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肥沃的土壤中埋藏着高大的青铜神树,金灿灿的黄金手杖,贴金的面具,形状各异的风铃,数不清的象牙,灵动的太阳神鸟,带着印度洋风情的海贝……
地质学家、史前考古学研究员、科普作家刘兴诗先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把这些珍宝一一打捞出来,带您穿越时空,为您讲述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探寻古蜀国的奥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星堆的故事--古蜀文明探秘之旅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刘兴诗 |
出版社 | 四川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四川盆地肥沃的土壤中埋藏着高大的青铜神树,金灿灿的黄金手杖,贴金的面具,形状各异的风铃,数不清的象牙,灵动的太阳神鸟,带着印度洋风情的海贝…… 地质学家、史前考古学研究员、科普作家刘兴诗先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把这些珍宝一一打捞出来,带您穿越时空,为您讲述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探寻古蜀国的奥秘。 作者简介 刘兴诗,男,1931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籍贯四川德阳,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知名科普作家。194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52年开始科普创作。刘兴诗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截至2017年上半年,在海内外共出版277本书,获奖144次。其中,作品《我的朋友小海豚》获意大利第12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童话《偷梦的妖精》获海峡两岸第一届中华儿童文学创作奖。2013年,《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一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目录 写在前面的外行话——代序 序幕 三星伴月的地方 一锄头挖出“金娃娃” 前奏——空间和时间大坐标 研究古蜀文明史的空间大坐标 研究古蜀文明史的时间大坐标 古蜀文明第一乐章——蚕丛梦幻曲 蚕丛是谁? 古蜀族的来历 蚕丛时代的生活 蚕丛与龙门山地震 蚕丛“纵目”猜想 古蜀文明第二乐章——柏灌畅想曲 飞鸟时代,“暗星”柏灌 艰巨的“气候移民史” 出山的路线 龙门山,一堵漏风墙 柏灌翻山的起点和终点 三星堆铜、金、玉来源大辩论 两条出山路线带来的南北差异 寻找青铜器工场 古蜀文明第三乐章——三星堆交响曲 鱼凫走上舞台 成都平原古城群之谜 戴枷锁的太阳 贴金的面具 梳辫子的三星堆男子汉 超短裙和文身 三千年前的火锅 我想飞 叮当响的铜铃 雕塑出来的“思想” 形象化的“大力气” 三星堆古动物园 神秘的象影 青铜神树猜想 海贝和铜贝 三星堆“古文字”之谜 化干戈为玉帛的理想境界 占蜀文明第四乐章——杜字悲怆曲 杜宇的来历 揭开望丛“禅让”的面纱 占蜀文明第五乐章——金沙奏鸣曲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预想 金沙遗址横空出世 开明“王朝”建城选址原则 金沙遗址的“水”和“土” 青羊宫北宋水磨之谜 金沙太阳轮 金沙遗址的“木” 金沙遗址的“生灵” 金沙遗址的“人” 金沙有一个“双子城” 金沙古城的最后篇章 尾声:China寻根 形形色色的“China”观 日本人口中的“支那” China一词的由来和探讨 “丝国”赛里斯 China,Cina,Serice的音变 赛里斯之路 China=“丝国”=三星堆+金沙 序言 写这本书,有些不胜惶 恐,好像应聘人怀里揣着街 边买来的一张假文凭,面对 着人事科长冷冰冰的目光。 也不胜激动,颇有运动员( 中国男足除外)有幸登上奥 运会领奖台的感觉。 为什么惶恐? 因为在下毕竟不是考古 专业的科班出身,说得直白 些,纯粹外行一个。面对深 奥的考古科学,所知并不多 。正如在下一个好友,一位 当代四川考古学界的泰斗, 手指在下的鼻子,大喝一声 道:“你娃不懂!” 听了这话,在下也不知 哪来的一股勇气,简直像是 吃了豹子胆,也半开玩笑回 敬说:“你娃也不懂!”他听 了一怔,随后大家哈哈一笑 。差距,尽管有差距;朋友 ,照旧是朋友。友谊地久天 长,不是什么力量都可以损 伤的。 为什么我敢这样说?难 道真的不知天高地厚,脑袋 进水发疯了? 不用说,这是开玩笑, 不能当真的。可是从某种意 义而言,似乎也可以算是有 恃无恐。 我是北京大学地质地理 系自然地理专业出身,学科 体系属于理科,距离文科范 畴的考古学,似乎相距十万 八千里。有什么把握,胆敢 向考古界的内行叫板?如果 要较真,依仗的就是自己的 专业本事。搞科学研究避人 锋芒,不从正面交锋,而以 己之长,攻彼之短,又有什 么不可以?翻一翻《孙子兵 法》,就是这样说的。休道 黑旋风李逵势不可当,来、 来、来,浪里白条张顺邀请 你下浔阳江玩一下水。 话说到这里,需要说几 句有关学科发展的题外话, 来作为开场白吧。 一、科学研究不能关门 科学研究不能关门,科 学发展必须开放。 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任 何一门学科都涉及许多领域 ,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别的 兄弟学科协助下,才能共同 努力开拓更加广阔的视野, 使研究更加深入,顺利进入 更高的层次。无视相关学科 的联系,只顾自己走独木桥 ,势必影响本身研究的进一 步深入。 试看埃及研究金字塔, 并不设置任何限制,干脆称 为“金字塔学”,各种五花八 门的学科都可以自由介入。 笔者就曾经在许多场合大声 疾呼,建立我们自己的“三 星堆学”“金沙学”。抛弃传 统的门户之见,彻底敞开大 门,诚心诚意欢迎不同学科 的专家共同研究。 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 据的。一些相关学科对古蜀 文明的研究成果,的确曾被 一些自视正统的学者不屑一 顾。 是的,如果完全没有任 何科学根据,不是通过严格 的科学研究方法,仔细反复 论证,自我怀疑检验;而是 抱着急于求成的态度,仅仅 凭着脑瓜灵机一动冒出的什 么奇思妙想,抓住一点就无 限扩大,只择取对我有利的 材料,拒绝不利材料,迫不 及待地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在 网上宣布有什么震惊世界的 伟大发现,生怕别人不知道 ,害怕有人抢了头功,这种 做法,的确不值一哂。让这 些幻想家去自我陶醉吧,不 必耗费精神和他们纠缠。君 不见,如今这样的人、这样 的事的确存在。 有人曾突发奇想,认为 自己的家乡四川盐亭一带, 曾经坐落于“四川盆塞海”之 向他们认错道歉,重新作出 正确解释。 在这样的场合,他们感 到非常惊愕。一个现在已经 成为自然资源部一个部门负 责干部的女生说:“那一次 您的讲课,我们还记得很清 楚。其实,现在您不必旧话 重提,我们也不会过多思考 这件事的。” 她说得对,我不说也没 有关系。说出来,会破坏了 他们的美好回忆,还影响了 教师的威信。但是我必须这 样做。我过去说错了,现在 就必须当着学生认错,这才 是正确的态度。教师向学生 认错不丢面子,隐瞒自己的 错误才是最可耻的,才最没 有面子。 我在这里说这段话,就 是表明态度。如果在这本小 小的书中有什么错误,我一 定公开承认。让我们抛弃个 人的一切私心杂念,把这个 课题探讨得更加清楚吧! 看来,科学研究也应该“ 一大二公”才好,共同为探 明一个真理而奋斗,勇于探 索,也勇于放弃。而不是百 般维护自己的观点和地位, 树立自己的威信和“一家之 言”,哪怕是错误的。 我这样啰里啰唆说这一 大通,哪像什么文字简洁的 序言,简直就是正文了。然 而我认为也许这比一段正文 还重要,因为在这里强调了 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一是 科学研究不能单打一,必须 多学科配合;二是科学研究 是严肃的,要坚持正确的科 学研究态度,它绝非个人树 立“一家之言”和扬名的处所 。请读者多多理解和批评, 谢谢! 我的这个开场白说完了 。最后特别申明,我深深明 白自己只有几两重,绝对不 敢毫不自量地在这里冒充什 么专家,也没有半点哗众取 宠之意。能说几句就说几句 ,不能说的就闭口不言。别 人说得少的地方说几句,别 人说得多的地方就不说。所 以这不是一部正规系统的古 蜀文明史,而是从人所未见 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仅仅是 自己的一部读书笔记,不敢 僭越风雅自诩“学说”。只是 希望完成多年来的心愿,尽 力推动多学科研究,抛砖引 玉,盼读者诸君明察才好。 有机会也期望能够让考古专 导语 本书是应用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对三星堆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作者以第四纪地质学知识为基础,将三星堆文化置于古气候、古环境大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梳理古蜀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和变革的气候、环境大背景,再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解读古蜀文化,特别是三星堆时期、金沙时期的历史。 为什么三星堆的太阳轮戴着枷锁?为什么金沙的太阳环绕飞翔的神鸟?古蜀人从山中迁移到平原走的哪条路?三星堆的金、铜、玉是土特产还是外来货?为什么成都平原有如此多的古城遗址?金沙城又是如何毁灭的?本书对以上古蜀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精彩页 一锄头挖出“金娃娃” ——一锄头挖下去,挖出了什么东西? ——三星堆大放异彩的日子。 那个石破天惊的日子,是在1929年的春天。 那个福星高照的老农,是住在当地的燕道诚。 那一天,他带着儿子和孙子,在离家不远的一条水沟边挖坑,准备安放一台水车。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一件大事就要发生了。 他的儿子燕青保猛的一锄头挖下去,只听见“砰”的一声,碰着一个硬邦邦的东西,连忙扒开泥土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料竟是一个雪白的大石环,口径足足有一尺半。掀开它,下面露出一大堆不知名的玉器,虽然沾了许多泥浆,依旧散发出绿莹莹的亮光。燕道诚与儿子四目相望,心里都不由得浮起一个同样的念头:真是祖宗积德,老天睁眼,应了一句老话,一锄头挖出一个金娃娃了。 燕道诚毕竟老练成熟,转身探看四下无人,立刻将所有物件按照原样放好。盖上泥巴,再踩一脚,土里和心里都踏实了,才带领儿孙喜滋滋地转身回家。一家人好不容易挨到夜深人静,老少五口全部出动,把那堆天赐宝物搬回家。仔细一清点,竟有400多件。为了保守秘密,燕道诚就指挥大家把这些东西分散埋藏起来。整整挨过了4年,眼见没有风吹草动,这才带了一件玉琮去见本地驻军的长官,请求他撑腰保护。这位长官虽然是一个大老粗,也看出这是一个宝。赏了这个老农后,立刻就带玉琮到成都,请一个懂行的古董商人鉴定。 这个古董商人眼睛亮了。这是稀世珍宝呀!古董商人是猎犬,鼻子一嗅就觉察出这件玉琮背后大有文章。作为职业古董鉴定家,这方圆几百里内的古董出处,有什么他不知道。即使私家收藏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说来道理很简单,往昔留下的每件古董,全都定位在特定的时空坐标里。成都周围有多少远古文化聚落,历史从何时开始,有什么文化特征,文物各有什么特色,哪一个问题他不心中有数?外来的中原、巴楚、南中的文物毕竟不会太多,具有各自的特色,很容易和蜀地土产区别开。 眼下这件玉琮就不同了。这是祭神的礼器,成都周围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器物,它的背后必定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往下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嗅觉灵敏的古董商人蜂拥而来,加上当地的官员士绅,争先恐后地抢购燕道诚手里的出土宝物,取名叫作“广汉玉器”。这里一下子闹得沸沸扬扬。 1934年3月,成都的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维汉和林名均教授,也带领一支考古工作队急急忙忙赶到现场。在一连武装士兵的保护下,开始了正式发掘。经过十天工夫,就在计划布置的探坑里,挖出了600多件形形色色的石器、玉器和陶器残片,并认为这是“从铜石并用时代到周代初期”的文物。“三星伴月”的地方终于一鸣惊人,对历史有了一个完美的交代。 从那一天起,直到现在,7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坚持不懈地进行发掘。在四川省博物馆考古学家王家祐等人的努力下,不断有新的文物出土,对这个遗址的情况更加清楚了。1958年和1963年,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的一支队伍,在冯汉骥的带领下,两次到三星堆发掘,进一步划分出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两个文化层。冯汉骥面对着发掘现场说:“这一带的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个推断完全正确。 1980年的春天,这里的南兴镇二砖厂的工人,在三星堆坡地取土制砖,挖出了大量陶片和一些石器,受到有关部门注意,立刻报告省文管会。省文管会很快派出四川省博物馆馆长王有鹏率领的工作队开始正式发掘,找到了更多的东西。 1986年3月,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林向和四川省文物考古所陈德安两位专家的带领下,开始了规模更大的发掘,发现了9座房屋遗址,101个灰坑,10万多块陶片,500多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漆器。测定出最早年代距今4800年左右。 长期的发掘,终于得到了丰盛的回报。1986年7月18日上午8点多,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砖厂工人杨远洪、刘光才取土的时候,突然挖出一块十分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接着挖了7天7夜,到了7月25日凌晨2点30分,一根金光灿烂的黄金手杖出现在人们面前。紧接着,出土了包括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玉璋、玉戈、象牙等400多件造型各异的珍贵宝物。 数一数,这个坑里竟有13个青铜人头像,13根弯弯的象牙。这是古人专门的安排,还是无意的巧合?13在西洋不吉利,中国可不信这一套。这是储藏库,还是装满殉葬品的墓坑? 仔细看这些文物,都有焚烧过的痕迹。玉器被烧得泛白,铜器被烧得变形,还有许多被砸碎焚烧的骨渣,怎么会是储藏室和墓坑?如果不是,这是不是古人献礼祭神的祭祀坑?这个装满宝物的“宝库”,就是有名的三星堆一号祭祀坑。 不到一个月,在一号坑的东南面,相距只有20多米的地方,又挖出另一个更加精彩的二号祭祀坑。可惜的是这个坑在宋代已经被盗掘过了,谢天谢地当时挖得还不深,给我们留下了基本完整的窟藏。 一个朝下倒放的青铜兽面像,首先露出浮土。往下排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