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既有对汉语情态系统的理论探讨,也有对表现情态的语言事实的深入分析,特别是涉及不同情态表达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情态的主观性、情态与相邻或相关范畴的同现互动限制关系、情态的语用驱动等方面研究新成果。本论集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主要讨论了汉语的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同类情态的组配及情态的否定问题;第二编把范畴互动的观念引入句法研究,在更高层次上反映语言的系统性;第三编对一些新兴构式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彭利贞,男,博士(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共同主编。主要从事句法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汉语情态的语义分析和语用解释 汉语的主观情态和客观情态 论同类情态的组配规则 论“不能不”和“不得不”情态的主观客观差异 情态动词受“没”外部否定现象考察 论现代汉语中表示道义情态的“不敢” 论[许可]和[免除]的两种隐含义 从“不用”与“甭”的差异看语用法的凝固化 多义情态动词“能”的历时演变 第二编 情态与相关范畴的同现互动 论情态与情状的互动关系 论情态与体的同现互动限制 论一种对情态敏感的“了,” 论情态与词尾“了”的同现限制 论情态与句尾“了”的共现限制 论情态与“着”的分化 论“应该”的两种情态与体的同现限制 论现代汉语人称与情态的同现限制 “本来”反事实句与情态共现问题研究 “要不是”反事实条件句的情态问题研究 第三编 汉语的情态构式 非意愿与“V不了”的认识情态表达 非意愿与“非Vp不可”的认识情态表达 唯一选择问句:一种表示三类情态意义的新兴结构 “说好X的”构式的违实性与反预期性 序言 情态是言者关于可能、 必然或许可、必要的主观态 度,在汉语语法中有非常复 杂的表现,也是近年来汉语 语法研究的热点。本书收入 的是几位以汉语情态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学者近年来就此 论题发表的论文,从一些方 面反映了汉语情态研究的新 进展。内容所及,既有对汉 语情态系统的理论探讨,又 有对表现情态的语言事实的 深入分析,特别是在不同情 态表达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情态的主观性、情态与相邻 或相关范畴的同现互动限制 关系、情态的语用驱动等方 面研究的新成果,部分地反 映了几位作者在推动汉语情 态研究上所作的努力。 本文集共分为三编。 第一编“汉语情态的语义 分析和语用解释”,共收录8 篇文章。这部分主要讨论了 汉语的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 、同类情态的组配及情态的 否定问题。除了理论探讨外 ,更有对汉语事实的深入分 析。在情态的定义中,“说 话人的态度”是最为关键的 因素,因此一般认为情态的 根本特征就是“主观性”。然 而,还是有很多学者主张区 分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这 一观点具有理论价值,对语 言事实也有一定的补充解释 。比如不同类型情态动词连 续同现遵循的EDD规则,就 要求主观性强的情态类型要 先于主观性弱的情态类型排 列;而之所以会存在同义类 型情态动词的同现,正是因 为存在情态主客观的差异。 情态的否定问题也是值得关 注的重点与热点。否定可以 单独或与其他句法环境一同 消除情态歧义;否定对情态 语义演变也有重要影响,某 些情态语义演变现象常常首 先发生在否定形式中;此外 ,否定也是情态强度变化的 显色剂。本书收录的这些成 果都反映了作者对情态系统 的理论思考,以及对语言事 实细致人微的剖析。 第二编“情态与相关范畴 的同现互动”,共收录10篇 文章。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 统,从历时的角度看,从单 个的语言成分到整个语言系 统都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从共时的角度看,单个的 语言成分和与之同现的其他 成分处于一种动态的互动中 ,某个成分表义与功能上的 变化,一定也会引起与之同 现的那些成分的表义和功能 上的变化,反之亦然。情态 范畴也不例外,它与现代汉 语的其他范畴诸如情状、体 、人称等,都处在一种互动 关系中。把范畴互动的观念 引入句法研究,可以为观察 对象提供更多的视角,从而 寻求更充分的解释,这也是 语言的系统性在更高层次上 的反映。 第三编“汉语的情态构式 ”,共收录4篇文章。现代汉 语表达情态的手段,除了情 态动词、情态副词外,还有 构式。这些情态构式大多具 有多义性,如“V不了”“非X 不可”等。不同的情态解读 需要不同的句法条件,比如 动词的情状类型、主语的意 愿、句子的现实性等。除了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情态构式 外,也收录了就一些新兴构 式进行探讨的论文。相比于 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我们 对情态构式的关注才刚刚开 始,无论是在系统性上,还 是在对个案的挖掘上,都还 需要作更多努力。 编者和作者想趁此机会 再次感谢语言学前辈和同道 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指导和 帮助,特别感谢浙江大学中 国语文研究中心提供出版机 会和资助,感谢本书编辑为 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出色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