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冰壶秋月(精)/日知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承学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日知文丛系列之一种,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教授的随笔集。其内容涵盖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文化交流、中外历史漫谈、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所收文章分三部分:“忆语”是作者回顾自己学术生涯、怀念前辈故人的回忆文字,“读记”是作者平时闲暇写作的文史札记与学术随笔,“序跋”是作者为师友、学生的学术著作所写的序言与跋语。吴承学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多种学术著作,本书是他的第一本“高头讲章”以外的随笔合集。 作者简介 吴承学,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主要研究领域是古代诗文评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著作有《晚明小品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旨永神遥明小品》等及论文多篇。编著有《晚明文学思潮研究》《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中国文学的文体选择与记忆》《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等。 目录 序 书生本色 忆语 故乡漫忆 冰壶秋月 “念中文的,就要像梅花一样高洁” 温润的光辉 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 人中难得九方皋 似是故人来 微信上的万里校书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学者要有传世意识与文化责任感 学术的尊严与快乐 长江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致新一代学人 札记 求学途中的路标 一代学人的雪泥鸿迹 “文体”与“得体” 《采薇》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吗 释《文赋》之“怀霜”“临云” “拟盐”“咏絮”漫议 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 卢纶《塞下曲》释疑 “不平则鸣”辨 不值与不遇 “换骨”“夺胎”二法本义辨识 程羽文乱点鸳鸯谱 用数学计量人生的诗歌 从偈颂到童谣 序跋 大学要有“养士”的气度 学人的名山事业 学术史须与研究对象平等对话 在原始语境中发现历史 文献考索与理论思辨 以“旧式”为“新声” 选堂之气象 樟树的象征 灵魂的居所 让现实照亮历史 “考之以制度”的春秋文体学 《水云轩集》序 《粤雅》序 一位岭南人的江南情结 文人唱和与并称 八股文的形态研究 学术的“富矿” 诗人之墓不是用砖石砌成的 世间有一种执着与无奈 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 类书与文学批评 学术上不可定于一尊 《晚明小品研究》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慢慢走,思考啊!”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余心有寄 后记 序言 书生本色 1987年,我和吴承学结 婚第五年,他去了上海读 博士,我在广州当记者, 我们住报社宿舍,家中别 无长物,惟书多。那时日 子清贫,聚少离多,心中 却充满希望。 一转眼,我们结婚已经 38年,承学也已经是大学 教授,读书依旧是最大癖 好,终日手不释卷,却偏 偏惜墨如金,一辈子做学 问,出版专著屈指可数。 我笑他无望“著作等身”,他 告诉我,他的导师王运熙 先生,年轻时写论文篇幅 并不长,提出的观点至今 无人超越。有先生榜样在 ,承学写论文轻易不敢动 笔,思虑至极辄如老僧入 定,待初稿既成,修改更 费工夫,他希望多听不同 意见,学生常常参与其中 ,有弟子指出可改处,为 师的必喜不自胜,时时说 与我听。 虽然和承学是大学同学 ,对他的研究领域我却不 甚了然。他读博士就选定 尚属冷门的中国古代文体 学,直至把冷门做成热门 ,自己也成为学科带头人 ,个中甘苦却很少说起。 我们夫妻之间,更多的分 享还是来自我所从事的媒 体行业。亦缘于此,他的 随笔写作更得我心。 承学写随笔往往缘事而 发,性情文字,少见清词 丽句,却显朴茂深挚。 1989年,他的导师黄海章 先生去世,他在复旦读博 ,无法送别恩师,写下《 冰壶秋月》发表在《羊城 晚报》。当年读这些文字 ,远隔千里,也能触摸他 痛彻心底的悲伤,从此一 袭黑衫一身清气的海老形 神毕肖镌刻在我的心底。 而海老耳提面命的古训“无 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也镌刻在承学心中,成为 他一辈子的座右铭。 漫漫求学路上,上苍对 承学何其眷顾,一路走来 ,总能遇见最好的老师—— 黄海章先生超迈脱俗的淡 泊,邱世友先生古风犹存 的正直,王运熙先生温润 如玉的良善,傅璇琮先生 宅心仁厚的宽容……透过承 学的笔端跃然纸上,栩栩 如生。他们为师为人的纯 粹,一直影响着承学。所 谓润物无声,莫过于此吧 。 承学从1992年开始招研 究生。弟子们脾性禀赋各 异,家境学识不一,在承 学眼里,他们都是独一无 二的,这也意味着“因材施 教”需要投入更多时间,花 费更多心血。承学并不吝 惜于此,每有弟子学成, 专著出版,请导师写序, 他都务求写出每本专著、 每个作者的独特之处。写 序之难,难在知人论世, 我读承学为弟子作的序, 犹见弟子性情模样,想起 师生之间的趣事往事,不 禁莞尔。平心而论,承学 要求学生其实颇严,甚至 近乎严苛,尤其见不得对 学问轻慢敷衍。我理解他 良苦用心,惟求学生学有 所成,不虚度人生,不泯 然众人。 人生在世,要做到不泯 然众人委实很难。承学用 一辈子的努力做学问,也 用一辈子的努力做自己, 一辈子的努力悟透一句话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他把这句话用作一本学 术专著序文的标题,也融 化在平日的所思所行之中 ,包括各种场合的言辞里 。 “宁作我”就是做自我独 立的人。一个人在社会上 立足,总免不了要作这样 那样的发言,张口就说冠 冕堂皇的话,说“正确”的话 ,是不少人的“明智”选择。 然而言者滔滔,能让听者 入耳入心,又有几何?想 独抒己见,说点逆耳忠言 ,且做到一针见血,就需 要一点勇气,一点襟怀, 一点见识。承学出生于上 世纪50年代,家世坎坷, 际遇沉浮;受益于80年代 ,得遇良师,终成学业, 独特的人生经历,严格的 学术训练,培养了独立的 价值判断,凡事经过自己 大脑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 有独立思考的真诚之言 ,自有其价值。承学随笔 之深得我心,亦基于此—— 对现实勤于思考,勇于批 判,写作才有存在的意义 和价值。 我们夫妻相伴走过大半 辈子,回想起来,我这辈 子做传媒,也得到过承学 不少帮助,虽然他从未对 此写过片言只语,我们之 间却拥有弥足珍贵的共同 记忆。这记忆关乎我们的 理念,关乎彼此的师友, 即使从不提起,永远也不 会忘记。 承学有六个兄弟姐妹, 虽然家境贫寒,且因“家庭 出身”饱受白眼,幸有国学 功底深厚的父亲,还有父 亲收藏的许多古籍,承学 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发端于 此,亦由此奠定了他日后 的学业根基和事业根基。 三十多年前,我随承学回 潮州省亲,曾记下一个小 片断:“丈夫的兄弟姐妹多 ,一屋人围炉拥坐,盈耳 都是年轻人的说笑。公公 总是眯起一千多度的近视 眼,把笑意藏在厚厚的镜 片后面,守住陶壶茶盅, 终日一语不发。公公的头 发稀短斑白,一副木讷守 拙的模样。正在攻读博士 学位的丈夫,探身过去, 躬低了宽的肩,垂下一头 浓密的黑发,向老人讨教 ,常常寥寥数语就点破迷 津。” 感谢上苍赐给承学著书 立说之余另一副笔墨。现 在,他将其中部分文字收 集成书,我一再阅读,感 触纷纭,书生本色,依然 如故。 导语 《冰壶秋月(精)/日知文丛》中这些文字,是作者数十年间因人、因事、因书而作的,虽无意为文,皆有感而发。鸿爪雪泥,往事如水,纵时过境迁,而中心存之。 全书分为三类,文章编排大致如下:“忆语”类是对家庭与家乡、老师和前辈的回忆,以及治学上的感想与寄语。“札记”类为读书心得,综论置于前,个案则以时代为次。“序跋”类以前辈、同行、后辈、本人之著作为先后。 后记 这些文字,是数十年间 因人、因事、因书而作的 ,虽无意为文,皆有感而 发。鸿爪雪泥,往事如水 ,纵时过境迁,而中心存 之。 全书分为三类,文章编 排大致如下:“忆语”类是对 家庭与家乡、老师和前辈 的回忆,以及治学上的感 想与寄语。“札记”类为读书 心得,综论置于前,个案 则以时代为次。“序跋”类以 前辈、同行、后辈、本人 之著作为先后。 我的妻子江艺平并非学 术中人,只因长期从事编 辑工作,对文字养成特别 的感觉。她不但了解本书 作者和所写的事与人,更 是书中许多文章的第一读 者。我一贯对文字颇为较 真,但写出文章,经其过 目,仍能发现可改之处。 往往删一字即显简练,增 一字顿见韵味。我们共同 生活数十年,相濡以沫却 甚少言谢。本书特意请她 写序,只想借此机会,说 出“谢谢”二字。 吴承学 庚子之秋于波士顿 精彩页 故乡漫忆 少小离家的游子,对故乡都有挥之不去的情结,有人称之为“乡愁”。在我心中,故乡是血脉相连的所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树高千丈,终究离不开根。 我的家族是潮州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族。祖父吴长仁生于1897年,1965年他在泰国所写的《吴氏家庭传略》,是有价值的家族史料。《传略》清楚地记载,从我的高祖父开始,就多次“过番”到安南当苦力。曾祖父曾有一段时间家庭小康,后来又中落了。到祖父这一代,吴氏家族才有人读书。我祖父是我们家族第一个读书人。二十岁开始,他三度到新加坡,四十岁又到曼谷。不久祖母在国内去世,从此他孤身一人在曼谷生活三十年,以教书、写侨批为生计。祖父在《传略》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情感和急迫返乡的愿望:“三十年往事如烟,每当月白风清,未尝不怀祖国家乡及儿辈。……古人云: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谁无祖国,谁无家乡?海外华侨,无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乃中华文化伟大成就,愿诸儿女为中华文化而奋斗!”这段话写于1965年,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我的祖父在泰国曾经是代人写侨批的先生,我家也保留了一些他寄来的侨批与家书。潮州侨批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它们满含着侨胞的泪水和汗水,也蕴含着侨胞对祖国家乡的深情和对亲人的责任感。从我祖父1949年的侨批记录,可以看出这一年之中,他共寄十八次批,也就是说,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寄两次批的,可见对家庭的责任感有多强。另外从这些侨批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的国币与泰铢的兑换值不断下跌,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缩水好几倍。由此也透露出1949年旧中国经济迅速崩溃的情况。这些都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侨批的历史价值。 祖父在1965年准备回国,但不久就遇到“文化大革命”,香港也受影响,多封侨批中都提到香港动乱,所以办理回国手续相当困难,一直到了1967年方办好。在祖父回国前最后一封侨批里,他写道:“明知诸事艰难,无奈年七十一,虽长途跋涉,亦不怯也。……但愿一路平安,不发生阻碍,是为幸也。到广州时,或到汕头时通电,未有一定。闻广、潮客车,在广州早开晚到(九点多)到西湖。而潮汕客车到枫溪镇岂有停车否?潮汕客车日日有开?抑或数日开一次?……尔父存无多钱,到家后如无工作可做,兼之年高,尔们兄弟姐妹须支持也。卧具一切须预备,将来棉被最重要,因久居热带,怕北风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华侨,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又正值动乱,一个人带着行李,长途跋涉,辗转回国,何等艰难!而他对子孙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床暖和的被子。 对于祖父,故乡就是温暖所在。 家父吴显齐是沉默寡言之人,从来不和我们谈自己的历史。小时候我家住在潮州,父亲是金山中学的教导主任,却因抗战期间曾在重庆工作受怀疑,被调到当地最偏远的山区凤凰中学,一个人独自生活。我家也从潮州搬到老家枫溪。 P8-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