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以《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锁》等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的英国作家毛姆,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也是一流的。1951年,他将自己创作的91个短篇故事汇集成三卷本的《短篇小说全集》,1963年,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将其以四卷本形式重新刊印。“毛姆短篇小说全集”依据的正是企鹅1963年的版本,乃是国内首次完整推出这位伟大作家的所有短篇佳作。 《一位绅士的画像》是“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第7卷,共收录了15个短篇故事,读来既饶有趣味、引人入胜,又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故事的结尾尤其余韵缭绕,富有美学意义和艺术张力,令人不忍掩卷。 这些故事均发生在南太平洋诸岛和中国、韩国等地,描写西方人在东方这个神秘世界里的种种历险、猎奇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们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反映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互动和交往,揭示了金钱与爱情、婚姻与家庭、善恶是非、上流阶层的荒淫无度和平民百姓的世相百态,以及人性的本质等主题。 作者简介 毛姆(W.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一度从医,后转而致力于写作,作品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常以冷静、讽刺乃至怜悯的态度审视人生,幽默犀利,基调超然。马尔克斯将毛姆列为最钟爱的作者之一。奥威尔称毛姆是“影响我非常大的现代作家,我深深地钦佩他摒除虚饰讲述故事的能力”。007之父伊恩·弗莱明称其特工系列作品深受毛姆的启发。 作品包括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戏剧、游记、散文、文艺评论和回忆录。1947年毛姆设立了毛姆文学奖,颁发给3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奖金用于资助获奖者在国外旅行。1954年,毛姆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侍从”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会员。1965年逝世于法国里维埃拉。 目录 冬航 梅布尔 马斯特森 九月公主 权宜之婚 海市蜃楼 情书 驻地行署 一位绅士的画像 素材 同花顺 逃亡的结局 道听途说的绯闻事件 红毛 尼尔·麦克亚当 后记 序言 “一花一世界”——《毛姆 短篇小说全集》总序 一 引言 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 一位多才多艺、成就斐然的 重要作家。他的社会阅历之 广博,创作生涯之漫长,几 乎无人堪比。毛姆一生著有 二十一部长篇小说、一百五 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一部 戏剧、两部文学评论集、三 部游记、四部散文集和两部 回忆录,是二十世纪上半叶 英国文坛极负盛名的一位能 工巧匠。尽管评论家们历来 对他褒贬不一,毛姆本人也 曾戏称自己为“二流作家中 的佼佼者”,但他确是同时 代的英国作家群体中寥若晨 星的几位雅俗共赏的经典作 家之一。他在读者中所享有 的声誉远胜于文艺批评界对 他的认可度。他的作品,尤 其是短篇小说,一直深受读 者的喜爱,不仅在欧美连续 再版,而且被翻译成多种文 字,并改编为戏剧或拍摄成 电影,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甚至走进了各类教材。人 们对他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兴 趣至今方兴未艾。 文学向来是生活和时代 的审美反映。文学创作的对 象是人的社会生活,或者说 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而社会 生活则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 泉。作家靠着充实的生活, 才可能写出真正的作品。毛 姆丰赡的文学成就与他纷繁 复杂的生活经历以及独特的 审美观密不可分。他所描写 的生活是一个现象与本质、 偶然性与规律性、具体性与 概括性相融合的不可分割的 整体,表现了他对生活和时 代整体的透视和评价。他笔 下的每一个故事都不啻为一 个完整的“自我世界”、一个 具体场景,即可烛照出一个 时代和一代人生活的整体面 貌。 毛姆很会讲故事。他在 创作中常常刻意追寻人生的 曲折离奇,布下疑局,巧设 悬念,描述各种山穷水尽的 困境和柳暗花明的意外结局 。他的作品不仅对上流社会 的揭露和批判入木三分、对 人的本性刻画淋漓尽致,而 且故事性强,情节跌宕多变 又不落窠臼。他的故事既融 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又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有神来 之笔,隽语警句俯拾即是, 幽默的揶揄或辛辣的讽刺随 处可见,真是达到了内容与 形式完美的结合。 二 毛姆小传 毛姆出身于律师世家, 祖父是英国声名显赫的律师 ,父亲是英国派驻法国大使 馆的律师,其长兄也是闻名 遐迩的律师,曾担任过英国 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另外 两个哥哥也都是著名律师。 毛姆于一八七四年一月二十 五日出生在巴黎,第一语言 是法语,自幼便接受了法国 文化的熏陶。他八岁母亲死 于肺结核,十岁父亲死于癌 症,父母的早逝给他留下了 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一八 八四年,他被伯父接回英国 ,送入坎特伯雷一所贵族寄 宿制学校就读。由于英语不 好,且身材矮小,常常被同 学耻笑,加之伯父生性严峻 高冷,缺少沟通,致使毛姆 落下了终身间隙性口吃的缺 陷。幸运的是,童年的种种 不幸遭遇竟然变成了一种伟 大而珍贵的财富,不仅激发 了他的语言和文学天赋,也 造就了他善于精妙讥诮、辛 辣讽刺的本领,这种本领在 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中随处可 见。 毛姆十六岁中学毕业。 在伯父的支持下,他于一八 九〇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修 习文学、哲学和德语。在此 期间,他编写了一部描写歌 剧作曲家生平的传记作品《 贾科莫·梅耶贝尔传》(A Biography ofGiacomo Meyerbeer,1890),并与 一个年长他十岁的英国青年 相恋。次年他返回英国,被 伯父安排在一家会计事务所 工作,但一个月后他便辞去 了这份工作。伯父希望他继 承家族传统当律师,可是他 不感兴趣;伯父继而又劝说 他在教会担任牧师,他又因 为口吃无法胜任;他想在政 府任职,但伯父认为这不是 一个高尚的绅士应当从事的 职业。最后,在朋友劝说下 ,伯父勉强同意他进入伦敦 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同时 以实习医生的身份在贫民区 兰贝斯为穷苦人接生、治病 。五年后,他取得外科医师 资格,但并未正式开业行医 ,因为他从十五岁起就开始 练笔写作,渴望成为一名职 业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 说《兰贝斯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就是 根据他当见习医生在贫民区 为产妇接生的经历撰写而成 。他在作品中以冷静、客观 甚至挑剔的目光审视人生, 笔锋凌厉、超逸,富有强烈 的嘲讽意味。首次创作大获 成功,作品几周之后便告售 罄,这促使他立即放弃了医 生职业,从此开启了长达六 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为积累 创作素材,他在西班牙、法 国等欧洲各国游历了数十年 ,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大 量散文、文学评论、新闻报 道和短篇小说。一九。七年 ,他的剧作《弗里德里克夫 人》(Lady Frederic,1903) 首次在伦敦公演,好评如潮 。第二年,伦敦西区的四家 剧院同时上演他的四部剧本 ,盛况空前,他成为了英国 名噪一时的剧作家,从而也 使他创作舞台剧的热情一发 不可收。一九〇三至一九三 三年间,他编写了近三十部 剧本,深受观众的欢迎。 …… 文学作品能够给人带来 阅读的快感。毛姆的短篇小 说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表现 形式也不拘一格:有言重九 鼎 导语 安东尼·伯吉斯曾说“毛姆真正的天赋,都在他写的短篇故事里。那是我读过最好的语言”,相比较长篇,短篇小说也许才是毛姆真正爱写的,也是他写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所以人们称他是“英国的莫泊桑”。1951年,毛姆将自己创作的91个短篇故事汇集成三卷本的《短篇小说全集》,并亲自为每一卷撰写了序言,1963年,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将其以四卷本形式重新刊印,此后该版本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这套《毛姆短篇小说全集》(7卷)即据此译出,乃是国内首次完整推出这位伟大作家的所有短篇佳作。 本册为第7卷《一位绅士的画像》,收录了《冬航》《梅布尔》《马斯特森》等15篇短篇小说。 后记 以《月亮和六便士》《 人生的枷锁》等长篇小说闻 名于世的英国作家毛姆在短 篇小说创作上也是一流的。 一九五一年,他亲自甄选九 十一篇精品佳作,汇集为三 大卷本《短篇小说全集》。 一九六三年,英国企鹅出版 公司将其作为四大卷本重新 刊印。三年前的一天,著名 翻译家吴建国教授告诉我, 九久读书人有意将该《短篇 小说全集》翻译出版,问我 有无兴趣和勇气牵头,尽快 组织人员做成这件事。我二 话没说,非常爽快地答应下 来,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可能 会遇到的各种困难。 众所周知,毛姆的短篇 小说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以欧美为背景的“西方故事” ,以南太平洋、东南亚和中 国、印度等为背景的“东方 故事”以及“阿申登间谍故事 ”。这些故事:1)内容源于 生活又高于生活。既能满足 读者的猎奇心理,激发其心 灵共鸣,也能帮助读者认识 历史原貌,感悟人生;2) 语言谐谑风趣,寓庄于谐, 就连讥诮、讽刺也不乏幽默 感,意味深长;3)半数以 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讲述,亲 切自然,仿佛在和家人以及 朋友们闲聊社会各个阶层的 世情风貌和生活姿态;4) 具有一种愤世嫉俗、悲天悯 人的基调,人情味浓郁,道 德意义深刻,而且结局出人 意料,非常契合普通读者的 心理诉求和审美品位。掩卷 之余,令人难以忘怀。迄今 为止,不仅在欧美各国一版 再版,而且被翻译成多种文 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我们本次翻译任务所恪 守的一个总原则可以用四个 字来概括:达信兼备。所谓 “达”,意思是译文语言须符 合汉语的“语文习惯”。用钱 钟书先生的话来讲就是,译 文语言“不因(英汉)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 的痕迹”。所谓“信”:一是 译文语义“不倍原文”;二是 译文语效与原文相同或相似 。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讲就 是,尽量“完全保存原作风 味”。实话说,译文语义“不 倍原文”,做到这一点不是 太难;难就难在使得“译文 语效与原文相同或相似”, 其前提自然是译文语言须符 合汉语的“语文习惯”。众所 周知,毛姆的短篇小说语言 清新流畅、简洁朴实、诙谐 幽默、通俗易懂,鲜有诘屈 聱牙的辞藻堆砌以及艰涩难 懂的句法结构,可读性极强 。这也是他能够拥有众多读 者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说, 若要译好毛姆的短篇小说, 就必须全力保存其语言风格 ,即要在译文语义“不倍原 文”、译文语言须符合汉语“ 语文习惯”的同时,尽最大 努力实现“译文语效与原文 相同或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 过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将英 国企鹅四卷本《毛姆短篇小 说全集》拆分成7册,其中 第一卷拆分成第1—2册:第 二卷拆分成第3—4册;第三 卷不作拆分,为第5册;第 四卷拆分成第6—7册。而且 ,我们将每一册都加以命名 。我本人主译第1册《雨》 ,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齐桂 芹副教授主译第2册《狮子 的外衣》,山东大学赵巍教 授主译第3册《带伤疤的男 人》,上海海事大学青年教 师李佳韵和才女董明志女士 主译第4册《丛林里的脚印 》,上海交通大学王越西教 授主译第5册《英国特工》 ,上海电机学院李和庆教授 主译第6册《贪食忘忧果的 人》,上海海事大学吴建国 教授主译第7册《一位绅士 的画像》。 最后,请允许我借此机 会表示我由衷的谢意。首先 ,感谢九久读书人和人民文 学出版社,感谢他们“为人 作嫁衣”的奉献精神,感谢 他们“吹毛求疵”的敬业精神 。第二,感谢各位译者,感 谢他们不畏艰难的笔耕,以 及他们的家人所给予的莫大 支持。最后,衷心感谢作为 读者的您,如蒙批评指正, 我和各位译者将倍感荣幸! 薄振杰 精彩页 冬航 在弗里德里克·韦伯号抵达海地之前,厄尔德曼船长对丽德小姐几乎一无所知。她是在普利茅斯上船的,但他那时已经接纳了不少旅客,有法国人,有比利时人,也有海地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前都搭乘过他这艘船,于是,她便被安排坐在轮机长那一桌。弗里德里克·韦伯号是一艘货轮,沿哥伦比亚海岸线定期从汉堡驶往卡塔赫纳,中途也会在西印度群岛的不少岛屿作短暂停靠。这艘船从德国运来的是磷肥和水泥,装载回去的则是咖啡和木材;然而其船东,即“韦伯兄弟公司”,但凡有什么货物值得去装运,向来都愿意指派这艘船脱离其规定的航线前去跑一趟。弗里德里克·韦伯号的配置可以随时承运牛羊、马骡、土豆,等等,或者说,只要有机会能赚到点儿正当的小钱,运什么都行。这艘船也承接客运业务。船的上层有六个舱室,下层也有六个舱室。舱位虽谈不上奢华,但膳食不错,清淡爽口,供应量充足,价格也很便宜。往返旅程需要九个星期,而丽德小姐的花费还不到四十五英镑。她翘首期盼的不仅是沿途可以观赏到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名胜古迹,而且还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见闻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那位代理商早就告诫过她,在这艘船抵达海地的太子港之前,她得跟另一个女人合住一问舱室。丽德小姐对此并不介意,她喜欢有人做伴儿,所以,当船上的那位管事告诉她说,她的室友是波林太太时,她马上想到的是,这不啻为一个重温法语的极好机会。后来发现波林太太黑得像煤炭时,她也只是略微有点儿慌乱而已。她暗暗告诫自己,人必须顺境逆境都能兜得住才行,再说,包罗万象才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嘛。丽德小姐是个从不晕船的人,这一点倒确实是人们可以料想到的,因为她的祖父就是一名海军军官嘛,经过两三天风狂雨猛的颠簸之后,天气转而晴好起来,于是,没过多久,她便与同船的旅客们都混熟了。她是个很善于交际的人。这是她之所以能把她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原因之一;她经营着一家茶室,开在英格兰西部一个闻名遐迩的风景区里,她对走进店铺的每一位顾客向来都笑脸相迎,再客客气气地问候一声;冬季来临时,她就不营业了,最近这四年来,每到冬季,她便乘船去漫游世界。她说,这样做不仅可以结识到如此这般妙趣横生的人,而且总能学到点儿东西。诚然,搭乘弗里德里克·韦伯号的这些旅客档次并不高,远不如她一年前在地中海的邮轮上所结识的那些人,不过,丽德小姐并不是一个瞧不起穷人的势利眼,尽管他们中有些人在餐桌上的举止或多或少让她感到有些震惊,但她已经拿定主意,要以特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光明的一面,于是便定下心来,尽最大努力与他们处好关系。她是个酷爱看书的人,浏览了一遍船上的那间图书室之后,她便欣喜地发现,那里居然有很多菲利普斯·奥本海姆、埃德加·华莱士、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的作品;可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要去攀谈,她便无暇顾及看书了,她决定暂且忍痛割爱,等这艘船抵达海地、旅客们都走光了之后再说。 “不管怎么说,”她说,“人性总比文学重要得多。” 丽德小姐是个很善于交谈的人,也素来享有这种好名声,她私下里常为此而感到沾沾自喜,在海上航行的这么多日子里,她一次也没有让桌边的谈话走向冷场。她知道该怎样去鼓动人们畅所欲言,每当有某个话题似乎要让大家无话可说了,她便非常机灵地插上一句,顿时就能让这个话题起死回生,要不就把早已等候在她舌尖上的另一个话题抛出来,使交谈再次热烈起来。她的闺蜜,普莱斯小姐,也就是坎普顿镇的那位已故教区牧师的女儿,此次还专程赶来普利茅斯为她送行,因为她家就住在那边,普莱斯小姐经常对她说: “你知道吗?维尼夏,你像男人一样很有头脑呢。你从来不会一时犯迷糊而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