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插图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许倬云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目录 自序 我们究竟是谁? 绪论 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 第二章 夏商周:核心的形成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 第四章 天下帝国:关键性的秦汉时代 第五章 秦汉时代的扩张 第六章 天下国家模式的衰坏 第七章 隋唐的天下国家 第八章 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 第九章 金、元时代的外族征服 第十章 明代:专制皇权(上) 第十一章 明代:专制皇权(下) 第十二章 清代:最后一个征服王朝(上) 第十三章 清代:最后一个征服王朝(下) 第十四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上) 第十五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下) 附录 《说中国》·解说(葛兆光) 序言 《说中国》是前此《万 古江河》与《我者与他者》 的延续;两年来,我再次尝 试,为“华夏”分析其内涵与 外延,可谓相当于化学定性 分析的工作。 二年刀圭,三载疗治, 长夜不寐,随时思索。我终 于认知,这一多元复杂共同 体,不能仅仅由国家、族群 或文化,各单一角度讨论, 却是看作三者的混合体。由 于很早就凝聚了一个核心, 才有不断转变与成长的依托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 能调适,而成其久。这一共 同体,经历了目前进行的全 球化,应以其特性,融合各 处人类,共同缔造人类共有 的大同天下。 撰著书稿,全部口述笔 录过程,由陈珮馨女士帮助 完成。陈航先生替我联络出 版。冯俊文先生首次提出这 一课题。王德威先生让我远 距离参加哈佛讨论会,因此 颇得启沃。完稿后,承蒙葛 兆光先生撰文解说,提玄勾 要,画龙点睛,既感知己, 又佩功力。海峡两岸分别出 版繁、简字体版本,烦劳编 辑同人之处甚多。对于上述 各位,谨此致谢。曼丽护持 病体,劳累非常。夫妇患难 与共,则无法以“谢”字表达 了。 导语 本书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八十多幅彩色图片。这些历史图片以具体、鲜明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更为直观、丰富的历史画面。 “中华民族”的“化学定性分析”。“中国”的演变过程变化多样,“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也是错综复杂,许倬云教授从政权、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四个关键方面,梳理中国的广土众民如何形成一个坚实的共同体,分析我们为什么会自称“中国人”、“中华民族”,外国人又为何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华人”。 葛兆光教授撰写万字长文,深入解读。中国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从未崩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谁是中国,谁是中国人?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撰文解说,让我们收获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张维迎、白岩松联合推荐。跟随许倬云穿越历史与成见,在中国的大熔炉中,提倡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格局,寻找通往光明之路的指引。 书评(媒体评论) “华夏/中国”不是缺乏 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 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 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 个历史再给现在的历史学家 出难题。许先生的笔下,是 一部大历史,有“截断众流” 的大判断。我相信,许先生 无疑深感现实世界的刺激, 他担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 在(Being)和变化 (Becoming)之大潮中, 中国如何自处。 ——葛兆光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大熔 炉,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 》告诉我们,其实中国也是 一个大熔炉,中华民族是不 同种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 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文化 共同体。许先生还告诉我们 ,正是包容、开放,铸成了 这个共同体,一旦失去了包 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的格局 ,中国就停滞不前。读这本 书,有助于我们学会以平常 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 除狭隘的种族偏见,以积极 的态度拥抱全球化。 ——张维迎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 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倬 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 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 走与书写都不便,却让思考 走到zui远,穿越了历史与 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 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白岩松 精彩页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 大约距离现在七八千年前,在广大的中国地区,已经有很多“现代人类”的后代分散在各处。他们从旧石器时代简单的采集渔猎生活,进入到生产食物的阶段。 在南方,今天湖南、江西地区,那时候湖泊非常密集,几乎类似内海。在湖边沼泽地带,东方的人类第一次耕作水稻。从九千年前开始,大概经过一两千年,水稻耕作的技术已经扩散到更为广大的地区。南边沿海浙江的河姆渡文化,有村落、水井、船只,他们已经充分知道怎样利用水资源作为维生之用。在北面,种植稻米的文化也扩散到汉水流域,甚至于汉水上游的汉中也已经有水稻耕作。在中国长江下游一带,今天所谓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发展了以湖熟文化为典型的许多水稻种植的村落。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考古学家根据中国家牛的骨骼化石重建了东亚黄牛的谱系,他们的研究显示:离现在一万年前左右,黄牛第一次被驯养为家畜。这一份数据指出,除了耕种以外,牧养文化也出现了。牧养动物可以作为食物,食物来源从采集渔猎转变为人类自己可以控制的食物生产。才经过两千年左右的时间,牛只和羊只就普遍成为中国北方的常用食物。 也是七八千年前左右,在太行山东边延伸到渤海冲积平原的山坡地,人类发展了粟(小米)种植。很快,它就扩散到四处,在中纬度的中国北方,耕作小米成为最普遍的农业活动。日后,小米的种植还远传到日本和东部沿海岛屿。今天台湾山地的原居民,由于他们的地理条件不宜于种植水稻,也曾经以耕作小米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这三种生产方式构成了三种形态的文化。水稻的生产必须要有可靠的水源,又必须能避免水灾。于是,村落的形态便是:有的建筑或者建在离水面比较高的平地上,或者是在平地上挖掘水塘与水沟等灌溉系统。村落的自卫设施也常常是一层层的沟渠,以此来保护村落的安全。小米耕作的地方,同样不能离水太远,可是也不能离水太近。于是,生产小米的地区内的村落,以建筑在河流的二道塬上最为常见。牧养牛只就必须要在水草丰美之处,并且有树林作为牛、羊过冬之处。这一类的村落,大概在向阳的山坡地或者山谷最为常见。 各种不同的地形与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各种不同地方文化的条件。同一类生产形态,决定了这一人群的基本文化面貌。共享同类文化的人类,就会发展出一定的归属感。于是,人类族群的分野,往往并不是以血统为基本要素,而是以生活方式当做认同的文化基因。 上面所说的这三种生产形态,也确定了古代这些族属的分类。例如,牧养文化的人群,常常会带着牧犬在原野上照顾牛羊,在晚上,他们构火围居,于是他们被人称为“狄”——就是带着狗在火边上围坐的人群。挟带长弓的渔猎族群,就被称为“夷”。种植小米的人群,往往有刀耕火种的习惯,也就是焚烧树林,在林木的灰烬上种植粮食。这些人,就可能被称为“烈山氏”“神农”或者“后稷之后”。后世“周人”的这个“周”字,则是田野的象形。 在离现在六七千年左右,中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经有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处。他们往往也结集成为更大的共同体,有保护聚落的城墙,有统治阶层居住的大屋,也有生产上的分工。当然,因为社会分化,也出现贵贱有别。农业生产所累积的粮食已经超过日常需要。有些考古遗址出土了存储的粮食。新石器时代已经有酒,作为宗教和礼仪仪式上的饮料和供品。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了一些猫的骨骼,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猫的骨骼,发现它们已经是人类为了防止鼠类而培育的家猫,而且,作为家猫食物的鼠类是以偷食仓储小米为生的。 P20-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