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行凶抢劫”现象时会走入极端?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暴增”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目录 译者序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管控危机》 中文版作者序 致谢 第二版序 第一版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道德恐慌”的社会史 行凶抢劫:一个外来词的人侵 编年史 “犯罪上升率”公式 一个标签的转化轨迹 第二章 社会控制的起源 至高无上的法律 面对面的控制:警方如何放大危机 警察“运动”的起源 第三章 新闻的社会生产 首要定义者和次级定义者 行动中的媒体:再生产与转化 媒体与公众意见 犯罪新闻 行凶抢劫与媒体 互惠关系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平衡叙述:报道汉兹沃思事件 事件:汉兹沃思“行凶抢劫”案 基础报道 社论 《太阳报》 全国性报纸的特写报道 伯明翰地方报纸 结论:传媒中的解释与意象 第五章 引导公众意见 “尊敬的编辑先生”:读者来信 地方媒体表达渠道 私人一公共表达渠道:侮辱性信件 公众意见与意识形态 第六章 犯罪的解释与意识形态 社会意象 传统世界观的根基:常识 社会焦虑 解释与意识形态 第三部分 第七章 犯罪、法律与国家 “常规”犯罪和社会性犯罪 从“控制文化”到国家 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秩序 文化霸权的模式及其危机 第八章 法律—秩序主导的社会:“合意”的枯竭 “恐慌”的流变 表意螺旋 战后文化霸权:建构共识 共识:社会民主派的策略 共识的瓦解 1968/(1848):剧变——分裂的国家 1969:英国“文化革命”和威权主义转向 工人阶级反抗:“挖得好,老田鼠!” 第九章 法律—秩序社会:走向“超常国家” 1970:塞尔斯登人——“法律—秩序社会”的诞生 1971—1972:法律的动员 1972:“行凶抢劫者”时刻 后果:与危机共存 在黄色潜艇内 第四部分 第十章 “行凶抢劫”的政治 被压抑者的回归 “从属地位”的结构 文化、意识和抵抗 黑人犯罪与黑人无产阶级 “全世界受苦的人” 从哈勒姆到汉兹沃思:统统带回家 后记 译者后记 序言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 解读《管控危机》① 黄典林 英国著名左翼学者、文 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 灵魂人物斯图亚特·霍尔 (stuart Hall)于2014年2月10 日逝世。《卫报》的讣告将 他描述为“多元文化主义的 教父”,他的“有关种族、性 别、性属和身份认同,以及 20世纪70年代种族偏见与 媒体关系的开拓性论著”, 在“六十年来的学术、政治 和文化辩论中影响巨 大”(Butler 2014)。依据标 准的伯明翰学派学术史叙事 ,霍尔是继威廉斯 (Raymond williams)等文化 主义先驱之后英国文化研究 的领军人物,是文化研究能 够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 影响的知识运动的主要推手 (Turner 1990)。对霍尔来 说,学术研究不只是象牙塔 内的知识探求,更是通过思 想和学术话语的形式对现实 的干预。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一生学术生涯的主要贡献 之一,在于指出并反复证明 文化问题在本质上是至关重 要的政治问题(Hall 1997)。 文化不是可供描述或进行纯 粹抽象理论化的具体对象, 相反,它是围绕社会意义的 斗争得以展开的空间或场所 (sites)。故而,文化研究的 目的不在于对文化的内容和 形式进行审美考察,而是要 透过对当代各种文化及其话 语形式的符号学的、社会学 的和人类学的把握,剖析作 为社会政治斗争场域的文化 背后的权力结构,其终极目 的在于寻求所谓解放政治 (emancipatory politics)的文 化路径(Procter 2004:2)。 因此,文化研究对现实政治 的介入,成为其最显著的学 术品格之一。 就这一点而言,霍尔本 人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学 术实践,积极介入英国社会 政治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战 后英国社会共识政治瓦解和 新保守主义崛起的现实,霍 尔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对撒 切尔主义的威权民粹主义 (authoritarian populism)本 质进行了批判(例如Hall 1979,1983a,1984,1985 ,1988,1989)。其中,影 响最大、最具标志性的著作 之一是《管控危机:行凶抢 劫、国家与法律秩序》 (Policing the Crisis: Mugging, the State, and Law and Order,以下简称 《管控危机》)(Hall et al. 1978/2013)。该书的第一 版出版于1978年。在时隔 35年后的2013年,也就是 霍尔去世前一年,该书的作 者又以集体合作的形式,通 过在原书中加入一篇新序言 和后记的方式出版了该书的 第二版。眼前这本中译本就 是根据该书的第二版翻译而 来。 在这本耗时六年多、篇 幅长达四百多页的大部头中 ,霍尔等人从行凶抢劫这一 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 、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 道德恐慌(moral panic)入手 ,深入考察了20世纪60至 70年代经济衰退、阶级矛盾 加剧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共 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 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 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 的文化机制问题。由于其宏 大的历史视野、社会政治批 判的视角以及对葛兰西理论 的创造性运用,该书成为霍 尔在其伯明翰时期的巅峰之 作。在这篇译者序中,笔者 拟围绕该书的主要内容及其 学术和历史背景,对其理论 和方法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行批判性评述,由此管窥 伯明翰时期以霍尔为代表的 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取向、 方法路径和现实关怀。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的 重构 从似乎突然出现在英国 街头的行凶抢劫(mugging) 现象这一看起来十分普通的 社会治安议题入手,《管控 危机》一书展示了一幅广阔 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文化霸 权和政治合法性危机与重建 的社会史。霍尔等人的研究 把“行凶抢劫”“视为一种社 会现象,而非一种特定的街 头犯罪形式”,其目的是想 搞清楚,“为什么英国社会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样一 个特定的历史情势 (historical conjuncture)之 下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对抢 劫这一现象做出反应”(Hall et al.2013:1)。霍尔等人 强调要从历史语境中寻求理 解这一历史节点上发生的看 似“孤立”的暴力事件的现实 意义。用作者的话来说,这 里“并不存在需要我们去理 解的脱离社会过程的简单‘ 事件’,因为正是在社会过 程中,这些事件才得以发生 ,并被人们理解、分类、解 释和应对。我们越是仔细地 考察这个复杂过程,就越会 发现,关于‘行凶抢劫’的‘道 德恐慌’而非‘行凶抢劫’这一 现象本身,才是我们应当给 予首要关注的对象”(Hall et a1.2013:21)。在他们看 来,这种反应蕴含着一种针 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 风险的焦虑和恐慌情绪,从 根本上说,这种恐慌的根源 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 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 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对既有道 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 的深刻担忧。整个社会已经 把暴力犯罪的“暴增”看作社 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 的传统“英国生活方式”和二 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 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 析的一个征兆。换言之,“ 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 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 慌只是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 表征,而70年代英国社会阶 级和政治秩序中日益严重的 “文化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