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幼儿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专注投入,释放天性,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奇的瞬间,获得满足与自信。教师因地制宜、调整环境、丰富材料、给予时间和空间、整合一日生活资源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在惊讶、感动中不断刷新对幼儿的认知,教育观、课程观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家长在孩子的兴奋、陶醉中开始认同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 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本书以“在游戏中成长”为主题,从游戏中的儿童、教师、家长成长几个方面,以案例、图片的形式呈现,实用、可操作,适于幼儿园老师开展活动时参考。 作者简介 闫兴芬,山东省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泰山名师,山东省学前教育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24年,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工作12年。 多年来,主持“基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园本教研策略研究”“幼中班孩子基本素养培育的家庭教育研究”等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现状及促进研究”项目。在国内发表《把游戏还给儿童》《发现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等多篇研究论文,参与《幼儿成长及发展个案研究》《给幼儿园教师的建议》等书籍的撰稿。 目录 第一章 关于游戏 第一节 儿童眼中的游戏 第二节 老师心中的游戏 第三节 家长眼中的游戏 第四节 专家这样说游戏 第二章 游戏中的儿童成长 第一节 自主探索 案例一 破冰救小鱼 案例二 连接滚筒 案例三 好玩的陷阱 案例四 踩“雨” 第二节 自主表现 案例一 我的舞台我做主 案例二 心中的城市 案例三 紫玉的花墙 第三节 自主发现 案例一 我给小花“盖被子” 案例二 自制“磨砂冰” 案例三 小球飞起来 第四节 自主学习 案例一 东东盖高楼 案例二 原来10米这么长 案例三 大为的冰激凌店 第五节 自我挑战 案例一 独木桥上的小女孩 案例一 挑战滚筒 案例三 “秘密基地”建成记 第三章 游戏中的教师成长 第一节 改造环境,拓展游戏空间 案例一 草石蔬菜皆让位 案例二 平地“长”出小山坡 案例三 调出多余好玩耍 案例四 换个位置更方便 第二节 重构作息,保障游戏时间 案例一 活动环节化零为整 案例二 活动内容自主掌控 第三节 现场教研,提高收纳质量 案例一 凌乱的积木区 案例二 影响收纳的问题 第四节 放手游戏,支持儿童自主探索 案例一 新玩具“驾到” 案例二 摇篮曲 案例三 你想在哪里哭一会儿 案例四 蚂蚁搬豆 第五节 会玩游戏,陪伴儿童成长 案例一 不睡午觉的小雨 案例二 鞋子排排队 案例三 兴奋的孩子们 案例四 墙上的小洞洞 第六节 静心观察,乐享职业幸福 案例一 撕不断的透明胶 案例二 我要飞起来了 案例三 爱哭的淼淼 第四章 游戏中的家长成长 第一节 将游戏精神融入家庭生活 案例一 扶奶奶下楼 案例二 一盒巧克刀 第二节 积极参与是最好的支持 案例一 我和女儿的探陋 案例二 守规则的宝贝 案例三 幸福着你的幸福 第三节 倾听是助力儿童表达的基础 案例一 消防员叔叔不见了 案例二 我的太阳 第五章 游戏中课程的生成 第一节 游戏活动生成的课程 案例一 小动物住新房 案例二 积木滚跑了 案例三 哇,我的树叶真漂亮 案例四 小鸟之死 第二节 生活活动生成的课程 案例一 泰山葫芦画 案例二 腌腊八蒜 案例三 叠被子 案例四 念念摔倒以后 案例五 冰 案例六 毛豆生长记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