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朋友偶尔活得心满意足,但大多时候不满意自己、不满意别人。再怎么检讨、反省、改进,似乎没有一个实质而真正彻底的变化。 或许该换个方式了,换个从来没想过的方式。 杨定一在本书提出“唯识”的观念——意识优先、意识为主,从意识的科学切入,不再随着表面的现象、感受、念头种种客体打转,而是从我们都有的聪明的源头、最根本的主体入手。 用最轻松、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意识的本质,陪同我们探讨这一生最纯粹的存在、活着的目的、生命的希望。 面对广大、无限、永恒的生命与本质,这门意识的科学以简驭繁,将你我已经僵化的认知框架彻底推翻,让活泼的生命、真实的快乐、宁静与平安,从每个人的心底涌出来。 作者简介 杨定一,美籍华人,医学博士,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乃尔医学院生化博士,曾任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持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咨询委员,对整体疗法有独到研究。与台湾地区天下生活合作出版《全部生命系列》作品,包括《真原医》《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全部的你》《神圣的你》等着作;并与风潮音乐合作出版《等着你》等音声引导专辑。 目录 01 人生,到底有没有一个共同点 02 共同点,是在于能知觉的,倒不是在于被知觉得对象 03 又再一次抓错重点 04 物质是一种观点,并不是一种东西 05 虽然如此,物质对你我还是存在 06 物质跟意识的关系是颠倒的 07 意识含着一切的物质 08 No-Thing Exists 没有东西存在 09 觉察到什么?觉察自己 10 没有绝对的真理 11 全部都是自己 12 是意识,倒不是意识场 13 意识,比零点还稳定,比自由更自由 14 意识,并不偏爱谁 15 意识场的科学 16 经验和经验当中的共同点 17 统一场 18 一切都在同一个意识场 19 从自由,到不自由 20 你可能忘记意识,但意识忘不了你 21 落到人间的天使 22 爱,意识转变的力量 23 从整体落在局部,又从局部放松到整体 24 从身体的感受开始 25 对情绪踩一个剎车 26 对谁,世界是一个幻觉? 27 全相式的宇宙 28 意识,到底涵盖了什么? 29 无明,可能遮住意识吗? 30 又可以无明或忘记什么? 31 颠倒的世界 32 颠倒的,其实就是唯物 33 那,又要怎么去切入? 34 什么叫做“去客体化”? 35 在的瑜伽 36 意识落在内或外,都可以成为练习 37 注意焦点的移动 38 里外、中间、一切……都是意识 39 一切合一是最自然的现象 40 就连业力,也只是反映意识 41 一切,都是一样的 42 意识与空的关系 43 颠倒的真相——从唯物到唯识 44 唯识:彻底的典范变迁 45 一位好的老师 46 真正的老师 47 In Love 爱,进入爱 48 踏出第一步 49 唯识,和这个人间有什么关系? 结语 祈祷 序言 杨定一 这本书,其实我等了很 久才动笔。 本来我希望很早就分享 出来——甚至,是当初在写 完《全部的你》之后就想表 达。遗憾的是,《全部的你 》出版后,我才发现大家对 用词和我想表达的内容其实 是陌生的。有些朋友可能会 认为它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是这样,我只好先踩一个刹 车,把步调放慢,透过接下 来一系列的作品,像搭建楼 梯一样,一步一步地为大家 建立一个更稳健、更踏实的 基础。 什么基础? 也许你还记得,我不断 地强调,意识其实是一个谱 (spectrum)。这个谱是很广 的,从一种有限而相对的范 围(finite,relative realm), 一直到无限大而永恒的状态 。 这里所谈的“相对”,既 包括你我在人间可以体会到 的所有经验,也包括微细得 五官捕捉不了的现象,甚至 用念头想象不来的境界。至 于无限大、永恒的状态,我 过去最多也只能称为“绝对 (absolute)”、一体、心、本 性、主、神。 意识谱,就是这么的广 。 这种广度,不光是我们 用头脑想象不来,也没办法 用语言表达。毕竟,我们表 达得出来的所有观念,没有 一个不是还在局限的相对范 围里。 然而,你也一定还记得 ,我过去不断强调——无限 的绝对,其实远远比局限的 相对更大、更长远,而且是 不可思议的大、不可思议的 悠久。基于这个事实,我有 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基础, 帮助你我让意识从一个相对 、受限的角落扩大开来。这 局限的意识如果能扩展到一 个地步,自然会让你我可以 接受这里谈的绝对和一体, 接受全部的生命。 接下来,透过“全部生命 系列”的作品,我一边写, 一边建立一套完整的词汇。 这么做,除了帮助我自己节 省时间,同时也为你省下了 许多光阴。有了共同的语言 ,我们才能一路走到这里, 而能准备好自己来接轨—— 跟一体接轨。 当然,我也不断提醒, 你我还是要透过练习,而且 是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 至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星 期七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不断地练习,才可以把许多 观念沉淀到潜意识里。甚至 进一步,让它随时可以浮出 来。 只有这样子,你才不知 不觉,让“全部生命系列”所 谈的观念真正成为你生活的 主要部分。并且,在练习中 ,你会建立一个全新的、完 整的回路(neural network) ,而让自己面对生命有一个 崭新的开始。 你可能会想问,到了这 个时候,我为什么还会想再 一次动笔,重新把一个完整 的与意识相关的理论带出来 ?透过练习,再加上过去累 积的那么多观念,不就够了 吗? 这么讲,当然也是对的 。但是,我总认为,我们过 去所谈的,绝大多数还是从 身心出发,是从一个角落、 一个局部在表达。我们很少 有机会站在一个更大、接近 全部或一体的层面来回顾一 切,包括这个人间。 对于你,既然已经走到 了这一点,这种理论的架构 ,可能会是你现在这个阶段 最需要的。我透过文字和表 达所尝试的,就是为你建立 一个关于真实的架构,同时 让这个架构可以说明你个人 从练习得到的体验,甚至可 以加深你的领悟,而让你得 到一种全面的整合。 我也希望透过这种全面 的整合,让你在迷茫中随时 拥有一个指南针,能够为自 己指引方向。 说到指南针,确实,你 可能会迷路。然而,这不是 你担心就避免得了的。这早 就是你我活在人间的现况。 你、我、每个人都会迷路, 也随时都在迷路。 你只要观察自己:面对 周边的人、事、物、情况、 考验,是不是马上就把注意 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一小点 ? 就这样,你随时忘记了 自己真正的身份。 这一关,谁都过不了。 更何况,你不见得有一位好 老师在身边提醒你。这时, 你会更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 架构、知识体或古人所说的 “法”,带着自己不知不觉走 上——没有回头路的路。 此外,我常常听到有些 朋友说(你很可能也说过), 理论是理论,实务归实务。 坦白讲,我自己也说过类似 的话,就好像心里暗自认为 两者各走各的,搭配不起来 。 然而,我写《唯识:新 的意识科学》这本书,所想 表达的是——事实,并非如 此。 会有这些表面的矛盾, 也只是因为你我是透过身心 、透过肉体的聪明在看生命 。然而,这种聪明(我通常 称为小聪明、人间的聪明) 对整体并没有什么代表性, 也不足以全面地说明、解释 你透过练习而得到的体悟。 这种从头脑而来的限制 ,最多还是一种表面上的阻 碍。透过本书,我希望能打 破任何限制,让你可以透过 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每 一个感受,整合你更深层面 的领悟。这样,才足以消除 你全部的矛盾。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 这次的分享,还是选择用直 接跟你对话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你有科学背景和相 关的训练,也许会很惊讶这 样的选择。毕竟,大多数人 (包括我),只要讲到科学, 想到的会是一种中立而客观 的口吻,好像一个第三者站 在外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还要引用各式各样的根 据来佐证。 然而,意识这个 导语 意识其实是一个谱(spectrum),从一种有限而相对的范围(finite, relative realm),一直到无限大而永恒的状态。 无限的绝对,其实远远比局限的相对更大、更长远,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大、不可思议的长远。基于这个事实,杨定一博士为我们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基础,帮助你我让意识从一个相对、受限的角落扩大开来。当局限的意识扩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让你我可以接受本书中所谈到的绝对和一体,从而接受自己全部的生命。 后记 或许你已经发现,其实“ 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本 身就是一个唯识的法门。 最多是之前的作品,在 步调和架构上,与你现在手 上这本《唯识》不同。之前 的作品是站在人问的层面, 和你一同走到意识的门口。 本书则刚好相反,是从意识 来看一切。 有意思的是,你读完《 唯识》这本书,现在再回头 去读最初的《全部的你》, 也自然会发现当初对你而言 很抽象的章节,已经是再清 楚不过了。 我在写这本书(当然也 包括其他“全部生命系列”作 品)的过程,也遇到许多同 事或朋友想跟我分享一些建 议。 当然,他们提供的观念 都是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有 些朋友是佛教背景,自然会 提出一些佛学的观点或词汇 。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朋友也 一样,自然希望我分享耶稣 的话或《圣经》里的句子。 这些建议,我都相当感激。 我心里也明白,他们的出发 点完全是善意。是这样,每 次,我都会认真考虑。 这次在写《唯识:新的 意识科学》时,也有同事建 议我可以进一步说明华人过 去对唯识的探讨,或对照弥 勒佛透过无著菩萨留下来的 《瑜伽师地论》和其他作品 。 我知道这些提议,都是 善意的。正是因为他个人接 触过这些论述,他自然会想 从这些资料得到一个更广的 理解,并且和这本书所谈的 做一个对照。 但是,这一次,我最后 选择都不做。 不做的原因,其实很简 单。 首先,我认为自己没有 资格对佛法或任何宗教做进 一步的诠释。这些法,从我 的角度,都是人类最珍贵的 宝藏,而我又有什么资格在 上面再多说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我但愿 能用最诚恳的心情,向你坦 白:所有“全部生命系列”的 作品,最多反映我个人的体 验。既然是个人的体验,我 用自己的白话来表达,应该 已经是足够的。为什么还需 要假借过去的经典,来支持 这些对我再理所当然不过的 事实?更何况,这些事实, 是你、我、每一个人都可以 亲自去验证的。 在这方面,我并没有想 要扮演一个学者的角色,也 不会去论述、比较或分析, 当然更不想去争辩。而且, 坦白说,我认为这方面的辩 论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 我记得好多年前,我刚 回到亚洲,接触到一位很好 的老师。这位老师用他的方 法,很用心地分享唯识的诠 释。既然我的中文能力很有 限,我也就请别人把唯识的 论读一部分给我听。 只是,我一听就马上知 道,这方面的论是在一种比 较理论的层面。接触一个头 脑的理论,并不会带来一种 解脱或意识扩大的领悟,反 过来还会让人守在一个局部 ,好像它比全部还更重要。 这种理论层面的探讨,一不 小心,也就自然把人吸引到 一个头脑的范围,而让人再 也走不出来。 是这样,当时我听了几 段之后,也就把这件事搁到 一旁。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 这种分析对现代人有帮助。 我心里明白,唯识是弥 勒佛(你也可以说是未来佛 、未来的基督)的大系统。 我们称为弥勒佛的这个聪明 的体,或说智慧,不可能不 用最轻松、最简单明了的方 式来表达唯识。而且这样的 表达,会符合现代人修行的 经过。是这样,我才敢大胆 采用“唯识”当作书名。 是站在这样的出发点写 这本书,我才能对自古以来 的大圣人、上师有所交代。 不然,以后接触的人可能还 会继续把唯识当作一种学派 。也可能有人会把它当作又 一种学术,而可读可不读。 我对弥勒佛,对基督, 是抱着最大的尊敬和信心, 而这尊敬和信心是大到一个 地步,让我这一次敢鼓起勇 气,完全用我自己的话来表 达。 然而,我的目的倒不是 为了阐述一套完整的唯识科 学。毕竟,这个主题是这本 书有限的篇幅怎么讲也讲不 完的。反过来,我最多是希 望开个头,启发你的兴趣, 让你亲自去衡量、去领悟。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 在这本书中已经把许多理念 推翻。推翻的,不只是一般 的观念,也包括“全部生命 系列”过去所强调的重点。 我会这么做,也是担心 透过之前可能已经太详尽的 说明,反而让你又落到一个 理论或客体的层面,而甚至 会想用你的聪明和逻辑去掌 控。万一如此,那么,我反 而不小心又害了你。 既然我这一次选择了这 种切入的方式,也自然让这 本书不可能是一套完整的阐 述。当然,如果因为我解释 得不够全面,而对你造出矛 盾,这是我个人的限制,倒 不能归咎于唯识的大法门。 最后,你读完这本书, 倘若就是一个字都不记得、 说不出任何重点,都没有关 系。说到底,还是你个人的 领悟比较重要。 你也知道,这个领悟, 并不是在于任何学问的整理 和描述。最多,只是看你能 不能活出来。 精彩页 01 人生,到底有没有一个共同点 在这里,我想引用希腊伟大的赫密斯(Hemes Trismegistus①)的这句话——“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so helow.)”作为本章的开始。 这句话,对我可以说是在表达:一个真理,它本身一定是完整的。无论从哪一个角落去看,它都可以反映整体,或者至少不违反它所表达的真理。 其实,如果你想探讨意识的科学,真正重要的也只是如此。 我的意思是,对你,任何所谓的“真理”,一定要符合你的体验,而且从任何一个层面都说得通。如果只是一套单纯的道理,但不符合现实,那也不足以称为真理。 用这样的原则,你可以仔细观察,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这一生有各种各样的经验,在经验和经验间有没有任何的共通性?有没有哪一个性质,是在所有经验中都可以重复的共同点?如果有这样的共同点,它本身是不是一个可以独自成立的本质? 当然,你会说,这是不可能有的。 你只要回想就会发现,从你很小很小刚懂事开始,到今天,每一个经验、每一个经过,无论是性质或内容都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共同点。也正是因为没有共同点,对你,每一个经验才会新鲜、才会有趣。当然,这些经验最好是“好”的:遇上好事、见到好人、感觉舒服、觉得放松。不用说,这类好的经验和不舒服、不愉快、烦恼又根本截然不同,完全不会有什么共同点。 不只如此,你再用科学家的眼光对样样去追根究底,也自然会发现:眼前的人、事、东西、状况、状态、一切,最多是在你脑海累积的印象。这种印象,你也可以称它是头脑运作的电子信号。信号随时会出现,也随时会消失,称不上是一个可以独自成立的本质 如果你还有疑虑,也可以亲自做一个思想实验:拿一把解剖刀,一点点去分解眼前的某个东西。无论是眼前的桌子或书,只要拆解,所得到的部分自然会失去原本桌子或书的特性。再一路拆解下去,可以得到古代希腊和印度哲学家认为不可能再切分下去的最基本的单位(原子)。当然,你站在现代物理的角度,也知道就连原子也还可以再往下继续切分,还有所谓的基本粒子可谈。 只是,你再进一步切分下去,到最后自然会发现什么都没有。 剩下的,最多是一片空。 这么拆解下来,也就发现,在物质的层面并没有一个本质可谈。也就是说,任何物质,切分到最后,自然会让你落到“空”。 然而,如果你把这种“空”当作“什么都没有”,其实也不正确。你最多只能说,最后剩下来的,是人类的五官再加上念头也体会不了或体验不来的空。 用同一个原则,你可以再三地重复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这么拆解眼前所见、所体会到的一个人、动物、植物、东西、矿物,也能用同样的方法面对每个心情、感受和念头。 我相信,只要做下去,自然会发现,不光外头的东西,就连你的心情、感受和念头,同样没有一个独自成立的本质足以让它们单独存在。 心情、感受、念头,本身最多也只是头脑运作的电子信号。这些信号不光没有一个实体,而且本身无法独立存在。每个信号还要靠其他的信号才足以成立、才可以存在、才可以产生意义。 你大概也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意义,其实还要靠许多条件(比如说记忆、情绪、整体的经验)来衡量。更不用说,这个衡量的基础随时在移动。你我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生病不舒服的时候,衡量各种心情、感受、念头、印象的基础,其实和平常完全不同。 是这样,你我的经验当然不会有共同点。不光是你的经验和我的经验没有共同点,就连同一个人的经验和经验之间,也没有一个足以独立存在的共同点。 只要你还想在一个具体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客体”)上去分析、去找,例如眼前的人、发生什么事、人间的关系、对未来的理想、个人或群体的期待、过去的发生、好事、坏事、意义、价值……你自然会发现,再怎么找,也不会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 唯一可能讲的根本的共同点,是空。但是,这个空,你也知道,是头脑没办法体会的。是这样,对头脑而言,只能承认没有共同点,没有一个我们能够体会到的共同点。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