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是一名美国记者和作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被认为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实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35年,一个老渔民告诉海明威自己曾经捕猎到一条大马林鱼,但是后来被鲨鱼吃掉。老渔民的这段传奇经历引起了海明威的兴趣,他决定把老渔民的经历写成小说介绍给读者。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结果在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时间。1951年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友人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精彩页 第一章 他们在天亮前两小时就启程。一开始,所有的船只都依次而行,在水道中沿途的冰块并没有形成阻碍,小船平稳快速地前行着。每只小船的船尾处都站着一个船夫,他们的身影隐藏在黑暗中,模糊不清。他们用长桨划行,沿途留下哗哗的流水声。狩猎者坐在一只打猎凳上,凳子被牢牢固定在甲板上的一个木箱盖子上。箱子里装着午餐,还有足够多的猎枪子弹。不远处的甲板上还放着一些木质的鸭子,这些木制的鸭子是用来浮在水面当诱饵的。木质架子上放着狩猎者的猎枪,可以看到至少有两支,当然或许有更多。每只船的甲板上都放着一只口袋,里面或装着一两只活的雌野鸭,或是一只雌的和一只雄的。每条船上还带着一只猎犬,黑暗中每当有野鸭飞过,这些狗儿都会变得有些躁动,发出呼噜噜的警示声,甚至会在甲板上来回窜动巡视。 他们一行共有六艘小船,其中四艘沿着主干道的方向前行,一艘则向旁边的一条支流驶去,另一艘则停留在南边的一处浅滩区。 河中的冰面是新结的。就在昨晚,一场巨大的寒流悄然席卷了这个城市,使得整个河面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着。冰层十分坚硬,还带着一点儿韧性。通常遇到这种情况,船夫会在冰面上凿开一个凹坑,然后用船桨用力一戳;紧接着就听见“咔嚓”的声音,冰面就像玻璃窗一样尖锐地碎裂开来。但是冰面十分宽广,小船并没有因此向前移动多少。 “请将另一支桨递给我。”第六条船上的狩猎者说。他稳住身体,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漆黑的夜空传来翅膀拍打的声音,那是野鸭飞过的声音。这让甲板上的猎犬又开始躁动起来。从北面也传来冰面碎裂的声音,那是其他几艘船也在破冰前行。 “小心点儿,”船夫站在船尾提醒,“你可别把整艘船都弄翻了。” “我也是个船夫。”狩猎者说。 船夫递给他一把长船桨,狩猎者接过来将船桨调了个个儿。他双手握住桨叶,桨柄对着冰面,稳稳地举起桨,用力向前朝冰层下凿去。当船桨透过冰层顶到湖底,他整个人都趴在宽厚结实的桨叶上,运用身体的力量带动船桨向后方推动,直到船桨与船身平行,再将船桨抽回来放到船尾。就这样,狩猎者站在船头驾驶着小船,不停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一路上凿开前面的冰层,破冰前行。冰面像一块平玻璃一样碎裂开来,船身压在碎冰块上嘎嘎作响。船夫站在船尾,用力拿桨推开碎冰,好让小船能顺利前行。 这样一直用力地滑行,不多久狩猎者也感到有些疲倦,厚厚的棉衣下开始微微冒汗。他稍微停了一下,转身问船夫:“我们打猎的大木桶应该放在哪里?” “就在我们的左边,下一个湖湾中间。” “那不如我们现在掉头往那边行驶吧?” “当然可以,如果你愿意的话。”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这难道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吗?还是你觉得这水会带着我们去哪儿?” “现在正在退潮。谁知道呢?” “如果我们再不快点儿,等我们到那里的时候早就天亮了。” 船夫没有回答。 船夫的回答,让狩猎者十分生气,他在心中暗骂他是个脾气粗暴的蠢货。他开始担心今天的收获,尤其现在他们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如果船夫担心工作烦琐费力,不愿意打碎冰面前往那里去打野鸭的话,那绝对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用力推啊,蠢货。”狩猎者生气地催促道,不过他说的是英语。 “你说什么?”船夫用的是意大利语,他不明地问道。 “我说。让我们快点前进吧,天快亮了。” 他们来到安放打猎桶地点的时候,天早就亮了。狩猎者们的打猎桶是用橡木做成的,被直接固定在湖底。浅湾周围是一片长满芦苇和杂草的斜坡。杂草上结起了冰粒,狩猎者小心地走在上面,沿途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那是杂草断裂的声音。小船上,船夫把固定好的打猎凳和子弹箱交给狩猎者。狩猎者俯身将它们安进大木桶的底部。 狩猎者穿着一双高筒靴,身上是一件老旧的作战夹克,肩上的金星也早已脱落,只留下几个细小的针孔,反倒是他的左肩上有着一块让人看不懂的补丁。他迈开步子,爬进狩猎桶,船夫把他的两杆枪递给他。 狩猎者蹲在桶里,先把枪靠在木桶内壁,然后在两杆枪之间钉着铁钩的地方挂上子弹袋,最后再把枪靠在子弹袋旁边。 “你那有水吗?”他问船夫。 “没有。”船夫回答。 “那这环礁湖的水可以喝吗?” “不可以,湖水太脏,喝了对身体不好。” 一路上破冰前行,狩猎者已经十分口渴了。船夫的回答让他感到愤怒,却又不得不忍住自己的脾气,只能略带怨气地说道:“那需要我过去帮你撑船破冰和放诱饵吗?” “不需要。”船夫生冷地答道,狩猎者的话让他感到不快,他开始将怨气发泄到周围的冰上。他就像个野蛮人一样,粗暴地将船撞向周围的薄冰处,船下不断传来冰面碎裂的声音。接着他用宽厚的船桨将周围碎裂的冰块捣碎撑开,然后弯下腰,拿出那些木制的鸭子诱饵向身后和船外抛去。 他的脾气可真差劲,好像一只不讲理的野兽一样,狩猎者心想。撑船本来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我一路上 导语 海明威著的《渡河入林/海明威全集》反映了海明威对战争的强烈憎恨,对人类前途的关心,以及对战争、爱情与死亡的思考。 海明威的创作中也充斥了大量的意识流和含蓄表达,从而使读者在真假变换中感受到人物或强烈、或浪漫的内心世界。 海明威的作品无论在中心思想层面,还是语言风格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他的作品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序言 众所周知,海明威是一个生活经历异常丰富的 知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在世界上享誉盛名并且写 作风格鲜明的文学大师。海明威复杂的生活经历描 绘了他所有作品的故事曲线,也构成了他作品中丰 富多彩的主题。 首先,就个人浅见,有必要剖析一下海明威的 成长经历。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以西的一个郊 区城镇,人口并不密集,因此给了海明威一个平静 、安逸的童年生活。幼时的海明威喜欢读图画书和 动物漫画,听稀奇百怪的故事,也热衷于缝纫等各 种家事。少年时期,他更喜欢打猎、钓鱼,内心充 满了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敬畏,这一点在他多部作品 中都有体现。在初中时,海明威为两个文学报社撰 写了文章,这为他日后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 的明星打下了基础。高中毕业以后,海明威拒绝上 大学,他到了在美国媒体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堪 城星报》当了一名记者。虽然他只在《堪城星报》 工作了6个月,但这6个月的时间,使他正式开始了 写作生涯,并且在文学功底上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不顾家人反 对,毅然辞掉了工作,去战地担任了一名救护车司 机。战场上的血流成河,令海明威极为震惊。由于 多次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给海明威的创作生涯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他早期的小说《永别了, 武器》中,他进行了本色创作,揭示了战争的荒唐 和残酷的本质,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 杀以及战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1923年海明 威出版了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使他在美 国文坛崭露头角。1925年。海明威出版了《在我们 的时代里》这一短篇故事系列,显现了他简洁明快 的写作风格。继而海明威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大 量的短篇小说,令他成为了美国“迷惘的一代”作 家中的代表人物。《老人与海》获得了1953年美国 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海明威推 上了世界文坛的至高点,可以说,《老人与海》是 他文学道路上的巅峰之作。 其次,海明威的感情生活错综复杂,给海明威 的作品增添了大量的情感元素。海明威有过四次婚 姻经历,这些经历赋予了海明威不同寻常的爱情观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曾打趣道:“海明威每写一 部小说都要换一位太太。”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竟然一语成谶。世人皆知,海明威有四大巅峰之作 ,分别是《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 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在时间上,他的确 先后娶了四位太太。据考证,1917年海明威和一位 护士相爱,但是不久后,这位护士便嫁给了一位富 有的公爵后代。海明威对爱情始终抱有完美主义, 所以这样的结局令海明威无法接受,甚至愤恨。因 此,海明威常常将女人比作妖女,这一点在他的多 部作品中有所反映。1921年,海明威与他的第一任 妻子哈德莉结婚,但是婚姻观的差异最终使两人分 道扬镳。不得不说,哈德莉对海明威的文学创作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她的帮助下,海明威学会 了法文并结识了著名女作家斯泰因。这段时期,海 明威佳作不断,哈德莉却毫无成长,这促使了两人 的婚姻关系更加恶劣。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太阳 照常升起》,这部小说使他声名大噪,也间接宣告 了海明威与哈德莉婚姻关系的破裂。1927年,海明 威与第二任妻子宝琳结婚,两人在佛罗里达州和古 巴过了几年宁静而美满的婚姻生活。海明威在这几 年中完成了他的不朽名作《永别了,武器》。然而 ,没过几年,海明威对宝琳开始厌倦,他遇见了他 的第三任妻子——战地女记者玛莎。最开始,海明 威以玛莎为荣,并为她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 令人叹息的是,这对最为相配的夫妻也在1948年结 束了婚姻关系。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维尔许是一名 战时通讯记者,研究分析政治和经济形势,为三大 杂志提供背景资料。婚后,维尔许放弃了自己的工 作,专心照顾家庭,但这仍未给两人的婚姻关系带 来一个美满结局。1961年,海明威在家中饮弹自尽 ,享年62岁。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丰富了海 明威小说五彩斑斓的主题,纷然杂陈的情感生活和 不同寻常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海明威作品中跌宕起伏 的故事情节。因此,海明威的每篇长篇小说、短篇 小说、新闻及书信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海明威 用最简洁明了的词汇,表达着最复杂的内容;用最 平实轻松的对话语言,揭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他 的每部小说不冗不赘,造句凝练,丝毫没有矫揉造 作之感。即使语言简洁,但是海明威的故事线索依 然清晰流畅,人物对话依然意蕴丰富。海明威曾这 样形容自己的写作风格:“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 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 水面。”这无疑是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十分形象地 概括了海明威对自己作品的美学追求。海明威最开 始创作了众多短篇小说,使他在文坛新秀中占有一 席之地,后来《太阳照常升起》的出版,奠定了他 在“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中的超然地位。“迷惘 的一代”是美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的一类作家 的总称,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 种失望和不满。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 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 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海明威将“迷惘”这一 形容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深刻而典型的对话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的彷徨与迷惘的心声书写出 来。可以说海明威的大量文字都散发着战时与战后 美国青年对现实的绝望。海明威不止竭尽所能地发 挥着对“迷惘”的认知,同时也表现着海明威内心 的“硬汉观”。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 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 的精神风范。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用风暴、鲨 鱼等塑造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 败”的硬汉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海明威英勇、坚定 的生活态度。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不仅充斥了“迷 惘”“硬汉”等思想,不可忽视的还有他对自然与 死亡的理解。作为一个对生命有着独特理解的文学 大家,海明威形成了对死亡的坦荡、豁达的人生态 度。《午后之死》就明确指出:“所有的故事,要 深入到一定程度,都以死为结局,要是谁不把这一 点向你说明,他便不是一个讲真实故事的人。”海 明威想要表达“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任何人不可逃 避”这一观点。《老人与海》中也有海明威对自然 生态的想法,海明威利用圣地亚哥、环境、鱼类的 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人不能过于追求物质享乐,要 尊重自然、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达到人 与自然的和谐。总之,海明威光彩夺目的主题思想 和艺术风格都在探究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生命的思 考。 海明威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海明威早期的作品中,海明威表达对西方资本 主义日趋腐朽的绝望和内心痛恨战争的不满情绪, 文字中蕴藏着一种悲观和颓废的色彩。海明威在创 作中期才改变了这种思想,开始对西方资本主义和 战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海明威心理历程上 的一个重大发展。海明威的后期作品依旧延续着早 、中期的写作风格和迷惘情绪,但是却比早、中期 的作品反映的情绪更加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海明 威的创作中也充斥了大量的意识流和含蓄表达,从 而使读者在真假变换中感受到人物或强烈、或浪漫 的内心世界。 为了方便海明威文风的欣赏者了解海明威,我 们特出版海明威全集系列丛书,内包含海明威的多 部小说、书信、新闻稿、诗等作品。读者可从中感 受到海明威享受心灵的自由却求索不得的无奈,也 可感受到海明威对内心对生命最强烈的回响。海明 威的作品无论在中心思想层面,还是语言风格都有 其独到之处,因此他的作品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对 于欣赏者来说,要具备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 养才能发掘海明威“海面下的宏伟冰山”,从而产 生更多对生命的思考。
内容推荐 海明威著的《渡河入林/海明威全集》书名取自美国内战时南军将领托马斯·杰克逊临死前所说的话,“让我们蹬水过河,到树荫下休息”。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人公坎特韦尔上校心情日趋颓唐,遂到威尼斯游玩,并到意大利北部凭吊他当年负伤时的战场,引起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沉痛回忆和反思。在威尼斯游玩中,坎特韦尔与美丽的意大利姑娘雷娜塔之间产生了纯真而毫无功利目的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