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诗歌卷》的编订,主要依据诗人生前自选诗集《春秋来信》和去世后整理出版的诗集《张枣的诗》。《诗歌卷》在内容编排上分为三个板块:“春秋来信”“集外诗”和“早期诗”,以此保留了《春秋来信》作为诗人生前唯一自选诗集的特殊价值。 独立成卷的《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是张枣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 《诗论卷2·讲稿随笔》以《张枣随笔选》和《张枣随笔集》为基础,收录张枣去世后发现、整理的讲稿和文章,讲稿部分是极精彩的现代诗歌课,其中新收入张枣关于卞之琳、闻一多的比较文学讲稿。 《书信访谈卷》萃集了张枣先生写给友人、同行和学生的信件六十余通,其中涉及诗学讨论、《今天》(海外)杂志的编辑工作,等等。 《译作卷》以《张枣译诗》为基础,是张枣译诗、译文合集。 作者简介 颜炼军,云南大理人,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著有《象征的漂移一一汉语新诗的诗意变形记》,编有《张枣的诗》《张枣随笔选》《张枣译诗》等。 目录 Ⅰ 诗歌卷 春秋来信 镜中 椅子坐进冬天 祖父 早晨的风暴 悠悠 献给C.R.的一片钥匙 木兰树 天鹅 历史与欲望(组诗) 早春二月 那使人忧伤的是什么? 苹果树林 海底被囚的魔王 望远镜 骰子 合唱队 企 灯芯绒幸福的舞蹈 入夜 夜半的面包 一个诗人的正午 孤独的猫眼之歌 猫的终结 何人斯 桃花园 姨 第六种办法 以朋友的名义 深秋的故事 秋天的戏剧 麓山的回忆 十月之水 老师 惜别莫尼卡 楚王梦雨 在夜莺婉转的英格兰 一个德国间谍的爱与死(组诗) 德国士兵雪曼斯基的死刑 祖国 祖国丛书 哀歌 地铁竖琴 护身符 蓝色日记 今年的云雀 空白练习曲(组诗) 希尔多夫村的忧郁 预感 断童 穿上最美丽的衣裳 南京 卡夫卡致菲丽丝(十四行组诗) 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十四行组诗) 纽约夜眺 春秋来信 厨师 同行 死亡的比喻 而立之年 死囚与道路 云(组诗) 瞧,弟弟,这些空瓶子 边缘 祖母 集外诗 星辰般的时刻 四月 留言条之一 危险的旅程 南岸第一次雪花 四个四季·春歌 四个四季·夏歌 白日六章 纪念日 杜鹃鸟 题辞 等待 故园(十四行诗) 维昂纳尔:追忆似水年华 刺客之歌 选择 薄暮时分的雪 夜半的声音 白天的天鹅 虹 三只蝴蝶 与夜蛾谈牺牲 别了,威茨堡 你认识的所有的人 为幸福而歌 邓南遮的金鱼 云天 此时此刻 娟娟 风向标 中国凉亭 昨夜星辰 来临 夜 拉丁黑门 北京城的碎片 黄昏 苍蝇 蝴蝶 风暴之夜 夜色温柔 让我指给你看那毁灭的痕迹 给另一个海子的信 朦胧时代的老人 诗篇 雨 我们的心要这样向世界打开 一首雪的挽歌 哀歌 眼镜店 海底的幸福夜 那天清晨 在森林中 西湖梦 大地之歌 到江南去 一个发廊的内部或远景 橘子的气味 世界 第二个回合 钻墙者和极端的倾听之歌 醉时歌 告别孤独堡 父亲 千年以后 枯坐 狷狂的一杯水 湘君 高窗 太平洋上,小岛国 看不见的鸦片战争 鹤 灯笼镇 早期诗八首 红叶 影 雪 给一颗无邪的心 石头 寻觅 无题 破阵子·寄祖父祖母及家人 Ⅱ 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发展与持续(1919—1949) 第一节 诗人流派的惯常划分 第二节 我们的新视角:四代诗人 第三节 “新月派”:浪漫的象征主义者 第四节 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 第五节 冯至与“九叶派”诗人 第二章 鲁迅:《野草》以及语言和生命困境的言说 第一节 “怎么写” 第二节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第三节 “我自念:这是病叶呵!” 第四节 “但是,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 第五节 “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第六节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第七节 “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第三章 闻一多:介于纯诗与爱国之间——将精神追求的进退维谷作为抒情主题 第一节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第二节 美与爱 第三节 闻一多作为现代恶魔诗人 第四节 “人类同情”与爱国 第五节 富有创造力的不相容性 第六节 奇迹,唯有语言才能召唤 第四章 梁宗岱与象征主义诗学 第一节 梁宗岱和瓦雷里 第二节 梁宗岱关于瓦雷里诗学的诠释 第三节 象征主义、传统和“宇宙意识” 第四节 陶渊明、波德莱尔和象征 第五节 梁宗岱诗学的影响 第五章 传统与实验:卞之琳和冯至的客观化技巧 第一节 极端主体性的背离 第二节 传统与“历史的意识” 第三节 “水”作为客观化的宇宙意象 第六章 从地下文学到“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现代主义诗歌复兴 第一节 “假大空”诗学 第二节 另类的诗学 第三节 黄翔与郭路生:两个永远的局外人 第四节 重估价值判断的诗学 第七章 北岛与“词的流亡” 第一节 可疑之处:写作危机与“朦胧诗”的再出发 第二节 “抒情我”作为语言风景的探寻者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诗的语言” 第四节 “词的流亡”作为去政治化的、文学内在的对现代性的追寻 第五节 陌生化的另一个“我” 第六节 流亡在途 序言 2020年,是诗人张枣 先生去世十周年。开始编 辑五卷本《张枣诗文集》 ,一方面是对逝者的特殊 纪念,同时也因为张枣诗 文的搜集整理有了新收获 。收获大致有三方面:一 是由山东大学亚思明女士 从德语翻译出的张枣博士 论文;二是诗人众多生前 友人贡献的数十通书信; 三是新整理的讲稿和近年 陆续发现的佚作。 《诗歌卷》的编订, 主要依据诗人生前自选诗 集《春秋来信》(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8年)和去世 后整理出版的诗集《张枣 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2015年《张 枣的诗》再版时,曾增补 当时新发现的张枣佚诗《 此时此刻》《昨夜星辰》 《给另一个海子的信》《 哀歌》(“浴盆里我发现 一根”)《一个发廊的内 部或远景》《千年以后》 六首;2020年再版增补了 近年陆续发现的《中国凉 亭》《夜》《来临》《橘 子的气味》《鹤》五首。 诗文集增补新发现的诗两 首,它们是《拉丁黑门》 《北京城的碎片》。另外 ,编者据历年积累的资料 信息,尽力订正了旧版中 的错漏。与《张枣的诗》 略有不同,《诗歌卷》在 内容编排上分为三个板块 :“春秋来信”“集外诗”和“ 早期诗”,以此保留了《 春秋来信》作为诗人生前 唯一自选诗集的特殊价值 。 独立成卷的《诗论卷1· 现代性的追寻》,是张枣 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 1986年四川外国语学院硕 士毕业出国后,张枣先生 先后在威茨堡大学、特里 尔大学和图宾根大学求学 或工作。这部专著以德语 写就,张枣先生1994年在 图宾根大学以此申请博士 学位,图宾根大学出版社 2004年曾出过德文版。 《诗论卷2·讲稿随笔》 以《张枣随笔选》(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2年)和《 张枣随笔集》(东方出版 中心2018年)为基础,除 字词订正之外,内容也有 新的变动。增加新发现的 文稿《<今天>编后语》 ,以及宋琳先生据手稿整 理的张枣绝笔之一的散文 诗《雪花》。新收人张枣 先生关于卞之琳、闻一多 的比较文学讲稿,讲稿的 记录整理者,为2009年上 张枣先生课的本科学生张 逸颺,因正值疫情肆虐, 逸飚师妹居日本暂不能回 国,幸好乃父张有正先生 (郑州大学1984级中文系 毕业生)尽心尽力,讲稿 资料才得以从地下室翻检 出。在搜集张枣先生文稿 的过程中,笔者偶然与美 国学者DouglasL。Berger 教授取得联系,他现任教 于荷兰莱顿大学,是张枣 先生寓居德国期间的邻居 和朋友,二人有十五年的 交往。他不但给我提供了 许多信息和资料,还非常 爽快地答应写一篇关于张 枣先生的回忆,我尝试将 它译为汉语,附于此卷。 Douglas教授情深义重的 回忆,为我们展示了张枣 悬居海外期间的诸多生活 细节。原收入《张枣随笔 集》的《论中国新诗中现 代主义的发展与延续》一 文,由江弱水先生高足刘 金华博士从英文精心译出 ,是张枣先生博士论文中 的一章,因与《诗论卷1· 现代性的追寻》重复,此 卷就不再收入。 《书信访谈卷》萃集 了张枣先生写给友人、同 行和学生的信件六十余通 。其中涉及诗学讨论、《 今天》(海外)杂志的编 辑工作,等等。为方便读 者深人了解这些书信,笔 者邀请当年的收信人或相 关人士参与书信的笺释, 他们关于书信背景、缘由 的说明,为本卷增彩不少 。原《张枣随笔集》中所 收的访谈部分,也编入了 本卷,还收入了《新京报 》关于张枣先生的一篇新 闻特写。 《译作卷》以《张枣 译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为基础,译诗部 分没有增加,只作了少许 错讹订正;译文部分,将 原收于《张枣随笔集》的 两篇译文——瑞士心理学 家荣格和奥地利德语诗人 里尔克论诗人的文章,放 入此卷。另外,我手头掌 握的信息显示,张枣先生 翻译过埃兹拉·庞德的诗 ,或许还译过约翰·阿什 贝利的诗,可惜目前尚未 找到。 除上述作品之外,张 枣先生还有少许英语论文 (多为博士论文中内容) 和学术译作,参与编写过 一本《德中中德词典》, 按理这些都属于他作品之 列,但因为种种原因,这 次没有收入。张枣先生在 德国生活二十余年,生活 经历丰富,肯定还有散佚 诗文没有被发现,只好有 待于将来。在2012年出版 的《张枣随笔选》和2018 年出版的《张枣随笔集》 附录中,曾附有笔者编撰 的《张枣生平与创作》一 文,此番在诗文集《译作 卷》末尾,我亦根据目前 所掌握的信息,在《张枣 生平与创作》的基础上, 编撰成《张枣年谱简编》 。笔者对张枣先生的生平 履历了解有限,但希望以 此对读者了解张枣先生其 人其诗有所帮助。 编辑一位已故重要作 家的作品集,是一项综合 性工作。从2010年编辑《 张枣的诗》开始,这项工 作就一直得到张枣先生生 前亲朋和诗界师友的仗义 支持。《张枣诗文集》能 推进至此,首先要感谢师 母李凡女士的信任和支持 ,将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 全权委托于我。其次,在 这些年的文稿整理与编辑 过程中,先后得到陈东东 、钟鸣、宋琳、柏桦、敬 文东、刘淑玲、脚印、王 晓、杨小滨、冷霜、傅维 、亚思明、黄灿然、北岛 、西渡、江弱 导语 2020年,是诗人张枣先生去世十周年。编者编辑五卷本《张枣诗文集》,一方面是对逝者的特殊纪念,同时也因为张枣诗文的搜集整理有了新收获。 本套书籍里有山东大学亚思明女士从德语翻译出的张枣博士论文;有诗人众多生前友人贡献的数十通书信;有新整理的讲稿和近年陆续发现的佚作。 希望本套书籍能对读者了解张枣先生其人其诗有所帮助。 后记 以“元诗”意义上的“抒 情我”为中心的张枣诗学 亚思明 长期以来,张枣的诗 名掩盖了他的学者身份, 以至于人们几乎忘已了隐 藏在这个“新的帝国汉语” 发明者背后的建构理论和 重写文学史的野心。但创 作与批评在张枣作品中从 来都是不拘形式地如影随 形:他的诗歌写作就是在 同语言发生本体追问关系 ,正如他的学术论著也是 自身审美艺术的再现。他 一生都在同时借助感官和 思考追求诗意,所钟情的 评论文章也是价值判断与 文学趣味兼具。因此并不 奇隆,他对文学史上一直 颇受冷遇的梁宗岱评价甚 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张枣正是梁宗岱“作者诗 学”的追随者。所谓“作者 诗学”,是与“作品诗学”“ 读者诗学”相比,更为强 调文学的不确定性本质, 重视创造,呼唤情感想象 、直觉感悟等与科学原理 相对的人性精神的诗学。 具体到梁宗岱,张枣写道 : 从一开始,梁就不把 诗学文章当作严格意义上 的理论著述来写,更不会 是罗马语言文学的研究成 果。这些论文其实更像是 一位诗歌写者的文学评论 。这是一种“作者诗学”, 正如瓦雷里在阐述他人作 品的时候,其主要的兴趣 点倒不在于学理判定,而 是以此来反观自己的创作 ,做出自我反省。梁的具 体目标,就是通过辨析欧 洲现代派的最新进展来启 迪他自己和诗友们的思考 ,为诗歌写作探索新的道 路和前景。重要的是,他 是站在瓦雷里的诗学地平 线上,考察象征主义的“ 我”与世界、形式和内容 之间的关系,阐明“纯诗” 、宇宙的崇高、灵光与思 想,而在此之前,首先要 做的是探究实验与传统的 相互作用,这关乎中国新 诗的未来发展格局,可惜 迄今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 在此,张枣指明“作者 诗学”是一种凸显个人才 能,透过他人作品之镜来 审视自身创作问题的诗学 ,其中,读者和作者的身 份是相互转化的。张枣认 为:“文学史是个人才能 缔造的,中国1917年以来 在诗领域呈现的个人才能 ,都是美学和生存意义上 现代主义写作的实践者, 也是从这个趣味来判断。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 抒情我”的形象 正是沿着现代主义写 作这条线索,张枣取消派 别分类,按照时间顺序, 将“新文化运动”以来,直 至1949年前的四代白话诗 人视为新诗现代性的共同 探索者,“他们目标一致 地探寻着合适的方式,来 表达一种变化了的、前所 未知的主体性”。这种新 的主体性以其消极性、反 叛精神和强烈的毁灭激情 有别于中国文学的古典性 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落人 西方现代派的诗学范畴。 按照胡戈·弗里德里希 (Hugo Friedrich)《现代 诗歌的结构》,以及米歇 尔·汉伯格(Michael Hamburger)《诗的真相 》里的说法,这些范畴包 括:虚无主义、不谐和音 、反常性、空性超越、丑 陋的美学、语言魔术、自 我同一性的缺失、梦境结 构,等等。中国关于现代 主义写作范式的有效尝试 在192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 潮,以鲁迅《野草》和李 金发的诗集为代表。在他 们笔下,生命是一种诅咒 、一个陷阱,个体因生存 或毁灭的双向要求被拖来 拽去。作者似乎是以一种 波德莱尔的矛盾修辞法来 展现“抒情我”的消极主体 性,如:“废弛的地狱边 沿的惨白色小花”,或“生 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 张枣对《野草》进行了全 新的解读,认为它是第一 代白话诗人追寻现代性的 代表性例证,其中存在的 语言反思和批判立场使得 鲁迅不仅仅是现代中国的 小说艺术之父,同时还可 被称作新诗现代性的真正 的奠基人。 …… 恰如欧阳江河在评论 张枣1997年的作品《悠悠 》时所说,“张枣身上有 着当代知识分子特有的怀 疑气质,同时又是一个天 性敏感的诗人。他从怀疑 与敏感的综合发展出一种 分寸感,一种对诗歌写作 至关重要的分离技巧。这 表面上限制了诗作的长度 和风格上的广阔性”,但 正是这种限制,“使张枣 得以在一首诗的具体写作 过程中含蓄地形成自己的 诗学”,“它既属于诗,又 属于理论”。这正是作者 诗学的特点:知其所用, 用其所学,学以致用。题 名“悠悠”二字最确切不过 地体现了汉语的复杂多义 ,既可指涉主体的悠闲和 忧思(《邶风·终风》:“ 悠悠我思”);又包含着 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时空维度 在此是融为一体的,也使 得这个词有了一种幻景的 美,充满了宇宙气象—— 因为“悠悠”与“宇宙”之间 原本就有词源学上的关联 。“宇是空间,宙是时间” ,“宇”是指“上下四方”,“ 宙”意为“古往今来”。 这首诗是对陶渊明《 饮酒·其五》的现代仿写 ,通过精巧的语言设计, 将貌似简单、自然的句法 结构与歧义丛生的日常用 语相联,从形式到内容都 透露着人与宇宙的和谐。 《饮酒》一诗中,“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观察者忘记了观察,主体 与客体早已浑然一体,恰 如此诗末句所写:“此中 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而在《悠悠》一诗中,“ 每个 精彩页 艾略特的一首短诗:Morning at the Window 阅读英文诗,读原著很重要,因为它们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必然的联系,这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十分关键的部分。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对这些作品不了解,或者没有读过,应该说是远远没有修养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适当读些外语原文作品,一方面出于比较文学的角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大家应该看到,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与世界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的“全球化”的观念,首先是从文学开始的。我知道,你们的英文水平还是很高的,但是你们的英文是假英文,是没有经过实践的,你们学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多青春和生命耗在里面,你们的英文不拿出来用非常可惜。通过阅读伟大的原文著作,能够增强你们的自信心,也增添我们之间的话题。一个现代文学工作者,英文必须非常好,至少阅读能力要好。我们会发现,现代文学的很多方法论是来自英美的。 T.S.艾略特写过一篇很有名的作品:《荒原》,英文名是The Waste Land,这是他的一个创造:waste是垃圾、废物,比如你的烟头不要了,就是一个废物,一个waste;而land是国度。这个组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 他的意象主要是来自20世纪初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地球的面貌,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我们身边被“做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就像非洲的苍蝇一样,打也打不灭,而且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物”不断地派生“物”,比如电脑。在一个现代工业文明批评者的眼里,现代成了一个刹不住的列车,所以我们今天年轻的孩子一开始就适应了市场经济,所以你们刚刚生下来,对物的繁多已经习惯了。可是在80年代,在物被人们简化成最简单的东西的时代,它对人们的冲击力是很大的,这个物在哲学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严重地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其次,物剥夺了人类的家园,物使人的乡村风景变成了城市风景。对20世纪初的第一批艺术家和敏感者,也就是现代主义者来说,这就造成了主体的被压抑,因为物大于人,对物的消耗,对物的追求,以及对物的占有,成了人类的神,物成了神。人类自己的欲望成了神,人的精神性被剥夺,后果就是我们离不开物质,离不开物欲,我们生活的目的基本上是物欲的目的,我们生活的意义被简单地定义为完成物欲。比如,你毕业后要找工作,然后赚钱,而后买房,买房后又要买车,也就是说,你的生活变得一眼就可以看到未来。人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就被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冲击掉了,生命的意义被低值化了,而且你不可颠覆,也不知道该怎么颠覆。这种消极性的处境,就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和文艺的现代主义者意识到的问题,他们认为,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家园,被物化,认为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现代生活就像坐进监狱,一眼就可以看见未来”(布罗茨基)。对这方面的敏感,使现代艺术家开始批判现代性,这种批判来源于西方典型的发达工业社会产生的自然的批评。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开始发展,发展到物质膨胀,发展到帝国主义情怀,然后现代艺术家就开始批判现代性。 当然,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在一个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应不应该进行现代性的批判?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阿司匹林,在一个自然地进行现代性批判的国家里,他会觉得阿司匹林不好,为什么人的一点一滴必须要依赖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有这么多副作用,阿司匹林彻底损害了你,就像跷跷板一样,把这个病踩下去,那个病又翘起来,它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产物,只针对一个点上的问题,这是典型的西方现代主义所批判的问题。但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挪到另外一个文化语境中,这种批评就会显得非常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会使我们陷入另一个精神困境。比如说,我们把阿司匹林作为现代性的代表,但如果不用,非洲很多孩子就会死。同样,中国人在阅读对现代性的批判时,也有很多精神上的困境,一方面,它是被我们移植过来的,这个物的派生不是从我们身上派生出来的,不是从我们的历史上派生出来的,我们却不得不把它移植过来,解决我们非现代化的问题,比如说贫困、对于物质的不能把握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批判也涵盖在这里面。 《讲稿随笔》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