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典常谈
分类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经典常谈》这本书成书于1942年,以13篇小论文简述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把内容丰富庞杂的中国文献典籍,理出数条清晰的脉胳来。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后附朱自清先生《(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封建论>指导大概》,具体对古诗和散文进行解剖分析,见解精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附录一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附录二 《封建论》指导大概
附录三 重印《经典常谈》序
附录四 读《经典常谈》
序言
《经典常谈》一书写
于1942年,距今已然过
了70年,然而今天我们普
及国学时,惊喜地发现: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依
然是探寻国学门径再好不
过的路引。
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
都收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所以很多人一直以为朱
自清先生只是个散文家、
文学家。而读《经典常谈
》才知道,原来朱先生于
中国传统文化造诣也非常
深,却又可以用极现代的
白话文将它们娓娓道来。
朱先生对于传统文化
大概尤精于古诗和文,全
书十三篇,《四书第七》
、《诗第十二》、《文第
十三》三篇文后未标参考
资料,可见对于这三个题
目,自是信手拈来。附录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更是将诗歌的韵味、内
涵分析得再清楚明白不过

在本书的自序中,朱
先生将书定位为“中等以
上的教育”,在《(唐诗三
百首)指导大概》中,朱
先生又说《唐诗三百首》
在清代也就是相当于小学
生用书,而“现在它却是
高中学生最合式的一部诗
歌选本”,虽然现在从小
学课本到大学课本都有《
唐诗三百首》中所选的篇
目,而对于诗的解析,实
在是做得很不够。今天的
学生,能背出几十上百首
古诗的人大概不少,能真
正理解并读懂古诗的人却
不多,所以这本书对于中
小学语文教师、大学学生
来说,都是相当好的读本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
,对于传统国学的热潮也
在兴起,但是目前来看,
在这股热潮中迷失方向的
并不少,不得窥门径。正
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国
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
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
生畏……朱子似乎见到这
个,他注‘四书’,一种作
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
般人”,“这样办虽然不能
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
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
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又如在教育中,很多所
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
在课外加背一些国学名篇
。叶圣陶在1945年为本
书写的序中这样写:“书
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
,书籍卷数,不能不说是
一种知识。可是,学生得
到了这种知识有什么受用
,咱们不妨想一想。参与
考试,如果遇到这一类的
测验题目,就可以毫不迟
疑地答上去,取得极限的
分数,这是一种受用。还
有呢,似乎没有了。在跟
人家谈话的当儿,如果人
家问你什么叫‘四史’,你
回答得出……你的脸上自
然也会有一副踌躇满志的
神色。”看来偏求记诵,
不重“受用”,也有相当的
历史渊源。
朱先生所选这十三篇
,大概能涵盖中国文化的
主要部分,而每篇小文均
详析源流,分辨脉络,点
出主要著作及重要人物,
我们按图索骥,有选择地
找些著作文章来读,自然
是事半功倍。对中国文化
感兴趣但非专业研究人员
的读者来说,本书尤为适
用。
此次出版,基本保持
原文的面貌,当时的标点
符号用法与现在并不相同
,不作改动。小部分词语
按现代出版物规范作了些
改动,这样不至于给读者
带来困扰。
导语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是探寻国学门径再好不过的路引。
朱先生所选这十三篇,大概能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部分,而每篇小文均详析源流,分辨脉络,点出主要著作及重要人物。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非专业研究人员的读者来说,本书尤为适用。
精彩页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④;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苟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甚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叙》。“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叙》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