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茶道、茶史、茶器,给初学者的启蒙;识茶、泡茶、品茶,感知生命细致刻度。 美食作家、资深媒体人王恺,历经十余年,寻访各大茶产地、茶人、茶空间,拿到一手珍贵资料,写就《茶有真香》。他从不辨茶之好坏的生手,变成茶汤略一沾唇,就能判断出茶地风貌和制茶工艺的老茶客,结合自身经验和多年研究,引领大家推开茶之门: 茶之历史——从唐至今,千年流转; 茶之风土——茶山种植、茶叶制作; 茶之品饮——识茶、鉴茶、泡茶、品茶; 茶道美学——茶器、茶席、茶会。 这是一趟以茶为引,关照内心的认知之旅。既学习茶知识,也在感知茶事间体悟传统雅事精髓,为日常增添丰饶滋味,于喧嚣世界寻觅一处宁静之所。 作者简介 王恺,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资深主笔、“活字文化”新媒体总监。著有《文艺犯》。专研饮食文化,雅擅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 目录 序 茶路上的陌生人 第一章 茶史 从《茶经》开始的茶之认知 茶器,千年流转 第二章 茶之味 茶香何来 源头活水 寻访六堡茶:黑茶之雅香 黄山访太平猴魁:兰香不绝于缕 寻找祁门香:传说中的国礼茶尚存否 二访武夷岩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丛 岩茶何以复杂:山场、做工、品饮 初探云南茶山:古树普洱的丰厚滋味 再探云南茶山:山头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普洱熟茶:等待被开发的价值 第三章 人与茶 叶荣枝:寻找茶之真味 何作如:老方法做老茶 何健:文人的追求 李曙韵:茶与器之延伸 第四章 茶器 中国宫廷紫砂:工艺之美 日本古茶具:博物馆里的茶道轨迹 日本茶器的流变:无尽禅意 韩国茶器:隐居者的世界 第五章 茶室与茶会 清香斋和二号院:山水意境 紫藤庐:无何有之乡 食养山房:静之徐清 台北茶室巡游:多元意趣 和敬清寂的京都茶室 第六章 茶道之旅 京都抹茶道:探询千家流派 京都煎茶道:中日循环往复的交流 在韩国,古朴茶道亲历记 台湾地区茶道:文化与美学 跋 一个人的茶之道 序言 茶路上的陌生人 在杂志工作期间,我开 始做与茶有关的报道,一晃 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真正的启蒙,诞生在自己单 独负责《茶之道》专刊。还 记得那是2010年,我所工 作过的杂志也算得上当年的 “顶流”,直接派我去日本寻 访茶道。我还记得在京都的 寒冷空气里走进古老的表千 家茶庭的感觉,一瞬间被美 击溃,穿着木屐在湿滑的苔 藓上行走,除了战战兢兢, 更多的是感触,我们走过的 地面,沉浸在时间之河里。 青苔所代表的,不仅是 景观,更是时间,时间里不 变的茶意成就了这个几百年 几乎凝固的茶空间。茶,绝 非仅仅是饮品,更凝聚了精 神。物质层面的茶并不是一 切。 这是一种古老的东方审 美,严格地说,是古代东亚 诸国,中国、朝韩以及日本 文化之间生生不息、流转腾 挪的审美流动。就像柳宗悦 所说,中国是坐享大陆的泱 泱大国,江河浩荡,重岩叠 嶂,原野无际,这里地老石 坚,祁寒酷暑。正是在这样 一片大陆上,诞生了古老的 茶树,衍生出制茶喝茶品茶 之法则,又东移到日本、朝 鲜,被当地文化所吸取、改 造,创造出一个更多彩、更 丰富的茶的世界。这里面, 既包含了茶道审美之同与不 同,又包含了风土种植、茶 叶制作、茶具深耕、茶汤冲 泡的各个细致人微的世界, 一旦进入这个世界,想轻易 脱身而出,是道难题。 十多年一晃而过,出于 偶然或者必然,我一直在茶 的这个世界里打转。见闻、 寻访、探究之外,自己已经 有了一定的对茶世界的鉴赏 能力,正好这也是中国茶复 兴的十年。也有人说,这是 继宋代、明代之后,中国茶 的第三次复兴。我们不用一 上来就给自己戴上这种高帽 ,说自己亲历了茶业复兴之 路,但确实,这十年,是中 国茶在各个领域深耕的年份 ,无论是种植方法的改良, 还是茶具制作的精细,乃至 茶事审美的革新,都有着过 去一百年所未见的新气象, 这是我个人的幸运;能浸淫 其中,将自己所见所闻所品 记录下来,则是我的责任。 因为接触的世界相对开 阔,所以我对茶的认知一直 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一隅 ,也并不特别执着于审查“ 国别”,记得刚开始写茶文 章的时候,就有人不断质疑 我,例如只有日本才说茶道 ,我们中国人就是喝茶;只 有台湾才做茶会,大陆习惯 在菜市场喝茶;精细的喝茶 是做作,大碗喝茶才是正道 。 这些质疑,开始会对我 形成影响,但逐渐在我心里 丧失了挑战性,中日韩朝的 茶系统循环往复,彼此影响 ,本来没有必要一定要分出 彼此、高下,几者相互刺激 ,形成了今日中国茶的局面 。举个例子,前几年的日本 茶道具出口中国,推动了中 国茶具的精细化发展,一部 分作者陶瓷在中国成长起来 ,丰富了当下的中国茶具世 界,并且我们的陶艺家的展 览开始东渡日本,让他们欣 赏其中连绵不断的古典之美 。 把我自己的习茶之路回 望一遍,也能更好地把这本 书的结构说明白,这大概就 是这篇文章的意义。 给自己扫盲 还比较茶盲的时候,我 也是用耳朵去喝茶,而不是 用身体去喝茶,只以为龙井 就是茶叶中的绝品。去西湖 附近的龙井村采访,得了两 盒三等的散茶,如获至宝, 带回家给父亲泡着喝,结果 喝起来远不如村里喝的滋味 ,现在也没想明白,是水的 缘故,还是茶叶被调了包。 那时候有位在中茶公司 工作的朋友总是告诉我,绿 茶最高贵,什么普洱茶、黑 茶,都是很低廉的茶叶,属 于粗茶,出口边疆的,不过 他并没有科学的标准。没多 久,他又告诉我,六堡茶还 不错,属于黑茶中的精品。 过阵子又说,大红袍也不错 ,不比绿茶差,尤其是他们 公司的出品。这时候我才发 现:他的标准全是他们公司 市场推广的结果,公司流行 卖什么茶,他就告诉我什么 茶好。也不知道是真不明白 ,还是诚心想把我变成中茶 公司的忠实拥护者。事实上 ,我和他的接触,正代表着 一般茶客和茶商的接触过程 ——市场推销什么茶,大家 就跟着买什么茶。 各个城市兴起的茶城成 了知识的核心地带,茶商成 了权威喝茶人。 十一二年前,不仅仅我 是茶盲,多数人都是。铁观 音今年炒到多少钱一斤,普 洱涨价了,安化黑茶升值了 ,岩茶炒到天价了……接触 一个喝茶的人,听到的往往 不是茶的知识,而是各种茶 的花头、茶的价格,喝茶倒 成了次要的事情。也就是这 种情况下,我们刊物做了第 一期茶叶的选题,同事去了 普洱产地,写了茶叶飞涨的 秘密,我留在北京做补充采 访,找了个茶客,让他谈谈 对各种茶的印象,我现在还 记得他的茶室轩敞,一进门 的地方放着一套日本武士服 。 主人兴致高,手舞足蹈 地谈着他的茶和他华丽的收 藏,那时候的爱茶者大率类 此,都是玩家。他玩得尤其 深入,自己去武夷山做茶。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爱茶者应 该自己深人茶山,尽管他坦 承自己做得不好,火候掌握 有误。从福建来茶室帮工的 小妹揭发他,说他做茶,把 整个空间弄得烟熏火燎,茶 还没做好。但是这种玩得身 体力行的精神,后来还是被 我偷学到了,自己后来走 导语 写给大家的茶界启蒙,从喝茶到懂茶。 包含茶之历史、茶之风土、茶之制作、茶之器物、茶之冲泡、茶之礼仪。 踏访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记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还原传统雅事精髓,为日常增添丰饶滋味 中国茶千年更迭,正值复兴,本书记录当代茶人的深耕细节、茶事审美的革新,展现古典雅事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可能——从一杯茶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茶之一物,不仅局限于品和饮,从口腔至心灵,是一个更阔大、更有趣的世界。王恺寻访重要茶人、茶空间、茶叶研究者,回归茶之真香,呼唤那杯天然的、雅致的、清新的茶,追溯共同的文化血脉,为心灵觅一处安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