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太阳
今天上班早,又看到了那淡粉淡粉、在云纱中若隐若现的太阳。我几乎天天观察太阳,发现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用“千姿”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思考着,为什么人们对太阳的想象仅仅停留在“炙热”“燃烧”这一层面呢?我想,或许人们对太阳只有“认知”而缺乏“观感”。如果每天都有机会观察一下太阳,观察清晨的旭日和黄昏的落日(这是我每天上下班一定能看到的),就知道太阳的特点还不仅仅是“热”和“烧”。
清晨的太阳轻纱曼舞,若隐若现,粉红中夹带着鱼肚白,娇柔妩媚;黄昏的太阳宁静厚重,呈金黄,给人以成熟的观感。每当看到那美丽的太阳,我的双腿便定住了,直愣愣地看着太阳,心中涌动无限美好和欣赏欢喜之心情。
人们对太阳尚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或只发现其中某一特点,对大千世界其他事物的认识,也一定会因缺乏全面的观察而忽略其中的许多独特品质。可怜的太阳,仅仅因为中午一段时间的炙热,而被刻进了人们的大脑,于是不管其他时段如何展示其优雅百态,也成枉然。再说“太阳”
我喜欢描述太阳。相对于冷月,我更喜欢太阳,因为她充满朝气、蕴藏活力。
我曾经在美国西部大峡谷看过日出。那是在几年前,凌晨4点起床,奔向峡谷边,等待太阳的出现。当太阳显现的时候,她像一个孩子,一蹦一跳的,欢快高悬,映照地球这个世界,一股青春气息如青草般的嫩绿,扑面而来。她给这个世界的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太阳是极富生命活力和张力的,这是我看日出的感受。
我也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海边看过日落。那景致太壮观了,如果说初升的太阳像个孩子,充满希望,那么,即将落下的太阳就像一位雍容华丽的贵妇,她落下时的气象磅礴,映得天空红彤彤一片,云彩因太阳的光辉而绚丽招展。一望无际的海水用浑厚做铺垫,承载着太阳即将落下的辉煌。天地也着盛装为之衬托,显示一位高贵女性回归时的壮阔。
落日的关与大气是无与伦比的。
其实我每天都在看太阳,我看太阳总是心怀一种永恒的欢喜和希冀。每天清晨,我在校园里看到那太阳微微金灿,悬挂在鱼肚白的天空,有些羞涩有些嫩稚,她跟着我,从我的住处到我的工作室。每次见到那初升的太阳,那样粉金般的红,那样圆圆里渗透出的轻灵,我都会停下脚步凝视些许,我是那么喜欢她。有人说,太阳会灼烧人的。我不信,我眼里的太阳是一位少女,除了浑身散发出的美与清丽,你看不到任何其他的东西。今天清晨,我又一次停留定住看太阳,她天天如此展示一种特别的温柔和不弃,我的心突然涌动,泪水夺眶而出。 每天下班时,我也看太阳,那是夕阳。夕阳放射出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是没有人可以抗拒的。她就像一位母亲,她就是一位母亲。她的落下一定折射出周边一片红霞,即便自己落下,也给世界一片美的惊喜,这就是母亲般的落日。
我欣喜自己和太阳结缘,我是那么喜欢看太阳。
我曾经写过“拥抱太阳”,又曾写过“又见太阳”,今日我忍不住写下“再说太阳”。P205-209
人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经历的,我经历了年轻时的木讷,又经历海外求学的艰辛,体验多元文化包容并存理念;我混混沌沌的回国创办一个学院,开始对多元文化的真正意义进行思考与研究;我非常严肃认真地带研究生,却慢慢地被他们的青春与朝气所感染,在与中外学生交往中不断感受到欢愉和新奇。这些经历年轻了我的心态,丰富了我的诗歌创作。我已过知天命之年了,回头再来读这些诗,还是挺让我感动的。这些诗印证了我的生命轨迹:一个弱小女子高低起伏的情绪和忧欢。作为一个内心深处刻有诗人烙印的我,情感的确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稍一触碰,非欢即悲。
即便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我还是坚强地走到了今天,以一个女学者的身份走进了理性的学术殿堂。我用思想者的勤劳在多元文化天地里播种、耕耘,如今虽只看到一点点收获,却体尝到内心深处那难以言表的巨大喜悦。我能走到今天,诗是我最重要的精神支撑,诗让我学会表达,学会通过文字和音韵来抒发我的情感、调理我的内心。走进诗里,我尽情发泄、开怀吟唱;走出诗外,我理性务实、顽强坚韧。因为能在诗里肆意抒发,日常的行政、科研、教学才得以正常且创造性的显现。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精神活在诗的世界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写诗,屈指算来,也二十多年了。诗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不论悲欢,一定有诗的记载、诗的承载。“不学《诗》,无以言。”写诗让我的情绪有了出口,写诗让我的情感得以升华,写诗让我享受了孤独与宁静,写诗让我具备了超脱与纯粹。我的诗陪伴我鼓励我思考并前行。如果没有诗,我的生命会停止,我的精神会垮塌,那种痛绝不是文字可以描述的。
我诗故我在。在我的诗里,我的思绪缓缓地欢快地流淌,那幻象,那山坡,那小溪,那田园,那山河,那柔嫩的小花,那绿绿的青草,都复活了!我自由自在地出入我的梦幻世界,我随心所欲地摘花草,徜徉在林中小道,感受一缕缕阳光透过树枝,落在我的脸上……那清新,那浪漫,那回味,那新奇,那才是我的世界和我的人生。我就是一个少女,满怀天真,满脑子浪漫,我跳跃我嬉戏,我顽皮我梦幻……诗是我心性的体现,我从不为作诗而写诗,也从没有专门去研究诗的格律和平仄,充其量就是一个业余诗人,因为我只是用诗的形式来安抚我的心灵。
诗言志,诗缘情。我的诗,主要描述我那敏感的内心和高低起伏的情绪。我的欢笑和泪水在诗里相汇融合、提炼升华。回头看,发现我的诗竟然有很多冠以“心”的标题,我用诗来关照抚慰我那柔弱纤细的心,我用诗来描述我那曲曲折折的情感变化,我用诗来展示我那完整的心路历程。感谢上苍,给了我一个清宁愉悦的心境和带一点忧郁的单纯人生。
在我看来,诗是形式,写诗是为了关注和呵护我的内心。照顾好自己的“心”比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还要重要。写诗可以让“本心”率性由意。这种形而上的开怀与自在必有助于形而下的忙碌与规矩,阴阳由此得到平衡与协调,心自然就安然、怡然了。我确信,写诗可以养“心”,心畅精神一定畅。这也就是《心安然——随心写意集》一书诞生的缘由。我愿意随心性写诗,愿意与关爱本心的朋友们分享这样的诗。
在不崇尚诗的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愿意出这本诗集,让我感激涕零!我和炳青编辑一见如故。她读了我的第二本诗集《心随水流》后,主动说起,如果我还要出诗集,她来做编辑。她的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使我在诗的世界里,更加任性,更逍遥自在,于是就有了《心安然——随心写意集》的诞生。同济大学的孙宜学教授是专攻泰戈尔诗歌研究的,他欣然提笔为这本诗集写序,也让我有遇知音的感觉。
2015年8月1日写于广州大学城
安然这个名字,就是一首诗。安然不写诗,就不能叫安然!
从读书到教书,从国内到海外再回归,安然就这样一直行走在校园中,曾经的青葱少女如今成为睿智学者,眉宇间有了岁月沧桑的印记,面容上多了些时光的留痕,但以心性计,安然还是那个安然,一如初进校园。
济慈说自己因诗歌而“习惯更多的艰难困苦,识别更美的景致,承载更巍峨的群山”。对安然来说,诗歌亦如此。无论现实生活多么烦琐、逆诗,安然依然在诗的乐园游走若素,不忘初心。
读安然的诗,需将自己的心浸在灵魂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她的诗歌,触摸她的心灵,感知她在自然世界里为灵魂建造的一个个空灵而又实在的处所。
安然对自然景物意象的凝练和运用,颇具英国浪漫诗的神韵。她的大自然,既有华兹华斯式的宇宙和谐、万物宁静,也有济慈式的蓬勃旺盛、生命奔腾。她的这部诗集《心安然》,精神的支撑点就是大自然。在这里,她开怀吟唱,发泄苦痛;在这里,她享受孤独,浸淫于宁静;在这里,她的精神日益充盈饱满,郁郁勃勃;在这里,感性的纯粹与理性的跨文化研究异彩同辉!
安然对大自然的美有异乎寻常的敏感,有时自然移情于她,有时她移情自然。这种情感流有时是单向流动,但更多的时候是交汇对流,且浑然一体,自然因此在她的诗歌中瑰丽多姿。如在《心灿》中,“折射的光”“绿荫潭下”“小溪”“红黄的叶”,各种自然景物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秋天的晨光犹如蚕丝,柔柔韧韧,似无实有;绿树荫荫,溪水潺潺,轻笔点苔,生机顿生,空灵中实有一个灵魂在,是安然有时略显疲惫的心,翕然相和。
但安然的精神是强大的。她不是到自然中躲避,而是寻找、汲取让自己更浩然、更自由的力量。她把这种寻找,化成了一首首活泼泼的欢歌。她用各种色彩、意象来表达这种生命力的顽强,如《心诚》《心豁达》中金黄的麦穗、金红的太阳以及红云,活力缤纷,让人心驰神往。这里“枝叶摇晃”“无数花蕊绽放”,于是诗人“心敞”,“清晨的梦想”冲出云雾,终于“希望”撒满大地山湖,一派葱茏生意,盎然诗趣,让人感到生命的欢歌无处不在。
以不同的动态词汇描绘出一个静态,使诗歌审美的力度、厚度和内涵变得丰富和不确定,这是安然自然抒情诗最为独特的艺术追求,也是其个性和心性使然。《心景》里,雨“敲打”芭蕉门发出轻快的声音,“滴”干邑,“顺”着叶纹,“滑落”下沉,“撩起”阵阵涟漪。敏感的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美的动态,用一系列动词,在平常的生活细节里烘托出立于“长廊的人”“凝”神之“静”。短短的十三行诗句,声音、动作、色彩相互感应,促使读者调动起所有的感官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用耳朵凝神静听轻快的雨打门声,用眼睛去搜寻顺叶纹慢慢滑落下沉的雨滴,用飘飞的思绪去追逐诗人的心灵。
这就是安然诗之魅力!用生动可感的实景,将我们引入灵动、静谧的意境,感受着她的脉搏与自然的律动合奏的生存之思、生活之痛、生命之歌。在日益纷扰喧嚣的今天,读安然的诗,让人安神、安静。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2015年5月16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安排我在“第二届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论坛”上发言。我早起,拟用功准备演讲,却顺手拿起安然的诗集《心随水流》,窗外大雨,我却一下子心静如水。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的心、脑仍一片空白,发言自然语无伦次。我向各路英豪坦然相告,并请大家“归罪于”安然!会场上顿时响起一片会心的笑:显然,“同病相怜”者不少。
有过这次“受害”经历,我决意不再被安然的诗打扰我世俗烦扰的生活。但最抗拒的实际上往往是最渴望的,所以一读到安然的这部新诗集,我仍纵容自己沉浸下去,淹没自己。
实际上,对安然的诗,我早已决定不再抗拒。因为我知道,我内心一直希望被安然之诗“染色”,成为“染丝”!
这也有实例。
2015年6月19日,我在赴德国的高空中昏昏沉沉,于是读安然的诗《心醒》,一时间人、机、星、云,都“醒”了,我抓过笔,不分行地写下这几句话:
独步曲径不知深,孤鸣蛙跃没碧潭。辩
春雨凝绿忍离叶,花开一朵香满园。鸯
无眠细数云间星,梦觉才悟悠远山。
安然若素任风雨,不羡神女自成仙。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处草长莺飞春烟笼醉的安然园!
孙宜学
2015年8月2日
安然著的《心安然》呈现在你面前的诗文集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阳光照耀下,通透、纯净、无邪。当你经历体验着诗文中的一切,你就像捧着一颗明灿灿的心。在表达方式上,这本诗集运用了中国画中工笔的画法,绵密细致,但是创造了一种写意的效果。那种飞来的诗句和意象,让人开心不已。可遇而不可求。诗随着本身的韵律在行进。轻松自然。诗外的瞬间感悟拾零,编进这个集子,更加丰润有味,不事雕琢,有种绘事后素的美。
安然对自然景物意象的凝练和运用,颇具英国浪漫诗的神韵。她的大自然,既有华兹华斯式的宇宙和谐、万物宁静,也有济慈式的蓬勃旺盛、生命奔腾。她的这部诗集《心安然》,精神的支撑点就是大自然。在这里,她开怀吟唱,发泄苦痛;在这里,她享受孤独,浸淫于宁静;在这里,她的精神日益充盈饱满,郁郁勃勃;在这里,感性的纯粹与理性的跨文化研究异彩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