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袁昌英年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建军//戚慧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袁昌英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袁昌英的年谱。袁昌英的生平事迹和所有著述(包括散文、戏剧、小说、论著、书信等)一律入谱(均按时间顺序编排),并有选择地引录袁昌英的自述和时人的日记、书信、评介以及当事人的回忆等。谱后附列“袁昌英著译年表”“袁昌英研究资料目录”;并附插页若干,包括袁昌英及其亲友的珍贵照片、书影、手迹等,是研究袁昌英其人及当时学术史、教育史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陈建军,湖北浠水人,武汉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废名研究、现代文学史料研究、演讲理论研究、写作学研究、语文教育研究等。已出版《废名年谱》、《掸尘录——现代文坛史料考释》等专著,编订、主编、参编著作、教材数十种,在《文学评论》、《文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凡例
正谱
1894年 1岁
1902-1905年 9-12岁
1905-1909年 12-16岁
1912年 19岁
1913年 20岁
1914年 21岁
1915年 22岁
1916年 23岁
1917年 24岁
1918年 25岁
1920年 27岁
1921年 28岁
1922年 29岁
1923年 30岁
1924年 31岁
1925年 32岁
1926年 33岁
1927年 34岁
1928年 35岁
1929年 36岁
1930年 37岁
1931年 38岁
1932年 39岁
1933年 40岁
1934年 41岁
1935年 42岁
1936年 43岁
1937年 44岁
1938年 45岁
1939年 46岁
1940年 47岁
1941年 48岁
1942年 49岁
1943年 50岁
1944年 51岁
1945年 52岁
1946年 53岁
1947年 54岁
1948年 55岁
1949年 56岁
1950年 57岁
1951年 58岁
1952年 59岁
1953年 60岁
1954年 61岁
1955年 62岁
1956年 63岁
1957年 64岁
1958年 65岁
1959年 66岁
1961年 68岁
1962年 69岁
1964年 71岁
1966年 73岁
1968年 75岁
1969年 76岁
1970年 77岁
1971年 78岁
1972年 79岁
1973年 80岁
谱后
1973年
1979年
1981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91年
1994年
1997年
2012年
2014年
2017年
附录
袁昌英著译年表
袁昌英研究资料目录
后记
序言
袁昌英,是“珞珈三女杰
”中的年长者,又是经历最
为坎坷的一位。“三女杰”的
另外两位凌叔华与苏雪林,
前者是新月派的才女,后来
随丈夫陈源移居英国,兴趣
转向绘画。苏雪林在武汉大
学执教18年,后到台湾的成
功大学又执教18年,享年
102岁。虽然苏雪林在大陆
因反鲁迅而引起非议,但她
晚年在台湾是被视为稀世的
“五四老人”而受到尊崇的。
三人中只有袁昌英在长达半
个多世纪中几乎被完全埋没
,而她实际是中国现代出身
官绅之家、结交名流,文学
创作与学术研究皆卓有成就
的一代才女。
袁昌英的父亲袁雪安,
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后来担任过云南、湖南、
山东、安徽财政厅厅长等职
。袁昌英的丈夫杨端六从湖
南师范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
学,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
回国后因反对袁世凯而被捕
,后得到黄兴资助去伦敦大
学攻读货币银行学。1920
年,杨端六、赵元任等陪同
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英国哲学
家罗素在全国巡回演讲。杨
端六本人也在湖南第一师范
讲了《社会与社会主义》与
《和罗素先生的谈话》等专
题。演讲词《和罗素先生的
谈话》,题下标明“杨端六
讲毛泽东记”,刊于1920年
10月31日、11月1日、11月
4日、11月6日、11月8日的
长沙《大公报》。
袁昌英于1916年留学英
国,在英国认识了徐志摩、
周鲠生等人。1921年7月,
她在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
,是中国女性在英国获文学
硕士的第一人,学位论文研
究的是莎士比亚名剧《哈姆
莱特》。1926年,她又留
学法国巴黎大学,在巴黎认
识了朱光潜、陈学昭、郑振
铎、戈公振等中国留学生。
1929年9月开始,袁昌英执
教于武汉大学文学院,开设
了“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故
事”“戏剧入门”“欧洲戏剧沿
革”“法文”“近代戏剧”“戏剧
选读”“莎士比亚”和“中英翻
译”等课程。她具有英国淑
女风范,天资聪慧,讲课深
受学生喜欢。
袁昌英的才华,更突出
地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她
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
后出版了《山居散墨》(散
文集)、《行年四十》(散
文集)、《孔雀东南飞及其
他独幕剧》(剧作集)、《
饮马长城窟》(五幕剧)、
《玛婷;痛苦的灵魂》(译
剧)等。三幕剧《孔雀东南
飞》,是她的成名作。
1983年6月,胡乔木跟《中
国新文学大系》编选人员谈
话时说,“袁昌英的《孔雀
东南飞》这些历史题材的作
品也是不能忽视的”。《中
国新文学大系》第15集收录
了《孔雀东南飞》全文。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也
收有这部剧作。
是不是可以说,袁昌英
凭借她的家庭背景以及个人
的勤奋与聪慧,在青壮年时
期英姿勃发,如鱼得水?但
在时代大潮中,人常常难以
驾驭自己。老子的“祸兮福
之所倚”给人带来的惊喜并
不多见,“福兮祸之所伏”的
警句却常常灵验。袁昌英的
丈夫杨端六由国民党元老钱
昌照介绍,曾为蒋介石讲学
,蒋介石器重他,要他出任
军事委员会审计厅厅长。杨
端六坚辞不受,蒋不允,最
后以“不离校、不离讲台、
不穿军装”的条件而接受,
实际只是在假期去南京兼职
,蒋竟然授其上将军衔。杨
端六还是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1945年国民党六大,杨
拒绝出席,蒋却提名选他为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袁昌
英自己,1948年也以社会
贤达当选为“国大”代表。这
些都是当年一般人难以得到
的“荣耀”,却成了他们后来
人生悲剧的伏笔。
当凌叔华远走英伦、苏
雪林东渡台湾之时,袁昌英
留在了武汉。20世纪50年
代前期,袁昌英夫妇的生活
和心情还是可以的。他们交
代清楚了历史,受到社会的
尊重和信任。袁昌英入了中
国民主同盟,当选为省政协
委员,又出席武汉文学艺术
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文联
执委。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武汉大学外文系撤销,她奉
命到中文系讲授外国文学。
为译介苏联资料,她苦学俄
文;为表达对领袖的敬爱,
她把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文。
杨端六也继续在武汉大学执
教,同时兼任中南军政委员
会财政委员。
哪曾想,生活的秩序被
1957年的一场风暴彻底打
破。
现在可以看到,1957年5
月10日《光明日报》第1版
报道了光明日报社在5月4日
至7日邀请武汉知识界的教
授和专家二十余人召开了两
次座谈会,听取对党群关系
和高等教育问题的意见。作
为民盟盟员的袁昌英与时任
武汉大学教务长、法律系主
任的韩德培等人先后发言,
报道中用了小标题“武大党
群关系问题更为突出一堵铜
墙铁壁横在中间”:
袁昌英先生说,由于这
堵铜墙铁壁的存在,有人把
武大人员分为三种人,党员
是甲方人员,党外知识分子
是乙方人员,而积极分子是
丙方人员。她说这样把人分
成几方,不当作一家人,要
想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是完全
不可能的。到会的武大教授
一致认为,该校的人事处是
一个独立王国,对学生毕业
以及留助教问题,不但不征
询系主任和教授的意见,提
了意见也置诸不理。有的学
生,系里认为不能毕业,但
人事处只要那个学生是党团
员便额外照顾,不但准其毕
业,还留作助
导语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珞珈三女杰”之一袁昌英首部完整年谱。按时间顺序收入袁昌英生平事迹和所有著述,包括散文、戏剧、小说、书信等,完整了解袁昌英的一生及其作品和思想,见证一个时代下中国学者的坚韧与坚强。
近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建军多年研究成果,严谨考证,反复修订。不仅梳理袁昌英生平著录,也有选择地引录了时人日记、书信和回忆等,展现了近现代文学史、教育史的一个侧面。
收录袁昌英及其亲友的珍贵照片、书影、手迹等许多珍贵图片,附录有“袁昌英著译年表”“袁昌英研究资料目录”,是研究袁昌英其人及当时学术史、教育史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参考资料。
后记
我系统搜集袁昌英资料
,大概始于2000年。当资
料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萌
发了编一部《袁昌英年谱》
的念头,但人事果碌,一直
无暇动笔。我的硕士研究生
戚慧,自从在课堂上听了我
讲袁昌英的故事之后,也注
意搜罗袁昌英的资料。
2015年,她把近10万字的
《袁昌英年谱》初稿交给了
我。我在其基础上,补充了
一些内容。2017年,戚慧
考上了博士,我们又通过各
种途径,陆续查找到许多有
关袁昌英的资料,终使年谱
增加到近40万字。2019年9
月,我申请了武汉大学文学
院的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并
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了出版合
约。
《袁昌英年谱》即将印
行,遗憾的是,袁昌英的女
儿杨静远先生和儿子杨弘远
先生永远不能看到了。
2005年5月,我给静远先
生写了第一封信,并寄了一
份《袁昌英著译目录》。7
月23日,她在来信中充分肯
定了我的工作:“你多年关
注和搜集我母亲的遗作,而
且极为认真,不遗余力,是
我从未想到的。可惜早没有
和你联系上,否则前几年我
去武大时一定会去拜访并从
你获得我所不知道的许多信
息。你的《目录》,比我在
《飞回的孔雀》上列出的更
详尽,例如独幕剧《笑》,
我从未听说过,建国后的文
章我也从未查到过……”在
2015年静远先生以93岁高
龄驾鹤西去之前,她一共给
我写过七封信,同时随信寄
了几篇她在报刊上发表的文
章,如《徐志摩和袁昌英》
《砖塔胡同梦寻》《又见“
小脚”》《莎士比亚在中国
迟来的春天》等。静远先生
曾给我寄过一本由河南人民
出版社于1999年2月出版的
《写给恋人(1945一1948
)》,忘了签名,后特地签
在一张纸条上,叫我粘贴在
扉页上。静远先生视力不好
,写的字如芝麻般大小,字
迹也不算工整,可是非常干
净,几乎没有涂改的痕迹。
每当收到她的信后,我在感
动之余,总会在心里警告自
己:再也不要打扰她老人家
了。
静远先生是著名的翻译
家,译有《马克思传》(马
克思恩格斯传》《勃朗特姐
妹全集》等。同时,她还致
力于袁昌英研究,撰写了《
回忆我的母亲袁昌英教授》
《忆母亲袁昌英的二三事》
《袁昌英和莎士比亚》等一
系列文章。她的《让庐日记
》《威宁千校一千天》等,
虽然不是袁昌英研究专著,
却是研究袁昌英所无法绕开
的重要参考文献。《袁昌英
年谱》中,就大量引用了其
中的材料。
也是在2005年,我拜访
了杨弘远先生。记得是7月
初,我头天跟弘远先生通电
话,他约我第二天上午到武
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他的办
公室里见面。那天,他坐在
办公桌前,我坐在旁边的沙
发上。弘远先生是中国科学
院院士,言谈举止之间,尽
显儒雅之风。我与他聊了大
约两个小时,但他讲的少,
而我说的多。印象至深的是
,他说正中书局1947年1月
出版的五幕剧《饮马长城窟
》,最后一句不是他母亲写
的,是编辑加上去的。临别
时,弘远先生从书柜里拿出
一本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
2003年7月出版的《勤思集
》,签名后,送给了我。前
几年,我想再访弘远先生。
可是,上网一查,他已于
2010年不幸病逝了。杨家
姐弟若是健在,我当第一时
间将《袁昌英年谱》出版消
息告诉他们。他们知道后,
也许都很高兴吧。
老实讲,在与戚慧合作
编写《袁昌英年谱》的过程
中,我的心情并非总是愉快
的,特别是在翻看了袁昌英
的交代材料和揭发、批判袁
昌英的文章之后,反而有些
沉重。袁昌英的后半生极其
悲惨:被划为“右派”、被定
为“极右分子”、被打成“反
革命分子”、被开除公职、
在监督下清扫街道、被遣送
原籍湖南醴陵、死时身边无
一亲人……我曾在一篇文章
中说:“研究中国现代知识
分子的命运,袁昌英也是一
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仅从
这一方面来看,编撰、出版
一部《袁昌英年谱》是相当
有意义的,至少可以警示我
们:以史为鉴,绝不能让历
史悲剧重演!
为某一作家编撰一部内
容翔实、可靠的年谱,需要
尽可能地占有第一手资料。
而这些资料的获得,则需要
仰仗各有关单位、各方友朋
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感
谢武汉大学图书馆、档案馆
、校史馆、中国传统文化研
究中心,让我们查阅了苏雪
林遗留下来的日记手稿和稀
见的《国立武汉大学周刊》
《学习简报》《思想改造快
报》《新武大》及其他档案
材料。感谢武汉大学中国传
统文化研究中心周荣教授和
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
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线索或获
取材料的路径。感谢湖南省
醴陵市袁昌英纪念园杨大秋
先生,为我们拍摄了袁昌英
生平业绩陈列馆的展品图片
。感谢刘弋嵩、吴乐为两位
同学。他俩都是武汉大学的
本科毕业生,弋嵩现在伦敦
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乐为现
在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乐为从爱丁堡大学档案馆
为我们复制了袁昌英的入学
考试成绩单、主修课程记录
表、当年的校历和《苏格兰
人报》《晚间电讯报》《中
国学生杂志》上面有关袁昌
英的报道等。
感谢我的博士生沈瑞欣
!瑞欣曾在长江文艺出版社
工作多年,是畅销书《红星
照耀中国》的责任编辑,有
比较丰
精彩页
1894年
1岁
10月11日 清光绪二十年农历甲午年九月十三日,袁昌英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乡绅家庭,字兰子、兰紫,笔名昌英、杨袁昌英、袁美等。
父亲袁家普(1873-1933),字雪安,亦作雪庵。少就读于渌江书院,23岁补博士弟子,后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学成归国,依例授法政科举人。1912年起,先后任云南省财政司司长、国税厅筹备处处长、财政厅厅长。1912年4月,与蔡锷发起成立统一共和党,后合并于国民党,任国民党滇支部副支部长。1915年,充经界评议委员会委员,护国讨袁时离京至沪,后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国立法政学校教务长。1916年8月,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1921年任全省公路局局长,募款得数十万元,修筑湘潭至宝庆公路,后创办湖南省第一纺纱厂。1923年,任京兆永清县知事。1926年,国民革命军入湘,任湖南军资处委员长。后历任三十五军秘书长、武汉铁路运输司令、湖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1929年初,任财政部湖南特派员。5月,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和财政厅厅长。1930年9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后改任安徽财政特派员。1931年2月,因积劳成疾,坚请退职。1933年9月,卒于江西庐山。
母亲邹氏是一位农家妇女,生了四个女儿,袁昌英是老大,其余三个相继天亡。
母亲去世后,父亲在云南任职时娶李逸(原名李云仙)为继室,生有二男一女,名昌雄、昌豪、昌杰。弟弟袁昌豪,曾读武汉大学政治系。袁家普逝世后,李逸改嫁丁西林,袁昌豪为丁西林义子,改名丁克刚,后赴美国。
1902-1905年
9-12岁
在醴陵乡下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由一位老塾师讲授《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等。老塾师颇严厉,一次,袁昌英因背不出书,老塾师用铜头旱烟袋重重敲了一下她的额角,后来被敲伤的额角附近过早地生出白发。
第一次是幼时在家乡上私塾,由于背不出书,被老塾师用铜头旱烟袋重重敲了一下额角。被打的地方,很早就生出了一绺白发,爱美的母亲总是设法将它涂黑。
1905-1909年
12-16岁
在江西萍乡正本女子学堂读书。
1905年,江西萍乡正本女子学堂在萍乡县劝贤堂成立,设工艺、师范二科。袁昌英就读于师范科。
1912年
19岁
1912年5月27日 袁家普被北洋政府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为云南财政司司长。
是年 在长沙遵道女学校读书,兼培德小学教员。
长沙遵道女学校于1906年成立,为教会学校,以外籍教师为主。
1913年
20岁
4月13日 上海《申报》第14432号第7版刊发消息《留学女生又有暗潮》,称袁昌英等36名女生通过教育司留学分科考试,但当局不打算遣送女生出国,女生们不平,拟联合团体诘问教育司。
6月7日 袁家普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云南省国税厅筹备处处长。
1914年
21岁
5月25日 袁家普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云南省财政厅厅长!。
9月2日 上海《申报》第14930号第6、7版刊发《云南女学界与财政厅长为难》,称袁家普娶云南女子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李云仙为继室。
是年 袁昌英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中西女垫由美国牧师林乐知于1892年春在上海创办,由美国妇女监理会提供经济援助,派女传教士海淑德(Laura Haygood, 1845-1900)主持学校管理。中西女塾主要招生对象为上海富商家的闺秀,其目标是培养贵族气质、淑女风范的上流社会女子。中西女垫特别注重英语教育,其章程规定“中西并重,不事偏枯”,造就亦中亦西的通才。
1915年
22岁
7月6日 上海《申报》第15229号第17版刊登消息《交通银行收款清单》,称袁昌英为救国储金捐献2元。
12月13日 北洋政府颁布大总统策令,授袁家普为少大夫。
1916年
23岁
6月23日 袁家普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湖南省财政部部长。
8月15日 北洋政府任命袁家普署理湖南省财政厅厅长。
是年 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塾,后自费赴英国留学,初进伦敦布莱克希恩学校(Blackheath High School)。
中学肄业后,袁昌英于一九一六年靠父亲的供给,自费留学英国。初抵异国,她需要迅速地掌握口语,便住到了英国人家里。房东太太管理极严,从餐桌上的礼貌到古老西方的谈吐都认真地指点。头一年,袁昌英成绩不佳,房东太太禁止她出大门,她闭门苦读了六个星期。在那里,生活极其艰难,几乎每天吃的都是黑面包,但这位中国姑娘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她觉得学到知识,比什么都重要。她很快从中学跳入苏格兰最高学校——爱丁堡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是年 在伦敦,与杨端六、刘孝叔、邵畹堂等人庆祝圣诞,并祝贺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从伦敦大学西田学院毕业。
圣诞节我回伦敦,那时伦敦已经灯火管制,也不很热闹。但是我们三个人,还请了几位中国朋友——袁昌英、杨端六、刘孝叔、邵畹堂等,邵君能玩魔术,助兴不少,既庆祝圣诞,又贺我们毕业,可真是乱世一点安慰!
是年 结识周鲠生、李四光、张奚若、皮宗石、陈源(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