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精)/实践社会科学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怀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作者简介
李怀印,UCLA历史学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一2021)。主要论著有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1600–1950, 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中文版《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 and Reform: A Micro-History,1948-2008(中文版《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Village Governance inNorth China:1875-1936(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等。主编两套大型丛书:"Rethinking Socialism and Reform in China"(“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均由Brill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以及History and Theory,Journal of Modern Asia, China Quarterly, Modern China,China Journal等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担任《开放时代》以及Twentieth-Century China, 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等期刊编委。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问题所在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若干关键论题
第二章 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
边疆的整合
治理边疆
治理内地各省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
第三章 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
清代的战争与财政
清朝财政的低水平均衡
清朝在世界历史上的独特性
第四章 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
财权区域化
有条件忠诚之滥觞
地方化集中主义
第五章 从内陆到沿海:晚清地缘战略的重新定向
传统地缘秩序之终结
塞防与海防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成与败
第六章 迈向现代民族国家:清末新政时期的国家重建
财政构造中的高度非均衡机制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陷阱
缔造新的民族
第七章 集中化地方主义:民国前期财政军事政权之勃兴
军阀竞争中的赢家与输家
为何国民党势力胜出
走向国家统一
比较分析: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
第八章 半集中主义的宿命:国民党国家的成长与顿挫
制造新的正统
党国之政治认同
国民党国家的半集中主义
第九章 国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义路径: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之交汇
共产党革命的地缘政治
打造政治认同
东北地区与国共内战
共产党根据地的财政构造
一个比较分析
第十章 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国家转型
疆域的扩张与整合
王朝的衰落与调适
迈向民主抑或高度集权
第十一章 历史地认识现代中国
“民族国家”的迷思
现代中国之成为“问题”
中国为何如此之“大”
中国为何如此之“强”
国家转型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序言
此书英文稿的写作,始
于2012年,我当时刚刚完
成另一部英文书稿《重构
近代中国》的写作,该书
梳理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史
家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
认知过程,探讨了其在历
史叙事的建构上存在的根
本问题。这本书在某种意
义上是上本书的续编,主
要想探讨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现代中国形成过
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一个
现代国家的形成,离不开
四个基本要素,即领土、
人口、政府和主权。所以
,我们要认识现代中国,
至少须回答:中国作为一
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各
省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
各边疆所组成的多民族国
家,在19世纪之前是如何
成形并得以维系的?它在
19世纪被卷入世界范围的
主权国家体系之后,是如
何维持自身的生存尤其是
既有疆域,并在国际上获
得对其主权的确认的?20
世纪以来不同形态的国家
体制,又是在怎样的历史
背景下和通过何种路径而
形成的?归根到底,我们
需要回答,今天的中国究
竟从何而来?其疆域构成
、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是
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她
到底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
现代民族国家,抑或一个
在疆域整合和政治认同方
面依然面临重重危机的非
常态国家?这些问题不解
释清楚,中国作为一个现
代国家的历史正当性,及
其在西方历史经验基础上
所建构的国际政治话语中
的合法性,便会受到质疑

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的
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
题。20世纪以来,海内外
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
解读,通常是在革命或现
代化叙事的主导下展开的
。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
大都是跟这些叙事相关的
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关注
的,也是全国或地区范围
内的长期结构性发展趋势
。而历史书写背后的终极
关怀,都跟革命/社会主义
抑或现代化/资本主义在20
世纪中国的必然性、合法
性相关。不过近二三十年
来,上述宏大叙事和相关
的问题意识已经从中外历
史学家的视域中逐渐消退
。在革命和现代化宏大叙
事失去了往日魅力之后,
人们纷纷埋头从事过去一
直被边缘化的课题的研究
,诸如妇女、性别、宗族
、民间宗教、地方社会及
各种边缘群体和边缘现象
。这些枝节性的具体课题
研究,丰富和深化了人们
对相关具体历史事实的了
解,体现了其独到的学术
价值;但是在宏大历史叙
事缺位的情况下,新一代
的历史书写也存在“碎片化”
问题,人们无法——甚至也
不愿意——把这些碎片加以
拼凑,以了解它们在更为
宽广的视域下所体现的历
史意义。
因此,欲重新认识现代
中国,有必要从过去宏大
历史叙事的窠臼及“碎片化”
的泥潭里解放出来,站在
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
高度,重新探究对今日中
国的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
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当代
中国不是仅仅从政权性质
的角度加以界定,而是从
更宽广的角度,把它定义
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那
么,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
宏大叙事和概念架构,均
有待重构。在前述组成现
代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除政权外,还必须考虑
到疆域、族群构成和主权
形成问题;最为重要的是
,政权本身也必须放在国
家形成的宏观历史视野里
加以理解。中国的近现代
史,换句话说,是中国朝
向一个现代主权国家转型
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时间
跨度和涵盖范围,远远超
出了过去以革命或现代化
为主叙事的历史书写。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就目前
学术界业已提出的跟现代
中国国家的历史起源和可
持续性相关的各种议题和
认识,做出较为全面的、
客观的解读。
基于这样一个意图,我
在七年前就开始了本书的
构思和断断续续的写作。
在方法上,此书采用“宏观
历史”(macrohistory)的研究
路径。所谓宏观历史或大
历史,这里有三层基本的
含义。其一,它既不同于
专门史,也不同于通史。
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
、社会史、军事史、外交
史等等专门史,各有自己
的一套问题意识和概念体
系,彼此之间界限分明,
治专门史者也很少“跨界”做
研究;而通史又面面俱到
,无所不包,其分期又受
既有的学科体系的约束。
本书所采用的大历史路径
,则有其独特的综合视角
,即有选择地聚焦于地缘
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
同三个关键变项,强调从
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
中,探寻各个时期国家建
构的轨迹。其二,中国的
国家转型,是近世以来全
球范围的国家形成过程的
一部分;中国之走向现代
国家的轨迹和动力,也必
须置于世界史的视角下加
以认识。因此,本书始终
以西方及其他非西方社会
的历史经验为参照,观察
外部各种力量的冲击与内
部各种因素的交相作用,
如何决定中国的国家转型
在各阶段的走向和进展,
从而识别国家形成的中国
道路。其三,在时间跨度
上,本书打破了国内外中
国史学界所习惯的古代与
近代、近代与现代之间的
分期樊篱,把近三个多世
纪的中国国家转型历史作
为一个既有不同环节又前
后贯通的完整过程。
这个写作计划所涉及的
范围和时间跨度如此之广
,要对每一时期、每个具
体议题做第一手的原始档
案资料的挖掘和研究,已
不可能。所幸
导语
李怀印老师的《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是一本既能帮助读者将历史知识升华为历史认识,又能启发思考的好书。这本书有两点非常吸引人:一、作者对许多我们多少知道一点的零星的近现代史知识做了整合与重组,经过深入的思考和逻辑分析,从宏观上解释了十七到二十世纪现代中国形成的历史;二、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论述,举例说来:李老师力图证明,不同于传统的屈辱史、失败史叙事,晚清近代化在许多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比如它避免了边疆的分离,政权建设也逐步近代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图书的装帧设计与图书内容非常契合。封面主要用了两幅图:《乾隆南巡图》苏州局部,反映东南财税对大一统国家的作用;《乾隆西征图》,反映西北边疆的平定奠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基本版图。同时,正是东南充足的财税为西北用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撑。
精彩页
第一章导论
问题所在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在有关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家形成的种种解读中,一个常见的做法是把帝国与民族国家加以对立,视彼此互为反题。现有的帝国史和民族主义诸多著述,均强调了这两种政治体系之间的反差。在这些文献中,帝国总跟好战、扩张、奴役连在一起。不同于现代国家之由享有共同的族群或文化背景的人民所构成,且由其政府直接加以统治,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据经典的解释,是其多族群、跨文化的人口构成,及其对殖民地、属地或朝贡国的间接统治。人们多认为,一个现代民族总是透过弘扬其族群特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来建构内部的认同感,而帝国则倾向于拥抱世界主义,声称其思想和制度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个现代国家总是以平等的立场界定其与世界范围的国家体系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帝国则总是建立在一种等级秩序之上;相对于其核心地带,那些被征服的土地总处于边缘地位。①
尤需指出的是,现有的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解释,多以西方国家的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为依据,强调三个基本特征。其一,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在理想状态下,国家的疆土与有着共同传统和认同的人民所居住的地域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②其二,一个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主权国家,对于其边界明确且固定的领土,拥有排他的各种权利,并且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跟所有其他国家地位平等。①其三,同样重要的是,民族国家的主权归其人民而非君主所有,理想的政府形态应当是欧洲17、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们所构想的以个人权利和自由为基础的国家,或者是后来在西方和非西方世界日渐流行的体现主权在民的代议制民主国家(Morgan 1988;Yack 2001;Bourke and Skinner 2015;Tuck 2015;Lee 2016)。不用说,民族国家晚至20世纪才在世界上大行其道。随着欧亚大陆旧式帝国的衰亡及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殖民帝国的崩溃,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人民纷纷效仿19世纪拉丁美洲之先例,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新兴国家”次第成立。尽管其历史不算久远,但是人们还是将今日由民族国家所组成的世界视作理所当然,把现代世界史上的国家形成等同于一个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直线过渡,认为帝国只不过是一种由征服所造就的前现代世界之遗存,必然走向衰亡并让位于体现人类理性抉择和自由意志的现代民族国家(Emerson 1960;Mehta 1999;Muthu 2003;Pagden 2003)。不过,晚近的研究揭示,关于民族国家的此种目的论预设,很少跟现代世界的国家建造的历史实际相吻合。以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为例,尽管其中的一些主要国家,如英格兰(不列颠)、法兰西及西班牙,在有关民族主义的研究中通常被视作经典的、界定明确的早期“民族国家”,但是军事征服和殖民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却起到关键作用,其情形跟帝国的形成过程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如果我们把视野转移到1870年代以后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会发现英、法、德等列强之间的民族主义对抗,包括它们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和走向全球性帝国的过程,使得帝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此一时期的民族主义,究其实质而言,是帝国主义的;尽管所有这些欧洲国家相互之间均视对方为民族国家,但它们都力求在全球扩张,打造海外殖民帝国。①历史学家贝利因此精辟地写道:“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均属于同一现象。”(Bayly2004:230)库马尔也说:“如果民族国家可以被视作帝国的话,那么,帝国(尤其是现代帝国)也无非是民族国家的放大而已。”(Kumar 2010:133) ②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4: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