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人与一座山的历史/陈应松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应松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陈应松的散文集,作者在书中竭力靠近神的身影,虔诚地伏在神的脚下,用独特的视角对当今社会的文学生态和文学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省,作者对当代文学的诸多现象是持怀疑态度的,他对文学的发展方向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作者简介
陈应松,生于1956年,祖籍江西余干县,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小说集《陈应松中篇小说自选集》《无鼠之家》《一个人的遭遇》《陈应松小说》《陈应松作品精选》《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呜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星空下的火车》,随笔集《春夏的恍惚》《灵魂是囚不住的》《所谓故乡》《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中国瓷器》等50多部:《陈应松文集》6卷:《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选》4卷。
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选刊》小说奖、中国环境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梁斌文学奖、华文成就奖(加拿大)、湖北文学奖、屈原文艺奖等。2014年获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湖北文化名家”称号。曾7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波兰、罗马尼亚、日、韩等文字。
目录
评诗论诗 学者风范
壮士悲情 血泪战史
遥望乡村的歌者
评楚王三部曲
一个人与一座山的历史
我读《红豺》
历史烟云诉笔端
清江碧水润文心
读刘正洪的画
樊枫如枫
冲天一唳云悠悠
诗意的书法
谭岩的乡土
荒湖的土村
温暖的河流
《水韵公安》的魅力
在田野上歌唱
江涛石风
舞文弄墨皆禅风
我读《中国创造》
说说陈锟
溺水何止三千
凄艳悲情的《蓝色离婚证》
时代风云斑斓文思
读《画村》
荆楚乐舞的掘金者
现实是什么
我理解的现实主义
万古春山颦不尽
胡应明的激情戏剧
大别山的不老情歌
生活情泥土味
现代乡村的情歌
人生四季尽咀嚼
洪水军魂
屈原魂
农民久吩的“信息关怀”
奇美恩施
文化有福
公安大溃口
饶楚洲的故事
导语
这是一部关注当代文学生态和文学发展的散文集,书中作者回顾历史文学,反思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态弊端,希望重新塑造健康的文学信仰,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作者用以古论今的方式推动其文学观点的阐释。
书评(媒体评论)
陈应松用极富个性的
语言,营造一个瑰丽多姿
、充满了梦魇和幻觉的艺
术世界。这个世界建立在
神衣架上但又超越了神农
架,这是属于他的王国,
也是中国文学版图上的一
个亮点。
——著名作家 莫言
陈应松的创作个性及
为明显,他的小说总是直
面人生的种种惨淡相,以
疯狂的心理折射出社会发
展中的某种让人感到震撼
的痛苦。
——复旦大学文学院
博导、著名评论家 陈思
精彩页
评诗论诗 学者风范
——论王新民诗歌评论

曾经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收拾粪便的王新民,后来成了诗人。武汉人的秽物滋养了一个乡村诗人的想象力。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想象力啊,丘陵上的一切景物,都冲撞着他的激情,是粪便的沼气点燃了他(虽然他被熏晕过,死过一次),这当然不是城市文明的滋养,它只能使一块土地更肥沃,冒出沉淀了亿万斯年的油来,生长出一个雄健的精魄,站在高岗上,以出人头地的声音,向这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呐喊。
在十多年前我认识新民的时候,他还没有如此臃肿,酒量还是有的,烟瘾也不小,但长得精干而朴实,使人想起他笔下的那些优美而坚硬的丘陵地带。后来,他成了地方官吏,由农民成了文化方面的主管;他写诗,写诗歌评论,慢慢变得富态臃肿了,那个拾粪的新民已经彻底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佛态,佛爷弥陀似的,微笑着,说着幽默粗话(纯方言),手抱茶杯,叉腿走路,永远不会生气,躺下即有鼾声。如果把诗当作一种修炼的话,新民修到如今这副模样,我想也是不差的,他达到了性情的真,品德的善,为人的美。如此坦荡胸怀之人,在我的文朋诗友中,他是第一人。他就是他,不需要注释,没有许多人形象之外的隐语。这样的人,当他出现时,从来不会被人说三道四;他仗义,疏财,待人如己,不妒忌,不酸,不诳不诈,不莫测高深,不说人坏话,四海之内皆兄弟。诗,就这样造就着诗人。
“诗歌是用语言复制灵魂的一种方式。”(布罗茨基)蒙塔莱说:“诗人必须与理想建立一种亲密关系。”难道不是这样吗?诗人最后自己变成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人格,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浪漫的、寓言式的人物。我现在怀疑,诗在这个时代是不是死了,在慢慢死去?而诗人却以一种亲切的方式存在下来,注入我们的生活。我又想起蒙塔莱最有名的诗句:“我漫游在星星之间,我深知/即使它们都暗淡了/你的双眼仍能亲切地闪烁。”这一双眼睛就是诗人的眼睛,它正在注视着这个社会。

我这里要谈的当然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人,更不是我与他的交往。我想谈谈他的一些诗论和诗评。
新民兄何以成为一个颇有理论兴趣与建树的学者,不得而知。他曾说道:“一只手写诗,一只手写诗评,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诗人。才有可能成为大诗人,似乎中国诗史世界还没有一位专门写诗的‘纯诗人’能成为大家。”为了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目的,他开始他的研究与实践。他说:“我评论,是因为诗与诗评是一对最真诚的朋友,它们之间,既有感性理性的审度,又有思想情感的交流,因而每当我对某些诗有感触时,便走了进去,用理性审视感性,窥视诗的思想真谛和艺术特色,辨识诗的价值,追寻诗的奥秘。”
他与诗和诗歌评论这一对真诚的朋友结伴,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唤民族诗魂》和《一得诗话》等,与其说是诗论,不如说是自己写诗的主张和追求,是给自己壮胆的,是在晦暗中振臂的独立举动,因而它不等同于一般的诗论,不是旁征博引的学究式的诗论,不是诗的品鉴的闲话,它是战斗的、带有冲撞性质的、有火药味的诗的宣言。他自己实践着,在一行一行的诗里行走、呼唤并呐喊.
《呼唤民族诗魂》简直像火一样烧灼的语言,这样的诗论本身就是诗:
“……我们看到在诗火蔓延过的广袤地带,耸动、拱起了一路路沉雄的诗群。诗人们站在强烈错动的板块上,听着板结的岩层发出沉重绵延的回声。审视着刚刚过去的暗夜,用鹰隼般炯炯的目光扫视着整个社会,洒下了一行行沉重的思考和带血的呼唤。”
时代因此揭开了新的序幕,也同时燃烧起了诗的火焰。新民精练的概括能力,追溯到“文化大革命”后的“诗歌造山运动”,竟然得出了民族要重铸诗魂的这样一个严肃而石破天惊的结论。这一切,都显得如此有理有据,脉络清晰。
他对诗坛出现的流弊是警惕的,也是疾恶如仇的,他反复地提到责任感与使命感,并相信读者与他一样,渴望读到,“擦亮国民眼睛,点燃国民激情,激发国民斗志,增强国民信念,开阔国民胸怀,锻造国民力量,强化国民意识,创造国民精神的警世之作”。这个战斗的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以似乎有点执拗的偏激,否定了“历史寻根”,否定了“性”的泛滥和“随便”流派的铺天盖地之作,高昂地举起他刀剑铮纵的旗帜,断言道:“如果我们的诗作不是人格力量的外化,而是人性光彩的泯灭;如果我们的诗作不是真实感觉的具象,而是主观客观的游离;如果我们的诗作不是对美的发现与表现,而是对美的推拒和厌弃,那就必然与诗的品格,诗的特征相去甚远了。”这种论断都是极有学者风度与内涵的。
还有,他关于民族诗魂与忧患意识的关系的论述,他对忧患意识的美学定义,都是颇费心思的,这样极有哲学深度的论述,在诗人中并不多见。相当全面、准确、精当,滴水不漏。比如,他对忧患意识的一段诠释性文字:
“……就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献身国民的意识,那种把自我的解放与时代的变革联系起来的责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3:15