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你是个时常为人际关系所扰,感觉受伤的人吗?你觉得不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他人觉得在你这里无法获得所求和所需,彼此好似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无论怎么努力,心都无法传达。日本国民心理学家加藤谛三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会有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人生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这本书正是针对人际关系的烦恼所写。在书中,你会看到有50多年咨询经验的加藤教授,如何将精神分析的视角运用到各种人际现象中。他以大量咨询故事为例,穿插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时而带你看看自己,时而带你看看对方,帮你理清人际关系烦恼背后的真相。 通过这本书,你将获得这些:告别不痛快的关系,改善沟通,认识自己,看清错误的人,释放压抑,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建立正向的朋友圈,离幸福更近。 作者简介 [日]加藤谛三(かとう たいぞう),1938年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 擅长用心理学的论据,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担任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的主持人长达半个世纪,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 著有《告别不安》《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情感暴力》《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等众多经典畅销作品。 目录 第一章 不会沟通产生的痛苦 了解自己的心声 与感觉舒服的人沟通 怎样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了解别人 “为人”即是“为己” 不要试图把鳉鱼变成鲸鱼 承认自己的孤独 不要被别人卸磨杀驴 知道自己朝着哪个方向前进 麻烦一大堆的人 通过“和谁交往”看清自己的内心 讨厌一个人的深层次心理 让你发现真实自我的人 你最重视什么 和身边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打好交道就好 对所有人都不满意是自身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自我实现是良药 即便是失败的人,也可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想象别人的痛苦 将失败与成功联系在一起的态度 承认“我的选择” 第二章 “受伤的总是我”的深层次心理 自我毁灭型的人 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不被想要讨好的人喜欢的理由 你很在意,但他并不在意 很努力却不被理解 人生充满压力吗 强烈渴望被表扬的人 恐惧可以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对“辛苦”的认知差异 理解对方内心的恐惧感 为什么越努力越痛苦 第三章 你身边那些让你团团转的自恋狂 不让“自己”占据你的整个大脑 大惊小怪的人 超越现实的神经症倾向的要求 自恋的人的努力 只有用心面对才能收获回报 为什么一直努力却没有成果 一定要成为主角的人 让别人为难的“错误的热情” 怀有被害意识的加害者 培养宽容的性格 总是生气的理由 不要总觉得“好痛苦”,而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第四章 释放不断隐忍的自己 在治愈型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能量 “应该”的心理在不断地让人痛苦 告诉自己“不被认可也没关系” 不要接受母亲的依赖心理 “好孩子”的认真会把自己赶入困境 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 不要轻易说“好” 不要搞错自己的位置 缺失自我的人 当你承认痛苦的原因时,你会变得轻松 接受自己的人生 接受现实的自己 当你想要说别人坏话的时候 你所在的地方不是战场 第五章 不会令人痛苦的“待人的距离感” 没有苦难的人生并非就幸福 吐露心声也要有限度 做好“被拒绝很正常”的觉悟 如何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对别人没有兴趣的人 鉴别是否是真正的理解者 感受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接近那些渴望被安慰的“可怜人” 你改变了,对方就会改变吗 不要因为抽象的烦恼而痛苦 接受自己的过去 总是退让的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考虑 过度放大别人的批评 大家都很痛苦 争执背后真正的课题 不畏惧对立 明确地表达“好”或“不好” 感到愤怒的时候也可能是机会 知己四人足矣 能够让关系更加密切的魔力语言 第六章 通往幸福的近路 履行对自己的义务 承认自己痛苦的理由 现实站在你的一方 从说“对不起”“谢谢”开始 放下面子一切都会顺利 为了成就满足的人生 坦然面对好恶的情感 重新获得成长的能量 不再勉强自己 后记 序言 人因为心态不同,或将 变得痛苦,或将变得快乐。 话虽如此,可心态并不能任 由个体自由切换。 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 是快乐。从小经历过很多快 乐的人和在痛苦经历中成长 起来的人,大脑中形成的神 经回路是不同的。也正是因 为如此,心态不是可以随意 改变的。 这个世界上,在成长的 过程中,有一直被鼓励的幸 运儿,也有被不断否定的可 怜人。这两种人的命运截然 不同,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归 结于“都是命”。因为有些人 即便人生价值被否定,不断 接收到消极的信息,也有让 自己幸福的活法。 如果让鸟儿像鼹鼠一样 生活,那么鸟儿就会变得不 安。不安是生活方式出现问 题的红色警示灯。 人们在做一些不适合自 己的事情时,一定会感到不 安。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就一定能找到让自己幸福 的活法。 一些有神经症倾向的人 和容易烦恼的人,生活中普 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懂得 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无法 了解对方,不清楚自己的立 场,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归 根结底在于“不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就了解自己 所做的事情,这样眼前的路 自然就开阔起来。如澳大利 亚精神科医生贝兰·沃尔夫 所言,让你烦恼的并不是昨 天才发生的事情,今天的烦 恼是过往所做事情的结果。 如果清楚自己过往所做的事 ,那么就能够知道自己今后 要做的事,这样眼前的路也 就自然地开阔起来。 总体来说,不断感知到 烦恼的人是无法适应人际交 往的人,无法自然地与他人 进行沟通的人。 因为无法自然地与他人 进行沟通,所以不能树立适 当的目标,以至于让过往所 做的努力成为徒劳的付出。 总有一些人付出努力却 得不到回报,那是因为这些 人的努力脱离了与他人的联 系。 有些人总是固执地认为“ 我没错”,并且埋怨别人, 抱怨道:“为什么受伤的总 是我?”这样的话语透露出 ,这个人的世界在变得越来 越狭隘。 这是一本献给有上述情 况的人的书,希望他们能够 发现最好的自己,开发自身 潜在的能力。希望这本书能 够成为一本为他们开拓新世 界的书。 为何你总是因为人际关 系感到愤怒?如果能够弄清 楚原因,那么你的人际关系 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为什么你总为“没有人理 解我”而烦恼?那是因为你 不了解你自己,心理医学上 有所谓的“没有人理解我”症 候群。因为你总在跟自己较 劲,所以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 因为不了解自己,导致 无法与他人顺利沟通,以及 将人生想象得过于简单。 因此,只要你还生活在 社会中,由人际关系引发的 麻烦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所以你经常会有此感慨:“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无法顺利地与他人沟通 的人,努力得到的成果永远 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这类 人的内心会变得狭隘,而“ 内心狭隘的人很容易向困难 低头”。 一直认为“受伤的总是我 ”的人,一般来说会有很多 诉求。比如,对自己周围的 人要求很多,被动型愿望也 十分强烈。 被动型愿望简单来说, 就是“依赖”。依赖别人,当 别人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时, 他们就会感到不满。他们会 不停地抱怨父母、爱人没有 为自己做这个,老师、朋友 没有为自己做那个。 这种依赖他人的诉求会 转而成为被害意识显现出来 。随之,因为这种被害意识 而不断烦恼的人就会一直觉 得“对方根本没有把我当回 事”“这个人一点也不理解我 ”“大家合起伙来欺负我”“就 我吃亏”。 认为“我没错”“受伤的总 是我”的人总是在不停地抱 怨周围的人多么过分,并且 他们总认为只有自己是受害 者,只有自己是正人君子。 他们通过扮演牺牲者的 角色来保护自己已经受伤的 自尊。同时,正是因为他们 不断地试图用这种牺牲者的 角色来治疗心中的伤痛,以 致到最后反而把自己送进了 死胡同。 这种“被逼到绝路”的感 觉会引发憎恨的情感。无力 感往往与憎恨关联甚深。 当你感到“没有办法改变 现状”的时候,憎恨的情感 就会被无限放大。当你不停 地抱怨“受伤的总是我”的时 候,就是在向周围的某个人 表达你内心的憎恨。 尽管人生充满了各种各 样的机会,但这种憎恨的情 感会让你失去它们。所以, 当你不停地强调“我没错”“ 受伤的总是我”的时候,你 身上的魅力和潜在的能力也 在不断地流失。 导语 一本专治人际关系烦恼的书。 社恐、讨好、憋屈、愤怒、被误解、被损害、被忽视、付出没有回报……人际中的伤,你遭受过多少?影响日本半个世纪的国民心理大师、哈佛导师加藤谛三说:要解决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就要发现自身根本的欲求。 不论你是否喜欢社交,人际交往永远都是无法避免的。当你烦恼和他人的关系,痛苦和他人的沟通,却又避无可避时,该如何自救呢? 这是一本专治人际关系烦恼的书。享誉世界的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用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50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帮你告别社交带来的痛苦。 通过这本书,你将深入人际相处中自我与关系的盲区,拿回幸福的主动权——通过关系,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重塑关系。 后记 人的自我救赎不是通过 他在社会上取得的成绩,而 是通过内心的成熟以及沟通 能力来实现的。 书中多次提到的“我没错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 些话,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没错”这种固执的态度 ,最终会被人讨厌,导致人 际关系不顺。 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人 不易。因为只关注自己,看 不到别人的艰辛,所以沉浸 在自己的悲伤中,感慨“受 伤的总是我”。回顾痛苦的 过程和结果,越发觉得“受 伤的总是我”了。 在距今九十年以前的美 国,有一个叫作赫伯特·N. 卡松的幸运者写了本很有意 思的书,我们可以把这本书 称为“召唤好运的十三个智 慧”。作者说,所有事情的 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牛顿在 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时候就 知道“这一定是有理由的”。 除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 影响,在和平的年代、平凡 的生活中,“总觉得自己被 伤害”,那一定有让你感觉“ 被伤害”的理由,这正是这 本书带我们去思考的。 一般来说,长时间处于 烦恼中的人大都不清楚自己 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因为 不清楚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 位置,所以总是引起矛盾。 这就是本书反复提到的,不 能把握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 。 埃里希·弗洛姆说过,没 有被爱过的人希望所有人都 爱他,这种对爱的迫切渴望 会伴随这个人的一生。这句 话也印证了,母爱的缺失会 让孩子内心强烈渴望被爱。 长时间患有抑郁症的美 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越是渴 望让所有人满意,越会导致 自己的力量衰退。只要自己 下定决心去幸福,就能够幸 福。这和本书反复强调的“ 想要讨好别人,就会削弱自 己内心的力量”的观点不谋 而合。 不去区分对象,一味地 渴望被别人喜爱的人,周围 总是容易聚集一些人品差的 人。软弱的人会为了获得侮 辱自己的人的满意而拼命努 力,他们甚至不能发现对方 在侮辱自己。 下定决心让自己幸福才 会幸福,因此我们最需要做 到的是下决心让自己成为自 己。 本书和我的上一本书《 让我讨厌却又离不开的人》 都获得了大坂温子女士的帮 助。因此,我希望通过文字 表达我的感谢之情,感谢她 长期以来一直鼓励我围绕话 题进行写作。 精彩页 第一章 不会沟通产生的痛苦 了解自己的心声 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去聆听别人所说的话。 聆听他人的心声就是柔和地打开自己的内心。患上神经症的人,内心已经僵硬,无法聆听对方所讲的事情。 内心柔和意味着有自我实现的姿态。只有把生活过得有意义的人内心才是柔和的。如果是具有攻击性的人,特别是那些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的人,他们是无法安静聆听的。怀有敌意地聆听他人的心声,是无法让别人打开话匣子的。 沟通能力强的人很少对他人怀有敌意。因为在自恋心理被消化的同时,依赖心理也被消除了。 “聆听”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做好却非常困难。就比如,总有一些母亲以母爱为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认为自己的做法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不去聆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她们将孩子裹挟进自己的想法中,不去承认孩子的个性。不过这样的母亲仍然认为自己已经聆听过孩子的想法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言语所要表达的含义。 当别人对你说“请表达一下你的意见”时,你照做了,但可能反而会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你怎么总是抱怨呢?”这是因为很多人在听对方讲话的时候,会夹杂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矛盾。而这些人还认为自己在聆听他人讲话,认为自己的内心是面向周围的世界敞开着的。 没有亲密朋友的人一般都没有学会正确聆听他人的话,但在交往中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聆听别人的话,前提条件是自己有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说,自己的内心没有不安与敌意,也没有虚荣与攀比。只要内心产生虚荣与攀比,就很难正确聆听对方的话以及理解对方要传达的意思。 总而言之,了解自己是与他人交往的先决条件。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才能知道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同样,当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时,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对方有这样的需求。 如果连自己有什么需求都不知道的话,又何谈理解对方的需求呢? 与感觉舒服的人沟通 是否能够与人顺利沟通也与交往的人相关。不要因为没法与某个人顺利沟通而对自己丧失信心,也不要感慨自己的沟通能力不够,对自己产生怀疑。 一个人的气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和对方的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与一个沟通高手交往的时候,即便是一个不善沟通的人,内心也会觉得敞亮。也就是说,你们能够做到相互理解。但当交往对象的气量很小时,你与他沟通时,相互理解的程度也就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被称为沟通高手的人往往是那些让人觉得愿意和他交谈的人,和这样的人相处会让人感到非常放松。 如果对自己的交往能力没有自信的话,可以找一个沟通高手,和他相处。这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与这样的人相处,你的气量也会越来越大。想要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就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放松的人相处。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福至心灵”地发现真实的自己。 你想要躲避的人是让你不由自主地武装自己的人。 让你内心武装起来的人,大体就是那些爱对人评头论足的人。因为你畏惧被人说三道四,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武装起来。 有一些人让你产生提防心理,也有一些人让你不由自主地放松自己。 想象一下当你的讲话被录音的时候,你讲话的神情和心理是什么样的。那个状态下的你一定是有心理防范的。那是一种你虽然在讲话,但是却无法达到有效交流的心理状态。 当你进入树林的时候,你会觉得心情愉悦,但是你不会意识到单独一棵树的存在,你会觉得“树林里好舒服”,这就是你和树木在进行交流。 如果你想要提升交际能力,那么你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你会和这个人进行轻松的沟通,通过这个过程发掘一个意想不到的自己,接纳新发现的自己。 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并不是坏事,有时你会发现让自己欣喜的一面。就像当别人指出“你太吵了”的时候,你会注意到自己开朗的性格。 但是即便是原本性格就开朗的人,如果总是被一个猜忌心和嫉妒心都很强的人控制的话,他的这种性格在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大可能会逐渐丧失。 P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