅读、传播和研究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阶层对鲁迅著作、思想、人格、精神等的阐释历程,也由鲁迅学这一重要的面向,映射出百年来中国学术文化乃至精神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作者简介 张梦阳,1945年3月生于甘肃天水,祖籍山东临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鉴湖学者”特聘讲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主持编纂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五卷),获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学术著作《中国鲁迅学通史》,获国家图书奖;长篇文学传记《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合作翻译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Arthur H. Smith,1845—1932)《中国人气质》;另有论著《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长篇论文《论阿Q精神反思的意义》等,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迄今共出版专著、文集十余种,在核心报刊上发表论文、散文、随笔百余篇。其作品已被翻译成日语、韩语、英语、阿拉伯语等在海外出版。 目录 序言 导论 一、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百年中国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鲁迅研究的科学形态——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 三、鲁迅学——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四、鲁迅学史——鲁迅学缘起、发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转换、变迁的历史 上编(1919—1949) 第一章 中国精神文化界的惊雷——鲁迅出世(1919—1925) 一、鲁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二、《狂人日记》——鲁迅声呐喊的精神震撼 三、鲁迅杂文初的精神反弹 四、《阿Q正传》问世时的精神效应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对《呐喊》的评论 六、鲁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七、小结 第二章 鲁迅权威地位确立后在精神文化界的反响(1925—1927) 一、鲁迅权威地位与世界声誉的确立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鸣 三、鲁迅杂文不同的精神回应 四、狂飙社尼采精神与鲁迅精神的碰撞 五、对鲁迅文体的初步总结 六、两本鲁迅研究论集的出版 七、茅盾的《鲁迅论》——鲁迅映象的第二次总结 八、小结 第三章 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瞿秋白的总结(1928—1933) 一、创造社对鲁迅的讨伐及其精神教训 二、钱杏邨的鲁迅论及其精神症结 三、冯雪峰的鲁迅观及其精神依据 四、林语堂鲁迅观的精神视角 五、鲁迅平民精神与梁实秋的贵族化精神的冲撞 六、李何林编的两本集子与奇人邢桐华 七、对鲁迅作品的学术分析 八、文学史论著和国外汉学著作中的鲁迅论 九、瞿秋白的精神总结 十、小结 第四章 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勃兴(1933—1936) 一、对瞿秋白的认同与鲁迅杂文研究的深化 二、人生—艺术精神的学理化形态——李长之的《鲁迅批判》 三、学理精神的其他表现 四、无聊的声讨与力图学理化的异议 五、文学史著作与国外汉学家的鲁迅论 六、小结 第五章 鲁迅逝世纪念中的评论与研究(1936—1937) 一、各大报刊对鲁迅逝世的初反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唁电及其他 三、郁达夫的《怀鲁迅》和纪念文章中的其他精粹 四、周作人的《关于鲁迅》及其他前期友人的评论 五、苏雪林的异议和胡适的学理精神 六、国内悼念文章中其他有学术价值者 七、国外悼念文章中有学术价值者 八、小结 第六章 三十年代末——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奠基(1937—1939) 一、由悼念转为学理研究——夏征农编的《鲁迅研究》出版 二、的《鲁迅论》及其意义 三、1938年版《鲁迅全集》问世 四、上海“孤岛”关于“鲁迅风”的论争 五、鲁座的《思想家的鲁迅》及其他有价值的论文 六、对鲁迅古典文学著述的研究 七、《鲁迅的创作方法及其他》等书籍出版 八、陈独秀的独立之见 九、小结 第七章 四十年代——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发展(1940—1949) 一、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反响 二、《鲁迅全集》的风行与《鲁迅三十年集》的出版 三、冯雪峰、胡风、周扬的鲁迅论 四、萧军编的《鲁迅研究丛刊》在延安出版 五、巴人、平心等的专著、专论及其他 六、鲁迅回忆录的丰收 七、鲁迅史实研究的开山之作——林辰的《鲁迅事迹考》 八、小结 中编(1949—1999) 第八章 冯雪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鲁迅学的贡献及其特点 一、从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考察鲁迅 二、对鲁迅的才能特质做出了更为准确的概括 三、《回忆鲁迅》 四、对《阿Q正传》《野草》的专题研究 五、小结 第九章 作为鲁迅研究家的陈涌 一、五十年代两篇论文和六十年代后续文 二、复出后的理论贡献 三、小结 第十章 李长之五十年代对鲁迅学的特殊贡献 一、《文学史家的鲁迅》 二、《鲁迅美学思想初探》 第十一章 唐弢鲁迅研究论著的学术个性 一、《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二、《论鲁迅的美学思想》 三、《鲁迅——文化新军的旗手》 四、《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五、《鲁迅杂文一解》 六、未完成的《鲁迅传》 七、小结 第十二章 王瑶鲁迅研究的文化底蕴 一、《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 二、《论鲁迅的〈野草〉》 三、《论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四、《〈故事新编〉散论》 五、小结 第十三章 林辰对鲁迅古籍整理工作研究的贡献 一、《关于〈古小说钩沉〉的辑录年代》《〈古小说钩沉〉所收各书及其作者考略》 二、《鲁迅计划中〈古小说钩沉〉的原貌》《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的成就及其特色》 三、小结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训和号召“读点鲁迅” 一、“文化大革命”对鲁迅的扭曲 二、号召“读点鲁迅”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中务实派的成就与李何林的贡献 一、《鲁迅年谱》的编写与《鲁迅全集》的注释 二、鲁迅研究务实派的代表李何林 第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鲁迅研究界的思想禁锢 一、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研究热的兴起 二、鲁迅思想发展道路模式的禁锢 三、引出的教训 第十七章 鲁迅学界 序言 序言 林非 像鲁迅这样蕴含着异常 深刻的思想并且还时刻关 怀着整个民族的命运从而 对于后代的许多读者都充 满了强烈震撼力量的作家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 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 或在几千年以来的整部世 界文学史中也无疑是相当 罕见的。正因为闪烁着如 此夺目的光芒和蕴含着如 此炽热的感情所以当他刚 开始披露自己的作品时就 触动了同时代的一些敏锐 的思想者使他们迫不及待 地发表出自己具有真知灼 见的评论来。从这样筚路 蓝缕的起点逐渐地扩大开 去于是就将对于鲁迅的研 究迅速地推向了广阔与深 邃。在这前后的几十年中 间曾经出现过数不清的论 文与著作用“汗牛充栋”这样 的词来加以形容的话也是 丝毫都不算夸大的这样就 形成了一部鲁迅研究的历 史。不过长期以来这部历 史基本上还是处于零星、 分散和自足存在的状况很 少有不怕艰难与困苦的探 索者去认真地加以搜集、 梳理、分析和综合然后再 胸有成竹地描绘和展示出 这部客观上早已存在的波 澜壮阔的历史令人信服地 指出它所获得的成就与存 在的不足并且从时代的高 度指出今后攀登的方向与 步骤。值得欣慰的是十余 年来已经出现了袁良骏、 杜毅伯、王富仁和王吉鹏 等著名学者以李白《蜀道 难》中那种“百步九折萦岩 峦”的气概在鲁迅研究学术 史这个领域之内做出了不 少具有开拓性的建树。梦 阳先生正是在他们的基础 之上又进一步写成了《中 国鲁迅学通史》这部体制 更为浩繁、内容更为丰富 的论著。他开宗明义地标 出鲁迅学是二十世纪一种 杰出的精神文化现象,表 示要从科学的学理精神出 发,进行宏观的描述、微 观的透视与理性的反思。 正因为梦阳先生的这部著 作很好地贯彻了自己的这 些主张与设想,所以就清 晰地显示出了高屋建瓴的 气势和鞭辟入里的风采。 《中国鲁迅学通史》 2003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之后,获得巨大成功 ,一举获得第六届国家图 书奖,收入《中国文库》 ;印刷上万套,很快销售 一空,国内外从事鲁迅研 究的学者几乎人手必备一 套,研究生把这套书当作 进入鲁迅研究之门的教科 书。 到中国鲁迅学持续近百 年时,《中国鲁迅学通史 》责任编辑卢家明先生又 与梦阳先生不谋而合,计 划写《中国鲁迅学史》。 这项工作,虽然有些浅薄 之人很看不起,认为是什 么“第二等的工作”,其实是 非常艰难的。要全面、系 统地掌握资料,梳理历史 发展轨迹,从中看出成绩 ,也需诊断病症,指出正 确的A-向与A--法,有 如中医的号脉”,需具有第 一流的眼光与耐心。事实 也证明,鲁迅研究发展到 今天,不认真清理学术史 ,几乎无法前进。很多素 养很好的学者,由于忽视 学术史,对于一些前人早 就说过的观念,还在那里 当作自己的新发现而大谈 特谈,结果只能成为笑谈 。所以,梦阳先生虽然本 富有创作与理论才情,他 刚捧出的汲取长篇小说手 法写作的传记文学《鲁迅 全传·苦魂三部曲》和叙事 抒情长诗《谒无名思想家 墓》就是明证,还有他准 备开始创作酝酿已久的真 正的长篇小说《清江梦忆 》,——但为了学术的整 体发展,以无私忘我、一 心为公的精神,咬紧牙关 、硬着头皮去做这件“费力 不讨好”的艰苦工作。经过 几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这 部近七十余万字的又一巨 著,比《中国鲁迅学通史 》更有提高,而且1999年 到新世纪的今天完全是新 写。此书以丰厚的史实为 基础,从理论上概括了百 年来中国鲁迅学的发展历 史,指出了其中的症结, 展望了未来的前景。在浩 如烟海的史料中做出这样 的梳理,该花费怎样的精 力,需要具备何等的功力 ?这是不言而明的。而且 作者已年过七旬,却承受 着青壮年人也难以负载的 超常重担,该是多么辛苦 !我们鲁迅研究学主也: 对象的基础工程,当然就 不可能具有这样长、这样 深的学术史。 …… 为什么要进行鲁迅研究 ,其终极的目的又究竟何 在呢?巴人在1938年10月 发表《超越鲁迅——为鲁 迅逝世二周年纪念而作》 ,曾这样表示:学习与研 究鲁迅的目的正是要超越 鲁迅,“总有一日,以我们 自己的力量,继之以我们 的子孙的力量,而超越鲁 迅”“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鲁 迅应该记住的话”。巴人的 这些话语是说得很发人深 省和令人振奋的。鲁迅作 为一个思想如此深刻而又 时刻关爱着整个民族的作 家,确实是很难超越的。 然而在人类的文明史向前 发展的滚滚长河中,总是 在开辟着永远不会终结的 新颖的前程,后人一定会 在种种有关的侧面,广泛 地存在着超越前人的可能 。我们确实都应该以极大 的努力去提高自己民族的 精神境界,而千万不要沉 溺在平庸、琐屑和无聊的 氛围里面;千万不要只满 足于去做一些玩弄和炫耀 知识的碎片,却对自己民 族的命运漠不关心的“辁才 小慧”之徒;千万不要兴高 采烈地去诋毁和谩骂鲁迅 这样巨大的精神文化现象 ;千万不要重复像屈原在 《卜居》中所说的“蝉翼为 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那样的状况。 我们应该不断地向着深刻 的思想挺进,向着关怀整 导语 此书以丰厚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百年来鲁迅研究中的种种著作与思潮的剖析和佐证,对其认知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和学术的范型等诸多的问题,都做出了精辟的剖析与确当的评价,同时对决定着鲁迅研究进程的深刻的历史原因,也进行了颇能启人深思的阐述,于是就让我们在面对着这部汪洋浩瀚的鲁迅研究历史时,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发展的轨迹、突出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它前进的方向。 后记 后记 这部《中国鲁迅学史》 是在《中国鲁迅学通史》 责任编辑卢家明先生督导 下构想、写作的。 为写2000—2019年的下 编,我根据自己所知,约 请一些鲁迅学人发来了自 述。大家都很支持这件事 ,如约发来了。倘若没有 大家的热情扶助,我是很 难完成这一编的。 在林非先生和他的伴侣 肖凤老师以及众多鲁迅学 学人和家明兄的大力支持 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斗, 终于完成了以上文字。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 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 明同志大力推荐,江苏凤 凰文艺出版社欣然接受出 版,经责任编辑李黎先生 精心编校,本书终于与广 大读者见面了。我衷心感 谢以上同志,但由于中国 鲁迅学已有百年历史,材 料太多,问题太繁,再努 力也难免挂一漏万、评骘 欠当,只能请方家指正鉴 谅。 精彩页 什么是鲁迅学? 鲁迅研究的科学形态是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返真”,那么,究竟什么是鲁迅学呢? 鲁迅学是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所谓学科化,就是发扬求实求真的宗旨,使鲁迅研究上升到体系化、理论化、专业化的境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鲁迅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是本体“返真”层。这一层可分为内学与外学两大体系。内学体系是对鲁迅本体的著作、思想、生平、人格的“返真”与阐释;外学体系是对鲁迅本体所处外界时代环境以及外部精神文化思潮影响的“返真”与阐释。内、外学两大体系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相互交叉、相互融通的还原与阐释中共同构成了鲁迅精神文化实体。 第二是历史反思层。这一层是在本体“返真”层基础上,把鲁迅本体置于整个人类精神文化的历史范畴内进行评估,对鲁迅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理性的评价与反思,并由此抽出一些带有人类深层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三是现实观照层。这一层是在本体“返真”、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对鲁迅在现实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负面意义进行观照和探讨。这里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第二层所说的鲁迅的“局限性”与第三层所说的鲁迅的“负面意义”。这两点都颇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令人误以为是对鲁迅的不敬。其实并非如此,作者是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意并力图鲁迅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思虑再三后才写出这两点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有其不避免的“局限性”和“负面意义”,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可能超脱在外。鲁迅可贵的地方正是始终强调自己是历史的“中间物”,始终不断地无情解剖着自己,克服着自己,从而不断前进。他也始终盼望听到切中“真症候”、“入木三分”的中肯批评,那种只知一面赞颂、不会全面分析的态度正是违背鲁迅精神、违反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低级、片面、蒙昧的精神状态,是为鲁迅所不取的。鲁迅学既是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怎么能不讲科学,不讲功过正负两面的全面分析呢? 鲁迅既然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为深刻、复杂的人,还是一个对人有深刻研究的人,那么鲁迅学就是一门研究一位深刻的人并对他对人的研究进行再研究的特殊的人学。 而人突出的特征、与动物的主要的区别就是精神,因此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精神,作为一门特殊人学的鲁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必然是人的精神,而且是一种为深刻、复杂的人的精神——由鲁迅的精神和鲁迅对人的精神的研究所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所以,鲁迅学又是一门精神学。 推而广之,由于鲁迅本体极为强烈、深邃的精神性以及鲁迅与古今中外、特别是百年中国精神文化现象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是其一个侧影,所以研究鲁迅学,必然也要研究古今中外、特别是百年中国精神文化现象史,所以鲁迅学从一个侧面来说,又是一门以鲁迅为视角研究精神文化现象史的学问。 因此,简明地概括起来说,鲁迅学就是一门以鲁迅这个人和他的精神、著作、思想、艺术及其所处时代环境、相关的精神文化现象及由此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为研究对象、对鲁迅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做历史反思、对鲁迅的正负面意义做现实观照的独立的人文学科。 P13-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