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流行,战争爆发,时代变迁,全球旅行已失去太多可能。尽管阅读和旅行无力解决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双看过世界的眼睛带我们去游历他方,借此获得一个向外看的机会。
本书记录了作家陈丹燕30年“地理阅读”的旅行历程,她是资深的阅读者和旅行者,我们透过她机智、敏锐、细腻的观察之眼,看到外部世界的美好,意识到旅行和探险、迷人的景物和晴朗的天气、人的耐心和善意,都犹存于世界。现在不是背弃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在地理阅读的文字中,去努力拥抱和爱惜这个备受摧残的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告别(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丹燕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疫病流行,战争爆发,时代变迁,全球旅行已失去太多可能。尽管阅读和旅行无力解决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双看过世界的眼睛带我们去游历他方,借此获得一个向外看的机会。 本书记录了作家陈丹燕30年“地理阅读”的旅行历程,她是资深的阅读者和旅行者,我们透过她机智、敏锐、细腻的观察之眼,看到外部世界的美好,意识到旅行和探险、迷人的景物和晴朗的天气、人的耐心和善意,都犹存于世界。现在不是背弃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在地理阅读的文字中,去努力拥抱和爱惜这个备受摧残的世界。 作者简介 陈丹燕,作家,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塞尔维亚旅游局中国形象大使。她的上海非虚构作品获得过上海图书奖一等奖,是长期的畅销书。她的青少年作品获得过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台湾地区《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年度文学奖,是中国青少年基础读物。她的旅行文学作品曾获得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以及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文学奖年度旅行奖。 目录 序:1990年至2022年,一个地理阅读者的梦想与实践 CHAPTER 1 果戈里的罗马松树 哨子 在时代转轨的接缝处 在心里酿蜜:意大利壮游作家作品地理阅读笔记提纲 第一节 凡尔纳修道院夜读 第二节 做一个勇敢的外国人:一个中国作家从故乡出发的意大利壮游 第三节 意大利的精神维他命:诗人但丁,中西文明汇通第一人利玛窦,“文艺复兴”一词的发明者瓦萨里,人体解剖学创始人维萨里 附录 陈丹燕2016意大利旅行随身书籍 CHAPTER 2 灼热的欧亚走廊 光阴荏苒:与《捕梦之乡》塞尔维亚语译者的谈话 捕梦之乡:2016年《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笔记 第一节 穷而性感之所 到达贝尔格莱德的第一个凌晨 三座铜像 贝尔格莱德:穷而性感,遗世独立 “三月,轰炸开始了。” 他只描写地狱,忘记了天堂 第二节 捕梦之乡 卧室 书店 第三节 斯特凡 那些摩拉瓦河谷的修道院 斯特凡也在墙上 阿德里安堡 第四节 时不我与之哀愁 佩拉宫酒 匆匆相交便永生不忘 佩与卡还在那里 附录 《捕梦之乡》译名对照表 CHAPTER 3 绿岛 他人之眼:《驰想日》英语译者感言 驰想日:2008年《尤利西斯》地理阅读笔记 第一节 一朵云——有些缥缈之物竟是永恒 沙湾 圆堡 挤奶场 第二节 白日游——一座老城是一本书的索引 黄铜牌子上的布卢姆 公爵街 第三节 国立图书馆 第四节 长夜游——在时间的河流上泛舟 乔伊斯桥:姨妈家 坦普酒吧:我肮脏的老城 乔伊斯中心:碗柜 菲兹威廉街:莫莉的意识流 附录 《驰想日》译名对照表 序言 1990年至2022年,一 个地理阅读者的梦想与实 践 我是一个自幼热爱读 欧洲小说的人。也是因此 ,我在日后的漫漫长旅行 中,自然而然要去看看小 说里描绘的那个世界。小 说描绘的是现实世界,更 是心灵世界,这是小说书 比地理书优越的地方。所 以,身体在地理上移动时 ,五官七感都在探索,心 灵在打开。 从大西洋里的岛屿, 到亚欧走廊的边缘地带, 都曾是我读书的好地方。 那时,旅行可不需要随身 带哨子,到中美洲的云林 里找凤尾绿咬鹃才需要, 那时哨子的作用是引诱。 当2022年2月24日下午 终于爆发的俄乌战争,将 一个分裂而保守的时代界 定明确,从此,新时代开 始了,我看到了我的旅行 时代的终止符。 那时我正在南海观音 像附近,洁白的观世音菩 萨像立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波澜不兴。2008年去 北极旅行前我来过这里, 这次算是重游。再见到这 片灿烂艳阳下格外庄严柔 和的大海,我想起了北极 蓝色的雪原,和夜晚正对 着我头顶的北极星,那正 是夜空中最明亮的一组星 星,它带领着一百零七颗 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照 耀着整个北极的雪原。我 发现自己经历的曾是一个 如此平坦无垠的世界,它 适宜所有对遥远地方的梦 想,适宜把它们适时变为 现实。我经历的时代,是 个对个人旅行乐此不疲的 时代。如果我可以套用茨 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 著名的句子,我会这么说 。然后,直接引用他的原 话:“我希望我这样说最 为精辟。” 其实,2015年,世界 分裂的阴影就已经出现在 我旅途上空了。那年秋天 ,由于土耳其大选,如此 阅历深厚的国家开始再次 动荡起来。我到达伊斯坦 布尔的当天,安卡拉就发 生炸弹爆炸,一百多人遇 难。在途中,伊斯坦布尔 一家电视台被警察强行关 闭。那时我正在一家咖啡 馆里写笔记,看着电视直 播中的冲突,流血的记者 和编辑,然后,电视信号 被切断。走向飞机时我突 然想,这架飞机会被炸掉 吗?我也要飞越伊斯兰国 的占领地的。但是我安慰 了自己:有过如此壮丽的 旅行了,我此生无憾。甚 至,深深庆幸。在晦暗的 忧患中如明亮芬芳的鲜花 开放——我庆幸自己在大 战又要在欧洲爆发的前夕 完成了一己完美的地理阅 读。在飞机上摇摇晃晃的 小折叠桌上,我在笔记本 上写:“我不能阻止一场 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我能 长久地记得并歌颂那片大 地战前的美。” 那年一回上海,土耳 其的局势就开始恶化,土 耳其击落了俄罗斯飞机, 土耳其坦克出兵伊拉克, 伊斯坦布尔街头暴乱的新 闻传遍全世界。贝尔格莱 德书店里普林西普照片上 的脸总是在我眼前晃动, 紧接着,俄罗斯向伊斯兰 国宣战,英国向伊斯兰国 宣战,法国向伊斯兰国宣 战,德国向伊斯兰国宣战 ,美国向伊斯兰国宣战。 我心中充满着大战或将爆 发的不良预感。但是与前 几次一样,回到上海两周 左右,从巴尔于带回来的 战争阴影就渐渐被上海兴 致勃勃的日常生活覆盖。 世界在2015年还是平坦 的,川普要到2017年才 出现在电视的国际新闻里 。因为《捕梦之乡》,我 还获得了文学奖,成为塞 尔维亚的旅游形象大使, 这是我从未想象过的荣誉 。有时,我真的惊叹这个 世界对美梦的慷慨。 这么说是有缘由的。 当我成为一个旅行者 ,我想要在欧洲细细读完 欧洲二十世纪小说金字塔 尖上的两部小说:爱尔兰 的《尤利西斯》和塞尔维 亚的《哈扎尔辞典》。这 两部伟大的小说都诞生在 动荡的时局中,《尤利西 斯》诞生在爱尔兰独立运 动中,《哈扎尔辞典》诞 生在南斯拉夫解体的阴影 渐渐逼近的岁月里,所以 它们都带着强烈的历史地 理的痕迹。我是一个持续 地热爱在小说中寻找两极 的读者,一方面是热爱小 说强烈的历史气息,另一 方面是热爱小说承载的各 种精微的细节。在我看来 ,一部好小说就是阅读岁 月人心的导师,它教你能 具体而微地认识文化与历 史的形成,也教你如何体 贴而仁慈地察觉生活中那 些意味深长但被大多数人 忽视的细节。 我一直觉得,读得精 微与敏感,好小说最终会 给予读者礼物——令一个 人能保持一双能独自流下 慈悲之泪的眼睛。这种个 人的、隐秘而完美的阅读 体验本身,就是人生的礼 物。 …… 不知道是我的幸运, 还是我的迟钝,那时对战 争的警惕,总是一半化为 旅行归来的谈资,另一半 化为埋藏于衷的惴惴不安 ,直到它逼到我鼻子下。 有时我想,也许我也 是假装没感觉?自己对自 己假装,也是一种装睡。 所以拍电影时,再困难也 要在北京西路铜仁路口拍 摄一段上帝视角,因为镜 头升高后,丁字路口的粗 大斑马线就会在镜头里形 成一个巨大的U形,让世 界做一个U-Turn,是我对 世界改变的反应吧。假装 这里有个掉头的标志,然 后,世界就调头回去,回 到2014,那时土耳其没 打仗,川普没上台,叙利 亚的小男孩也没淹死在希 腊的海滩上。 也许再走远一点,回 到1999年的早春,那时 贝尔格莱德还没被北约轰 炸,人们喜欢全世界旅行 ,去那些冷战时代去不了 的地方,看那些传说中的 导语 陈丹燕持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无尽城池里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细密敏锐感知自然的终极神秘,并神游在与世界各地那些曾经的伟大心灵交流的内心世界中。 精彩页 哨子 上海北宋法华寺原址上,现在是一栋办公楼。 顶楼里有个小电影公司,是我制片人开的。隔墙就是一座局促的菩萨殿,除了这楼里的年轻人,并没多少人晓得。那菩萨殿贴着电梯井,电梯上上下下不停,发出隆隆的升降机声音。 2021年最后一夜,去给菩萨上炷香,也给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带去一个蛋糕。这一年终于是要过去了啊。 六个导演各自拍摄了一个与城市咖啡馆有关的短片,我的片子刚开始做后期,声音和调色都没完成。制片人和总导演邀请大家晚上带着自己的片子来交流,就当跨年的晚会了。 大多数人都没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六个导演一起守岁,用同题短片来认识彼此。这给原先纯粹的创作状态突然带来了紧张,以及认识同道的快乐。六个短片的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以及调色师们,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未能自拔。但在这样的气氛里,大概又对自己这个短片是否可以代表自己产生了怀疑。做创作的人总是介意自己的表达是否与自己内心的蕴藏匹配。而且,做创作的人总是两难的,一边认为自己做得足够好了,但是,一边又会认为自己也许还可以做得更好。 制片主任事先就煮了热红酒,空气中飘荡着被蒸发的酒精气味。一定是橙子放多了,酒精气味里浮动着许多酸气。 剪辑房的椅子上堆满了大家的大衣和厚外套。 “红宝石”牌的蛋糕上用樱桃酱写了“新年快乐”。 我坐在最后一排的吧台上,将自己高高挂起。 高个子的导演系讲师坐在我前面的沙发上。当他的片子开始播放时,他就开始整理自己的帽衫领子,想把它拉得更平整。故事发生在美琪大戏院旁边的小咖啡馆里,夜,一对年轻情侣要分手,据说这是根据导演自己的故事改编的。其实,我的短片也是根据我自己的故事改编的。随着故事展开,导演又开始整理与领子相连的帽子,用它裹住脖子,然后,用它捂住后脑勺,最后,把连帽衫上的帽子整个拉上了,从后面看上去,就像个格里高利圣咏里的僧侣。 片子中出现了一对路人,群演就是我的电影配乐。有人认出他来,发出轻轻的笑声。六个片子里,群演大都是自己的工作人员,这样可以节约成本。不知为什么,一个小说里的句子突然浮上心头:“在这片大地上,三大宗教的天堂各不相同,而地狱却是相同的,魔鬼和撒旦们在三大宗教的地狱里往来穿梭。”当然,这是很不恰当的一句话。只是生活汁水充盈的故事,总能勾起联想,自己对生活模糊的认识因而突然明晰起来。 坐在我前面的年轻人被笑声惊扰,他肩膀动了一下,将自己更深地沉到厚厚的连帽衫里。 等片子全都放完,大家喝完第一杯用纸杯胡乱盛起的热红酒后,他从帽衫里钻出头来,环视着四周说:“这里有种法国新浪潮电影时代的创作气氛。” 这句话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静默。 翻动东西的窸窣声,伴随两个女人模糊的对话声: ——找到吗? ——应该就在附近。 ——不急,我们有时间。 渐亮:我们看到在多瑙河中游大平原深处一座废弃多年的犹太会众会堂里,我和我的向导布兰卡在积满尘土的会堂旧桌椅间,逐一翻开信众存放托拉经书的柜门,找窄门内侧的涂鸦。 画外音:布兰卡听她妈妈说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座巨大的犹太会众会堂废弃了。有一次,还是小姑娘的妈妈被外婆带到这里,原因真的很单纯,只是因为她们从没机会到会堂底楼,这里从前只供男人们做祈祷。 布兰卡的妈妈和外婆随手打开了面前一个放托拉经的小柜,仅仅是好奇,想看看里面存着的是谁的经书。在柜门内侧,外婆看到一个签名——她丈夫的签名。而她丈夫,已死在匈牙利境内的劳改营里了。 P12-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